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课程】你好,蚕宝宝!

小溪乡中心幼儿园
创建于08-14
阅读 2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课程缘起

一次“你好,春天”调查表分享活动中,小朋友们介绍了自己在春天找到的小动物,我问:“你们见过蚕吗?”杨磊说:“没有,蚕是什么呀!”思妍说:“我也没见过!”浚洋说:“我见过,以前我妈妈买给我姐姐过,蚕宝宝会变成一只蚕蛾嘞!”浚洋的话马上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小朋友们都讨论了起来!看到孩子们的兴致那么高,我们不想错过这么好的一次让孩子完整体验生命历程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决定购买蚕宝宝回来供孩子们观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养蚕。

二、课程脉络图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初遇蚕宝宝

1.蚕宝宝知多少

一颗颗小小的蚕卵,引发了孩子们探讨的兴趣。孩子们徜徉在”十万个为什么“的海洋,想要一探究竟。关于蚕宝宝的疑问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和孩子对对蚕的外形特征以及喂养问题开展了调查,了解蚕宝宝的基本特征。

我们的调查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蚕宝宝的调查结果。

认识蚕宝宝

通过问卷调查、图片以及视频讲解,我们了解到了蚕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原来蚕宝宝有8对脚。但是看不见东西,只能感觉光线,因为他的眼睛是单眼。蚕宝宝身上有9对小黑点,叫做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 

2.孵化蚕宝宝

孩子们第一次见到蚕卵,就忍不住讨论起来。

孩子们眼中的蚕卵

每天孩子们都在期待着蚕卵解化成蚕宝宝可是过了一周,蚕卵毫无动静,一点儿都没有想要破‘卵“而出的迹象,还是像一颗颗小小的、黑黑的芝麻。于是,孩子们开始着急了,纷纷开始想办法,想让蚕宝宝快点儿孵化出来。

那蚕宝宝的孵化条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在查找了资料之后归纳出:蚕卵在20度以上的无水无气味的环境下,需要过7—10天可以孵化出来。在孩子们的期待中,蚕卵终于孵化出蚁蚕宝宝了,一开始只有几条,后来全部孵化出来了。

于是每天早上进门,先去自然角看看“小黑点”有没有变化成了大一班小朋友的习惯。


十多天过去了,一天早上,自然角传来了一声声“哇”,原来是一条条黑黑的小蚕宝宝钻出来了。孩子们与蚕的故事正式拉开序幕。

00:09

3.蚕宝宝吃什么

通过查找资料和师幼共同讨论,孩子们知道了蚕宝宝吃的是桑叶;

“我们在蚕宝宝的盒子里放了一些桑叶,等蚕宝宝出来后就可以直接吃桑叶了”,孩子们决定每天分组采摘新鲜的桑叶带到幼儿园……

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

由于蚕长期在桑叶上寄生,改变了蚕吃多种植物的习性,变成最喜欢吃桑叶了,桑树的气味成为它最熟悉的,蚕有灵敏的嗅觉和味觉器官,能辦认桑叶的气味来觅食;也只有桑叶的营养成分最能保证蚕的健康发育的需要•蚕要吃桑叶,这是长期适应和人类饲养的结果.

但是有一点你也许不知道,它们也吃别的树叶,如莴笋叶、蒲公英叶,只不过这两种影响蚕吐丝的质量,吐丝比较少。

寻桑之旅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孩子们对蚕宝宝的观察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应该让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让他们通过思维的碰撞,进行经验的分享。

《指南》语言领域指出:5-6岁幼儿“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因此我们在语言区投放了有关蚕宝宝的书籍。

(二)照顾蚕宝宝

就这样,蚕宝宝正式入住我们的班级,它成为了孩子们重点观察对象,在进入班级时、自由活动时、餐后孩子们都忍不住的想去看一看、摸一摸蚕宝宝,每天还有小值日生为蚕宝宝收拾家。在照顾蚕宝宝时小朋友们也七嘴八舌的讨论


1.小小饲养员

     小朋友们每天早上都自觉的给蚕宝宝更换桑叶。

小朋友们小心翼翼的把蚕一只一只的夹出来,然后把盒子里面的旧叶子更换了。

2.蚕宝宝的新家

博源:蚕宝宝长大了,这一个盒子住不下啦。

思妍:我们给它们做一个新家吧。

老师:那蚕宝宝的家有什么特别的吗?

子浩:房子要做的大一点,而且还要有很多小洞,蚕宝宝需要呼吸。

欢欢:对洞洞不能太大,不然蚕宝宝会爬出去的。

磊磊:太大的洞蚕宝宝会冷......    

孩子们说完,我便满足孩子们的想法,让大家一起给我们的蚕宝宝设计房子。

3.小小铲屎官

在一次清理蚕砂的场景中,我发现思妍小朋友正要把蚕砂倒进垃圾桶,我马上叫住思妍:“思妍,你知道你要倒掉的这个是蚕的什么吗?”“是蚕的粑粑呀。”“这叫蚕砂,它还有很多的用处呢?。”思妍听了我说的问道“这个蚕的粑粑有什么用途啊?”借此,我抓住教育的契机,随即师幼之间展开了对蚕砂的探究.....

活动中,老师用自己的好奇心与探究的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孩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支持孩子们进行探索,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4.蚕宝宝生病了

一天早上,胡胜发现有2条蚕宝宝一动不动了,“他们死了吗?看它们的屁股后面还有黄黄的”,小朋友们引发了一次思考。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蚕宝宝生病的原因,我带孩子们一起阅读了一本绘本《神奇的蚕宝宝》。在故事中,孩子们了解了蚕宝宝一生不能进水,有水的桑叶也不能吃,并大概了解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蚕宝宝死后孩子们心里都有些难过与不舍,有孩子提议可以把蚕宝宝葬在土里,于是孩子们把死掉的蚕宝宝葬在了幼儿园里的菜地里。

教师思考:

孩子们的情感是丰富的,孩子们在悉心照顾蚕宝宝的这个过程 中把蚕宝宝当成班级的一员。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就是从动植物的生命历程开始,面对蚕宝宝的意外死亡,他们从开始看到蚕死亡的伤心难过,到调整好心情,有针对性的寻找原因找方法,随后寻找合适的地方埋葬蚕宝宝,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了解了生命的可贵,以及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个事物。

(三)蚕宝宝变身记

1.蚕宝宝脱皮了

在一天早上,雁芳给蚕宝宝换桑叶的时候发现有一只蚕不动了,她把蚕拿在手上对我说:“余老师,你看这只蚕为什么变成了这样?”“那我们把这只蚕单独放在一个盒子里面,等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到了中午我们再去看的时候发现桑叶上有黑黑的东西,蚕宝宝也变长变白了。哦,原来是蚕宝宝蜕皮了!

01:40

蚕的蜕皮是从头部开始的,先从头部裂开一条缝然后再慢慢蠕动着脱掉旧的外衣。蚕宝宝蜕皮一次就长大一龄,一生中要经过4-5次蜕皮。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行第二龄;两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在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幼虫慢慢就结成一个茧,而蚕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蜕皮,成为蛹。而每次蜕皮的间隔时间7-10天左右。

2.蚕宝宝结茧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发现蚕宝宝陆陆续续吐丝结茧了。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蚕宝宝在结茧后的11天左右会破茧而出。于是孩子们将它放加饲养盒里,期待它破茧而出的那一天

蚕蛹藏在茧里

3.化茧成蛾

4.生命感悟

产卵后的蚕蛾在产卵后2天左右的时间就慢慢死去了,虽然早早就知道蚕蛾产卵后就会结束自己的使命,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但是真正看着它毫无生机得躺在盒子里时,我们的内心依旧无法形容的难受,它们的一生非常短暂,它们劳苦一生,从咀嚼第一口桑叶,经历第一次蜕皮,到吐完最后一根丝,产完最后一颗卵,直至生命的终结,只为一个目的——延续下一代。它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播撒了无数希望,呈现出最勤劳、坚强、奉献的品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传诵的佳句一次次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深浅。哪怕渺小,依然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四)神奇的蚕丝

1.蚕丝的价值

蚕丝有着千年历史文化,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而提起丝绸大家自然想到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沿岸国家进行商品交换的路线,而主要交换的是丝绸制品。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在西汉丝绸水平就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而丝绸主要原料是蚕丝,所以那个时候养蚕就已经很普遍了。有许多唐诗描写过有关养蚕的事,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么蚕丝又有哪些作用呢?蚕丝可以制成衣服、丝巾等,还可以用作美容。

2.抽取蚕丝

研究证实蚕丝是一种梦幻般的纤维,具备极大的科研潜力。除了制成服装,还有许多新颖的用途,如药品、电子制品和家居用品。科学家们还在探索蚕丝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当我们了解了蚕丝的作用之后,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我们用蚕茧进行抽丝活动。

3.问题发现

在抽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1.蚕茧煮的时间长短和抽丝有很大关系,煮的时间过短,蚕茧就不容易抽丝,容易断,反之,蚕茧的丝融在一起,不好找线头。

2.我们发现破茧而出有洞洞的蚕茧是不能做蚕丝的,没有洞洞和没有飞出蚕蛾的茧才可以做成蚕丝。(我们在抽丝的过程中就发现蚕丝为什么老是断呢?)

四、课程感悟

幼儿的收获:

通过这次”你好,蚕宝宝“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养蚕活动,有以下收获:

1.见证了蚕宝宝一生的成长过程;

2.从每一次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3.学习了许多关于蚕的相关知识,还了解到蚕宝宝是如何延续生命的!

4.看到破茧成蝶的飞蛾为了繁衍下一代而失去生命,幼儿由此联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感受到了父母无私的爱。

5.蚕宝宝慢慢的长大结茧,最后蜕变成飞蛾过程充满了艰辛,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知道生活的不易。 

6.通过精心的照顾,孩子们在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成长,提高了观察能力,学会了专注、坚持、分析讨论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一次次的提问中找到了答案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孩子的耐心。

教师的收获与反思:

1.在这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照顾蚕宝宝,让蚕宝宝走进孩子的生活。

 2.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老师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将课程故事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利用家园结合,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3.本次活动以科学领域为主,同时渗透语言表达、前书写能力、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表现与创造、整理收纳等。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4.孩子的潜力和能量是无限的,我们老师应该闭上嘴,放开手,让孩子主动探究、积极观察,大胆表达。

5.活动中要关注个体差异,多关注能力稍弱的幼儿。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程故事是属于孩子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发现,才会自然“生长”出精彩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挖掘有效的资源,踏踏实实做课程,做一个孩子背后有智慧的助推者,发现孩子们随时可能正在发生的学习,寻找任何一个可能成为课程的点,希望孩子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真实的问题,获得真实的经验,只要我们看得见儿童,就能找得到课程。

单位:小溪中心幼儿园 大(1)班

图文编辑:余康美

初    审:彭爱华

审    核:王春生

阅读 2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