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水、漾水河沿岸的祁山、长道、永兴等地许多村庄,一直传承着这样隆重而盛大的节日盛会,每年从六月三十前夜到七月初七深夜结束,七天七夜的乞巧活动,是传承千年的古老民俗,也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辛劳一年的女性们的狂欢节,特殊的日子甚至比过年都热闹。特殊的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
今年长道镇西团村文化大院的乞巧,如期相约而至,规模要比去年还要大,无论是老祖宗留下的唱词,还是现在新编的唱词,它都保留和传承原汁原味韵调,形成了文化大院耍巧娘娘独特的韵调,提升了弘扬与传承乞巧民俗文化的内涵。
台湾同胞记者话乞巧
西团村文化大院里,前来观礼的台湾同胞记者目不转睛地看着轿子中巧娘娘盘膝坐在莲花台上,眼睛里满是憧憬。无限感慨地说:“长道巧娘娘慈祥盘坐在轿子里,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认真观看了文化大院姐妹们的表演,被原汁原味的韵调所吸引,激动地又说:“乞巧已经成为你们生活的一部分,历年来从没缺席过一次,向巧娘娘祈愿幸福,这种乞巧民俗确实是我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希望今后一直坚持下去,把他传给更多的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下去。”
坐 巧
六月中旬,西团村几位经常在文化大院锻炼的青年妇女主动出面,积极选择,将人们每天晨晚练的文化广场选为坐巧点,组织者立即作出安排,在文化大院锻炼时动员姐妹们积极参加,很快乞巧队伍就组建成了。规定筹资标准,立即筹集好活动资金。乞巧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姑娘们都要进行“唱巧”。因此,在乞巧活动正式开始前,必须对“唱巧”的曲调、歌词以及舞蹈的动作进行统一演练,演练是紧张而热烈的,只要开始,一天也不会中断,很少有人缺席。每天早晚悦耳、嘹亮的歌声从文化大院不断传出,预示着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帷幕即将拉开。“乞巧节”服装的款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进人新时代后,乞巧节姑娘们的服装呈现出华丽时尚、异彩缤纷的特色,时代感很强 。
一年一度的巧娘娘献果,是十分讲究的组织者提前请好油煎艺人,将准备好的金龙鱼油、面粉拿给油煎艺人。油煎艺人精心筹划,认真构思,小心翼翼将面粉调和均匀、反复揉戳,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艺人们对时间拿捏的非常准确。他们将揉戳好的面团做成象千手观音的手指一样的一株株花束,再在一支支枝干上嵌入一朵朵花卉。然后将做好的一株株花束小心放入七成熟的油锅中进行煎制,这时煎制的火候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一遍遍将煎好的献果用筷子夹放到盘中减温凉置。这样做成的献果形状丰富多彩,上色均匀适中,可口味美,让人回味无穷。
再请民间艺人用木龙骨条子制作一顶华丽的纸轿。轿身的纸扎花.剪纸图案,色彩多样,分布合理,间隙错落有致。将巧娘娘像安坐其中。供奉的巧娘娘像,是人们根据古人对织女美丽形象的描写结合自己的想象用麦秆扎制,然后用五彩纸糊面黏成的。巧娘娘两缕长发由左右耳背直搭胸前;身着彩色花边宽袖上衣,下配描花百褶裙;两臂向前弯曲,双手持扇, 在轿子中双腿盘膝坐莲花台。姑娘们将坐在轿中的巧娘娘供奉在早已布置好的神桌上。然后由乞巧组织者出面点蜡、炷香、焚表、供奉献果等,祭祀跪拜。乞巧前的坐巧准备工作全部结束。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就将热烈、虔诚、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迎 巧
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西团村文化大院乞巧队的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在公路一头,翘首期盼,迎请巧娘娘来到人间,她们年长的老者端上香炉、香蜡、黄表纸走在迎接队伍的前头,年幼的妇女、姑娘手持点燃的焚香紧随其后,排着整齐的队列,唱着 “六月三十天门开,我请巧娘下凡来,南天门快开开,把我的巧娘放出来;一炷香两炷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一对鸭子一对鹅我把巧娘娘接过河;一根绳,两根绳。我把巧娘娘接进门;一对蜡两对蜡,我把巧娘娘接进家,今年个去了明年个来,头顶香盘接你来……”美妙的歌声在盛夏的文化大院升腾,传递着姑娘们的喜悦,唱出她们内心的期待。
祭 巧
巧娘娘的纸扎轿子像,供奉在文化大院正庭的桌上。桌前挂彩色被面,桌上摆木质或金属礼器香桶、蜡台各一对,香炉一个,并供用糕点、水果、水生豆芽和各种各样的面制、油炸供品。一般祭巧活动都在这张神桌前进行。祭巧活动,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从迎巧仪式开始至送巧仪式结束,由专人负责在整个乞巧过程中的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点蜡、炷香、焚表、跪拜。白天香烟袅袅。晚上明烛高照。这便是通常的个体祭巧。
长道等地乞巧时,要举行一次隆重的集体拜神的祭巧仪式。各乞巧点的巧娘娘队伍都要在七月初一这天早上去长道盘龙山泰山庙拜神。 七月初一早晨,长道盘龙山绿树掩映,西团村文化大院乞巧队的少女们明眸善睐,穿着提前准备好的服饰,排好队,行走在硬化的盘山公路上,赶往盘龙山,进行祭拜。祭神唱词以《十炉香》为主,然后在盘龙山道观戏台院内表演准备好的乞巧节目,一阵阵美丽动人的乞巧歌在盘龙山回旋缭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被《诗经·秦风·蒹葭》吟唱千年的陇南女儿们,如今还在延续着最清纯、浪漫的“神秘”拜神仪式。 西团村乞巧队的姑娘们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祈愿生活幸福美满。
拜 巧
在乞巧节期间,长道西团村文化大院乞巧队与西团新城村等乞巧点之间进行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姑娘们穿戴一新,手持彩扇,拿着准备好的节目道具,排列成队,前面由年长的两位老者手捧香盘,内置各种祭品和赠给对方的礼物巧芽、水果、油炸干果等,其后引领的姑娘组织队伍边走边唱乞巧歌。一路上像赶集、逛庙会一样热闹。到了要拜的乞巧点,在对方乞巧队的热烈接迎下,双方欢欢闹闹,来到巧娘娘坐的神轿前,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齐跪,照例在对方巧娘娘的神像前点蜡、焚香、化黄裱纸进行叩拜,赠送巧芽及供果等,然后所有拜巧姑娘到院内站成若干排,牵手摆臂,挥舞扇子,齐唱乞巧歌。为显示才艺,博得好评,她们往往要选唱最得意的新编歌舞,一连接唱好几首,唱到传统的乞巧歌时,被拜方的姑娘也齐声合唱。当拜巧方准备的节目表演完后,被拜方的姑娘也要表演两三个节目为止。歌舞完,主方必然矿泉水、茶点招待,两村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称姐妹,问长问短,说说笑笑,非常亲热,招待完,被拜方送拜方到村前街口、巷口,双方依依不舍的告别。一次拜巧活动至此结束。相互拜巧,既能观摩、交流,增进村庄友谊,也能促进这一古老的风俗文化不断传承,真是一举多得。
娱 巧
娱巧是乞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唱歌跳舞,以抒发情感、展示才艺。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姐妹们齐集坐巧处文化大院,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有《十二个月》、《乞巧之歌》、《十对花》、《乞巧六个环节》、《十绣》、《十大姐》、《花儿与少年》、《采茶姑娘》、《火火的中国梦》等,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情感的作用,也有展示才艺的目的。
祈神取水
七月初六早晨,长道镇西团村文化大院乞巧点的姑娘们在盘龙山“圣泉寺”的泉井边,举行了祈神取水仪式。 姑娘们晨起梳妆打扮妥当后,在西团村文化大院乞巧点集中,准备好香、蜡、黄裱纸、盛水小桶、鞭炮等,然后以年长者手捧香盘(内置祭品和献给水神的巧芽等物)为、前导,其余姑娘执扇、提水罐随行。唱着取水歌,一路心情愉悦地行经在绿树环抱的盘龙山公路上,来到目的地盘龙山圣泉寺。 到了圣泉寺,照例举行了祈神跪拜仪式,姑娘们成排列队,牵手摆臂,舞起彩扇,载歌载舞,高声齐唱迎水歌。其词曰:"水神爷面前摆香案,迎上神水照花瓣。水神爷出了南天门,你把神水赐两瓶。水神爷打坐水晶宫,你把神水赐两桶。水神爷身下骑的龙,你把神水赐两盆。水神爷神泉通九江,你把神水赐两缸。水神爷给我显灵验,迎上神水照花瓣。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 取水取水取神水,取下的神水照花瓣,照了头遍还不算,直非照个莲花瓣。巧娘娘 家迎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取水取水取神水,取下的神水照花蕊,照了头遍还不算,直非照个牡丹瓣。巧娘娘 家迎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取水取水取神水,取下的神水照花瓣,一照照个戏牡丹,乞巧乞巧把蜡点。巧了给个花瓣来,不巧了给个鞋垫来。巧娘娘 家迎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唱完,燃放鞭炮,把献给水神的巧芽折成小段撒入泉井中,汲水的姑娘则将所拿的水罐打满水,然后拎着水罐列队、唱着《取水歌》原路返回。再把盛满水的水罐小心翼翼置放在巧娘娘的香案上,然后在巧娘娘的轿前虔诚地再表演一遍乞巧节目。祈神取水活动至此结束。
转 饭
七月初六傍晚,长道镇西团村乞巧点姑娘们举行了一次隆重的集体供馔祭巧仪式,俗称“转饭”。19:13先在乞巧点文化大院正中安置一张大方桌,安排两位年长的妇女分别站在方桌的左右,同样再在屋内巧娘娘的纸扎像前的神案桌边,安排几位年长的妇女,准备“转饭”时递接供品。其他姑娘列队站在神桌前,队前两人手端方盘,一人手端方盘,内放为巧娘娘梳头用的梳子。另一人手端方盘,内放为巧娘娘煎的献果。组织者在神桌前祭祀跪拜后,宣布转饭仪式开始,大家齐唱《转饭歌》:“大姐转饭穿花衣,牛郎织女笑眯眯;二姐转饭打花伞,给我的巧娘把饭转;三姐转饭穿花裙,照着天上一朵云;四姐转饭拿花扇,一对蝴蝶游花园;五姐转饭拿玉簪,好比白鹅绕天边; 六姐转饭穿花鞋,金银财宝滚进来; 七姐转饭秋风凉,牛郎织女喜洋洋; 八姐转饭菊花黄,王母命她回天堂; 九姐转饭九月九,织女本来不想走, 一对儿女难舍丢。 十姐转饭要转全,空中一朵紫金莲, 这朵莲花空中转,再等明年来相见。” 随着歌声,安排站在巧娘娘纸扎像旁的两位年长妇女,将供桌上的供品一人端起一样,面向巧娘娘叩头作揖,然后互相面对面颔首作揖后,分别小心放在“转饭”队伍最前面的两位姑娘,端着的盘子里,这两位姑娘也要像前面两位年长妇女一样,向巧娘娘颔首、作揖、互敬后从坐巧的屋里端盘走出、并在前面引领,其他人列队、手舞彩扇,边扭走边唱,紧随其后,走到院子正中,绕方桌转一圈,立在方桌两边的年长妇女,小心从端盘的姑娘盘子中接下转出的供品,颔首、作揖、互敬后放在方桌上,已端过盘的两位姑娘将手中的盘子递交紧随其后的两位姑娘后,自行从队伍的最后边随队扭唱,队伍继续唱着走回屋里,进行下一轮。
按乞巧习俗,此时歌声不能中断,《转饭歌》唱完,就要从头接着唱,这样如此往返,直至把提前准备在屋内的所有供品全部转到院内的方桌上,算“转饭”的前部分已完成。之后,姑娘们将自己内心深处对巧娘娘这份恭敬,尽情挥洒在这次乞巧活动的全部歌舞当中,从头到尾把全部歌舞按次序在院中表演一次。接着和以上转饭的前部分步骤一样,再把院中方桌上的所有供品转至,屋内巧娘娘纸扎像前的供桌上,集体供馔祭巧仪式(转饭)才告完成。
照花瓣
七月初六转饭结束后,长道镇西团村乞巧点的姑娘们举行姑娘们最爱的“卜巧”。全过程主要以集体的“照瓣卜巧”仪式为主。 姑娘们将供于巧娘娘像前的巧芽、麦芽顶端的叶芽掐下,再把嫩茎掐成若干小段,分别投入清水大品碗、盆中,从其投影来占卜自己的巧拙,当地俗称“照花瓣”。一开始,所有姑娘分立神桌两侧,主持者祭神跪拜,默默祈祷:“请巧娘娘给黑眼的阳人赐个好花瓣,指一条手巧路。”礼毕,大家齐唱照花瓣歌。我给巧娘娘点黄蜡,巧娘娘你把善心发。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着花瓣许心愿,我给巧娘娘烧长香。巧娘娘给我赐花瓣,
送 巧
七月初七傍晚将至时,长道南西团村的妇女、姐妹们精心着装、打扮后,内心纠结、沉重地集结在文化大院乞巧点,准备一年一度最为纠结的送巧隆重仪式。
在歌舞的过程中,四位提前相请的男子把巧娘娘坐轿抬起、在手持香盘的年长者的引导下,缓步走出文化大院正庭门、院落,而姑娘们则每人手持彩扇,列队随其后,在鞭炮声中向永兴镇水廊庙边的漾水河桥边的送巧地点走去。他们经过长道镇南街、西街、再到永兴镇水廊庙,一路唱着惜别的送巧歌,边走边唱,在这个时间段,从两镇周边相约而来的围观群众成千上万,场面十分轰烈。此时的长道、永兴两镇响彻了送巧的惜别歌声,这歌声在这块富饶的天嘉川福地的上空回旋弥漫。
长道镇西团村的姐妹们,将自己的巧娘娘坐轿安放在漾水河边赵坪新农村三角路口,年长的妇女面对巧娘娘的花轿点蜡、焚香、烧黄裱纸、叩首、作揖,礼毕后,姑娘们面对巧娘娘的花轿,将自己一年一度精心准备的歌舞节目,毫无保留地从头至尾向两镇四邻围观的群众表演一遍,边载边舞,将送巧活动推向高潮。
表演结束后,她们将巧娘娘的花轿抬到漾水河岸边。唱起《搭桥歌》:
“烧的长香点的蜡,野鹊哥哥把桥搭。
野鹊哥,野鹊哥,你把巧娘娘送过河。
驾的云,打黄伞,你把巧娘娘送上天……”
这时由四个姑娘将准备好的红绸彩缎各持一端,分别站在河的两岸,这叫“彩缎搭桥”。象征彩虹桥或鹊桥的意思!这时,巧娘娘头则将制做巧娘娘坐像及花轿点燃,而姑娘们则心情沉重地接唱送巧歌之三:
“白手巾绣的是水仙,一股子青烟上了天。
白手巾绣的一枝兰,再也见不上巧娘娘面。
白手巾绣的竹叶梅,巧娘娘一年来一回。”
姑娘们边看边唱,直至巧娘娘的坐轿化为灰烬、推送漾水河里方可为止。此时鞭炮响彻长兴两镇接壤的过水桥上空,姑娘们在欷嘘声中结伴回家,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就在这种伤感的氛围中结束了。
时光飞逝,七天的乞巧时光就这么在美妙的旋律和欢快的鞭炮声中落下了帷幕。感谢长道镇西团村乞巧队的姐妹们为我们带来的文化盛宴,是你们一代一代这样"创新而又不离守旧"的传承着,翩翩起舞的你们是最靓丽的风景线。继续加油,愿快乐的笑容每天都洋溢在你们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