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让多样的教学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并得以提升。小学数学第2小组开展了四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活动。
活动的内容为15分钟微型课展示及5分钟说课展示,参与的八位老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以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呈现了两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堂。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同课异构、自评互评、集备研讨、成果展示。
一、同课异构
吴欣欣老师教态自然大方,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例的剖析。她讲授的《三角形内角和》注意把握练习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本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授课《手拉手》时从情景创设引入——联系实际问题探究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比较归纳整数简便运算法则与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适用——练习应用,在计算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好。
窦盼婷老师声音洪亮、教态自然,她讲授的四年级数学《手拉手》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紧扣教材重难点,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课程导入比较直观,能够迅速吸引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励了学生努力学习又渗透爱心教育,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洁老师讲授的《三角形内角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她通过直观演示与理论讲解相结合且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教具,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手拉手》这节课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郭春平老师教学由浅入深,谆谆诱导,她讲授的《三角形内角和》整堂课,将大部分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去思考、验证、推理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这一结论,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内化,较好地达成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手拉手》 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陈雅倩老师教学时营造了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她讲授的《三角形内角和》内容完整,教具演示清楚明了,字迹工整;《手拉手》板书精美,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完整,衔接流畅,自然的得出“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这一结论。
郑阳阳老师细节处理得当,她讲授的《三角形内角和》先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最后进行简单应用;《手拉手》一课通过爱心公益导入新课,让同学们帮助淘气和笑笑解决相关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侯婉婷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轻松,她以自然大方的教态,营造出一种温馨而严谨的学习氛围。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她思路清晰,安排合理,让学生自己猜想、逐步验证,将课堂交给学生,三种验证方法都精准无误。课堂的节奏把握的很好,环节完整且流畅,让学生非常轻松的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讲授《手拉手》时,通过复习导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助发现和探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有讲有练,也做到了及时巩固。
杨梦佳老师教学风格自然亲切,给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亲手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并通过讨论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在进行《手拉手》这一课时,她鼓励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评互评
在自评互评环节,八位老师对自己及同组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共同分享交流。
三、集备研讨
为小组成员介绍了集体备课的流程,重点强调主备、合备、复备的步骤,以及案例解析。老师们学习了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积极提出疑问和观点,形成初步认知。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集体备课将更加规范和高效。
四、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