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华,做最幸运的寻梦人 ——圆梦清华之村小访名校国培计划之二

高晋
创建于2018-11-15
阅读 1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走进清华创业大厦多功能厅,低调而先进的装备令众人啧啧称赞。而看到授课的专家时,我们居然有些愕然了!一位花甲老人精神矍铄地早早等候在讲台。满头的华发,面带笑容。而当了解到这位老人头上诸多的花环时,我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手机八点整的期待中。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家庭教育知识传播主讲专家,陈纪英教授开始了她义气风发的讲座。陈教授在讲座中提出要让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渗透于基层教师心中,希望老师们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合作伙伴,要体现出双赢的目的,了解学生心里,尊重学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法宝。陈老师说,老师最大的尊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要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生命中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许多心里问题源于学习过程中的不顺利。比如:出现了问题,遇到了学习的困难,遭遇到失败的挫折等,就会逐渐的没信心,不自信,以至于导致怕、厌、退、逃等诸多畏学心理。因此,老师的技巧性干预就迫在眉睫。懂得学生心理的老师不会因为学生的退步而恼怒,而是会改变沟通方法,找到适合孩子接受的,通过技巧性的手段达成自己改变或者促进的目的。陈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列举了许多案例进行了分析。诙谐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结合肢体表现,使一节貌似枯燥的心理课变得生动。期间,互动频频出现,在欢声笑语中,老师们对课堂的理解加深了,观念更新了,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部教授王啸博士的三个小时的讲座给我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撼动。这种撼动也许应该波及到很多人,那就是我们对孩子不可丢掉的国学教育。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没有丢掉呀!我们一直在背诵一些国学教材呀!其实,王博教授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背诵不是全部。从我们的孩子,到我们的老师甚至于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老祖宗留下的古训,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职业操守。他说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做什么职业,要具备做人之道。他引用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专著《不战而胜》里的一句名言: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老祖宗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时,我们就不战而胜了。王啸教授认为中国的四书五经为最伟大的道德图腾,指出学校教育应以自己的“根”为基础,将其发扬光大,而不仅仅将国学停留在会背的基础学习中,要以它内在的道德理念去化人。文化的本质在人化,文化的功能在化人!多么值得思考的话题。

              接下来的这位老先生很有个性,也很敢说话。七十多岁了,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北京朝阳区教研组长。老教授一上台就开始对各种教学模式开始吐槽。说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没有完全的高效课堂。他认为只要简单、朴实、本真的课堂就是成功的。在提高课堂效率这个问题上,老教授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1、减少垃圾时间。(抓教师的三种语言即:导入语   课堂语言   结束语)2、提高师生沟通的质量。3、抓好课堂环节的优化。教学要回归原点,并指出有大智慧的人才可以把课讲得简单。对于各种模式,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评判,但是老教授的话确实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抛却繁华的做秀的课堂,让课堂回归到简单和原点真是一种需求。学生的需求,也是老师的需求。

        此外, 老教授还特别强调了板书。他要求老师要写好板书,要将主要是内容一定进行板书。这对加深学生记忆意义很大。

         对这位老先生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小事情,我不妨谈一谈。在他讲座期间,一位听课的老师打着电话走出门去了,老先生顿时怒了!严肃地说,这老师没上过课,不懂上课老师的心情。然后站在台子上一直等那人过来,接着说,同学,请抓紧时间坐好,我在上课。那学员的脸騰的一下红了。一个小插曲,足以见识老人严谨的治学作风。三个半小时的讲座,老人就那么一直站着,七十多岁的人了,声情并茂,真的! 打心眼里佩服!

               不知觉,学习之旅已近半。每位专家的讲座都能让我们从中学习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或者说我们曾经忽略的东西,我想,因为他们是大家,很多理念站位更高更泛一点,但是,只要抓住自己觉得值得学习、借鉴、反思的点,就是收获,您说呢?

阅读 1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