探秘神奇水洞沟,遇见银川凤凰城

长弓向阳
创建于08-08
阅读 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4号9:40落地银川河东机场,地面温度23度,迎面吹来一阵凉风,果然是和湖北完全不一样的天地。此次西北行的第一站前往水洞沟景区,公共交通不发达,叫了网约车前往。

      宁夏水洞沟旅游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三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名鼎鼎的张三小店,上世纪二十年代考古学家的落脚点,院内陈列着四尊雕像,分别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和贾兰坡先生,他们都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做出过巨大贡献。

景区很有特色的拖拉机交通车,有着蒙古特色的顶棚。

古老的长城与苍茫的大地融为一体,天空中正飞过一群南归的大雁。整个宁夏明长城就地取材,用黄土加上砂砾、草木就地夯实而成,朴实而坚固,穿越五百年的时空依旧那么完整。

 棚里的水洞沟一号遗址坑被誉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坑里发掘出四万年前人类活动的大量遗存。

从上世纪20年代起,这个地方在考古学界就已赫赫有名了,裴文中、贾兰坡、刘东生等大考古学家,都曾是这儿的常客。在长达九十年的漫漫岁月中,从这儿出土了三万多件古人打制并使用过的石器、大量古动物化石。

考古人员忆起当年的发掘过程:那些文物开始不用挖,地面随处都是,只用捡。一层层揭开这部厚重的"历史书",史前人类遗留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雕刻器等一个挨着一个,最密集的地方,一平方米排列着三百多个标本。考古人员曾用这类石制工具,模仿先民的样子,剥皮切肉砸骨并在石板上烹煮,体验到了与先民同样的快乐。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长征途中路过宁夏时写下的诗句。

踏马古长城,诗人豪情万丈,写下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明代长城的紧要所在分置于宁夏镇和固原镇,此处古长城属于宁夏镇下属的红山堡。

明代在修筑长城时,于长城内侧每五里筑有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为黄土夯筑,也称烟墩、烽台、烽燧、烽堠、狼烟台,俗称"烟火墩"。每座烽火台通常都配备有旗帜、鼓、弩、软梯、炮石、火药、火箭、狼粪、牛粪、柴草等器材。军事报警,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各烽火台依次递相燃放,军情很快就可传报到镇或州所。这种古老的报警方式,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        

红山堡属下有四座墩台:安边墩、大莺墩(此墩处的长城上有"暗门"),镇罗边墩、窑儿边墩。每座墩台一般设三个戍卒看守,日夜轮流值班。烽火燃放的法令严明,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中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传报得宜寇敌者,准其功,违者处以军法”。

传递军情的信息也依法令规定:"令边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古老的烽火台曾经燃起多少狼烟,唐代大诗人王维路过宁夏沙坡头时写下著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可以遥想古代,荒凉的大漠中一缕孤烟升起的景象,久久不会消散。      

水洞沟长城观景台,翻过这段城墙就进入蒙古鄂尔多斯, 一脚踏两省。当年的国境线,北边茫茫大漠上的蒙古铁骑时刻觊觎着水草丰美的塞上江南。

     

长城前的蒙古野性草原雕像,让人想起席卷欧亚、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

站在蒙古人的角度仰望长城,高不可攀,墙下还有许多壕沟,组成立体防御体系

沙漠枯树,只剩下树根却依然矗立,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的生物无比顽强。

水洞沟景区分为两部分,越过长城就是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的景区,有着蒙古族特色的设施

沿着长城北面行进,感受古长城的荒凉,能完整看到长城防御系统——远处的两座“敌台”

明代长城上每隔一两百米,就有一个凸出墙外的台体。这是一种"两台相应,左右相救"兵法在军事工程上的运用:当敌人在城下发动攻城时,守城将士可指挥城头上的守军迎击正面攻城之敌,又可以从台上突出的垛口,居高临下进行侧翼射击,协助正面防守。

      突出墙体的台体部分上部宽约五米,基宽约十米,一种是墙台,它的顶部和墙体顶部同高。在平时,墙台可供士卒巡逻放哨,台顶上设有能够遮风挡雨的简单房屋。

       另一种是敌台,不仅建造出长城墙体之外,而且顶部要高出长城墙体顶部约五米,类似于近代的碉堡,敌台上建有房屋,可供士兵居住,又可储存粮草、兵器。

此处的古长城显得残破不堪,但近处的输电线路和远处的石化工厂体现着现代工业的勃勃生机。

从这个遗址碑再次进入长城内,便是世外桃源般的红山湖

在两段长城之间有着三公里长的芦花谷,谷内芦苇摇曳生姿,在长城的庇佑下展示出勃勃生机。

 穿过芦花谷就到了水洞沟遗址旅游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泊——红山湖,在这一片独特的雅丹地貌、土林景观里,出现水域面积两平方公里的湖泊实属罕见,湖傍保留着罕见的水岸长城。

     

       红山湖芦苇旁的大白鹅,在一片荒漠中显得生机盎然

崖壁上的大字:你已进入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唯有此处,在八平方公里内综合天然的湖泊、险峻的大峡谷和独特的藏兵洞、坚固的城堡构成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

曲折险要、诡谲多变、令人畏惧的大峡谷,直通红山堡核心要塞。从水洞沟到红山堡之间有长达四公里的峡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时成了长城"深沟高垒"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峡谷两岸经常年的风雨剥蚀,谷内怪壁峭立,沟壑纵横,深厚的黄土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琳琳总总,各具形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像,有的像僧人登高远眺,似在期待来者;有的宛如一对恋人,相亲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双方对拜;也有的如怪狮猛兽,雄踞怒吼。

悬崖上的一个个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

藏兵洞是我国最早的地道战遗址和原型。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地道战让敌人胆战心惊,五百多年前,明代的边塞守军就以同样的智慧和勇敢将侵略者挡在了长城之外。

明代鞑靼、瓦剌经常入侵河套,灵州长城一线为明王朝在最北面的防守线。红山堡一带地势平坦,便于敌骑大面积地展开,就成为鞑靼等军南下的首攻之地。因为蒙古各部来如风去如电,掳掠人口、财物后就会迅速退走,此地的军民饱受兵害。

但明中叶以后,鞑靼、瓦剌贵族数次寇掠灵州宁夏等地的军事行动中不曾从此攻入,就因为有藏兵洞在内的红山堡立体防御工事。红山堡一旦被围,守军进入藏兵洞,就使军事斗争转入地下,很难被敌人攻克,全面占领。敌军掳掠得手后必带着大批生获的人口、牲畜、牛羊等物资撤退,绝不似来攻时那样轻便,想要在洞内守军阻击下顺利北撤,绝对要付出巨大代价,更有可能洞内守军和援军里应外合下全歼敌军,所以红山堡成为蒙古军进攻的禁区。      

过去,人们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宫一般,再加上洞顶坍塌,多处被土掩盖,洞内设有陷阱,可能还有蛇蝎盘距,连当地人都轻易不敢进洞走远,所以藏兵洞内到底是何情景,无人能说得清。      

现在经过考古发掘和建设,人们终于可以跟着一探究竟。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右旋,久久不见尽头,确如迷宫,对洞内情况不熟的人很难走出去。洞中除洞道外,左右辟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约是专供领兵长官住的。洞内还设有粮食储藏室,有水井、灶房等,只要储藏够一定的食物,在相应的一段时间内,洞内所藏将士不出洞,照样可以生存。

并且藏兵洞出入口高出沟底十多米,即使发山洪,藏兵洞都不曾为水淹过。

       

 红山堡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这里山峦一片鲜红,因命为"红山",后讹传为"横山",故又名"横山堡"。它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

"红山堡"本属灵州千户所辖,城墙南北长约380米,东西长约320米,堡内住军251名,设守堡官员一名,操守官一名。设东门一道,有瓮城,瓮城长30米,宽20米,门向南开。墙高8米,底宽7米,顶厚4米,是按照明代长城沿线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体制设置的。它东至清水营50里,西至横城20里。

设置红山堡等城障主要为了保护长城内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为"防秋"提供保障设施。所谓"防秋"古已有之,游牧民族往往于秋天马肥草盛之际,大举兴兵南侵,这时内地居民正值秋收季节。因此,从隋唐至明每到秋收时就要调集大军戍边,以保护百姓秋收,故称之为"防秋"。

客观上,红山堡是也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交往的重要通道之一,和平时期两地人民纷纷出入清水营"马市"及"牛羊小市",在“榷场”里进行商品交易和商贸往来,交换商品互通有无。

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筑"头道边",实施"深沟高垒"后,使长城内的"宁盐大道"和陕北有屏障保护的交通大道相衔接,从而宁夏镇成为商运往来的"黄金商道"。同时灵州南下关中的驿道比过去延长了120里,使宁夏镇军事供应及军机文书传递、官员往来更加便利。

复原的明代红山堡驻守长官(相当于现在的营长)府,现在是古长城博物馆。  

红山堡曾经拍摄过大量的影片,破败的古城在凌冽西风下尽显苍凉雄劲的美感

      

从景区出来先打的去机场火车站,然后坐动车13块钱到达银川站,酒店在火车站对面,正值旅游旺季,等了一小时才入住房间,房间很好正对着宁夏站的站前广场,视野十分开阔。

夕阳下的宁夏火车站很漂亮,远处是熊伟的贺兰山,车站建筑富有伊斯兰特色,站前广场有凤凰展翅的地标。

        晚饭后散步,感受现代化的银川,街道宽阔且干净,路上车辆通行顺畅,路边的建筑不高,临街都是店面,生活很方便。

       离酒店两公里的凤凰幻城是新开的一个景区,有很多精彩的表演、夜市美食,还有酒吧餐厅,是非常好的休闲去处。到处都是凤凰标志的景区很漂亮,璀璨灯光彰显着塞上江南的美好,凉爽的夜风吹拂,各地各族人民徜徉其中,感受到宁夏人对家乡的深深感情。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唐 · 韦蟾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

       从秦汉开始宁夏经济获得持续发展,到唐代此地已建设成塞上江南,也成为近在咫尺的游牧民族的重要目标。正是一道道长城的庇佑,一代代将士的保卫下,宁夏繁华的经济持续千年不衰,成为内地与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银川城正如一只凤凰展翅高歌于西北大地中央。

新龙门客栈情景剧,一个小时一场表演,我去的时候表演告一段落。

音乐剧《回到凤凰城》,讲述银川年轻人北漂之后回到家乡的故事。

00:30
阅读 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