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冬牧场”。
------ 读李娟《冬牧场》有感
假期过半,日日趴在电脑上,视力急剧下降。匆匆忙忙中,断断续续读完了李娟老师这本《冬牧场》。看过一个李娟老师的专访,她在节目中详述了写作的心得和对新疆那片广袤土地的热爱。读完她的《我的阿勒泰》和《冬牧场》,对新疆牧场的生活有了无限地遐想,这感觉和先看翻拍电视剧再看原著所带来的差异化体验不可同日而语。我相信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是真实的,她笔下温润如玉的文字是诚挚的,只有一个人真心热爱那一片热土,真真实实体会过那样的生活,为镌刻那段岁月而写下的文字才能经得起时光的打磨,真诚,自然,由心而发,散布持久不衰的荼蘼芬芳。
如果定义李娟为疆系作家,个人认为有失偏颇,毕竟硬性给一个人打上标签和烙印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以及刻板印象的体现。就像曾经读过的莫言老师,他的作品虽然紧紧围绕家乡“高密”,但仅此就定义他为乡土作家是不够准确的,毕竟他的作品透露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虽然相较于同类型《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特色又不是那么的鲜明。这个时代,最不该做的其实就是对某个人,某件事物的刻板印象,用自己固执有限的认知去丈量别人世界里的良田阡陌。
读李娟的作品,真诚自然,有着一种属于她的专属表达方式,不造作,不媚俗,就仿佛看到了一篇篇记述牧场日子的生活日志。一直认为,真正的旅行,应当是对某一个目的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自然条件充分了解后,经过一段岁月的体悟而记录的真实感悟。就像家附近的讷殷古城,一直隔了很久才有机会去游览,看到了琳琅满目的专属于满族文化的建筑遗址和古迹展览;结合电视剧,短视频了解的碎片化内容和曾经学到的课本知识,真正地去赏析和鉴别,才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拍照和炫耀式的朋友圈打卡,让身和心来一次彻底的精神洗礼。
其实和新疆有着一种莫名的缘分,三年前本来有机会去援疆支教,奈何机缘巧合错失机会,去年再一次有机会去阿勒泰柔性援疆的机会也没了下文,可阴差阳错,因为考试,新疆之行最终还是成行。虽然只在乌鲁木齐短暂停留了一周时间,绝大多数时间都穿梭在考场和酒店,不是在考试的路上就是在酒店里备考,真得是没时间去用心游览。可还是很幸运地了目睹了乌市的夜景,尝到了诱人的抓饭和烤串,体验了大巴扎独特的魅力,也为家人朋友带回了异域风情的服装和礼物。礼物虽轻,情意无限,至今怀念那里相隔2小时的奇妙时差生活,明媚的午后阳光和夹杂异域口音的维族方言,现学现卖了几句,早已抛却脑后,印象深刻的只是街边店铺飘出的异域音乐和十几米一步一哨的窝心边防。只是惋惜的没有机会去领略喀纳斯湖湛蓝的湖水,禾木的雪域风光,库尔勒的香梨,阿勒泰的秀丽风光和喀什的古色古香。但我相信,未来的未来,一定还有机会再次踏足那片神奇的土地,如今,只能借助娟姐的书籍,字里行间寻找牧场生活的点滴时光。
一直在想,自己的这一生注定是求安稳而不得,犹记起当年大学毕业,一向温顺听话的自己,依然选择了奔赴遥远的广西,在魅力城市柳宗元的故乡---柳州,度过了三年时光。那三年,品尝了味道独特的柳州螺蛳粉,游历了柳侯祠,喝过侗乡的米酒,也和壮族妹子有过邂逅和情缘,即便是最后的最后,因为养尊处优造成的不能吃苦的品格让自己选择了逃离,依然在某个冬日午后梦回那一片飘香的橘园,缅怀曾经的青葱时光。
昨晚闲下来,翻出曾经的一些相册和证书,有南国打拼的回忆,一路学习的见证,下乡支教的证明,跨行做服务业的岁月印记。曾经以为自己的人生颠沛流离,没有很好的规划,可此时却觉得还好没有长久地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停留,限制了本就不够丰富的人生履历。还好还好自己将那一段段时光用一帧帧照片,一段段文字镌刻在时光永恒的回忆录中,在多年后的今天,集结成册,结集出版,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没有白走的路。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专属的“冬牧场”,那里有他向上生长的根和赖以生存的源,只是我们是不是会时常回本溯源,找回那颗初心。用心去记录自己的人生吧,无论它是否达到你想要的高度。就像昨晚奶奶和自己说的,做人,要学会知足常乐。人生不必轰轰烈烈,过尽千帆后,才会发现平淡才是常态。
顾城在《天》中说道:“白云是天的雪山;碧空是天的海洋;阳光是天的熔岩;阴霾是天的煤矿;星团是天的城市;流星是天的车辆.......天上的一切只能遥遥相望,所以天是幻想的故乡。”你的世界我来过,我的世界你未曾涉足;你在桥上看风景,我在水上仰望梦里水乡。烟雨人间,庆幸曾经来过;何其有幸,体味一路芬芳。Bonjour, my beloved winter ra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