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典型案例 总结先进经验】市建管局城市更新中心举办第三期“城市更新案例研讨会”

城市更新中心
创建于08-12
阅读 8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8月12日上午,市建管局城市更新中心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召开了第三次“城市更新案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通过学习各地微更新的创新实践,为巩义市城市更新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微更新作为一种灵活且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策略,正逐步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城市微更新

城市微更新是指在保持城市原有风貌和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细化、人性化的提升。这种更新方式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来提升城市活力。

案例分享

案例一:上海市北翟路立交桥下洛克体育公园——“动物园”球场

改造前

上海市北翟路立交桥下的洛克体育公园位于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东北部,毗邻苏州河,立交路网纵横交错,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桥下空间。改造前,该场地荒凉封闭,而周边居住小区众多,运动游乐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

洛克体育公园平面图

洛克体育公园更新面积约35000平方米,主要分为北区、东区、西区三个片区,分步建设并逐步向公众开放。

改造后

采用时尚鲜明的配色和形象突出的动物主题图案,分别为北区粉红色的火烈鸟、西区深黄色的猎豹和东区黑白条纹的斑马,营造出易识别的标志性空间。

通过微更新,该区域从荒凉封闭的空间转变为集运动、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提升了城市整体品质和形象。

案例二:南京市小西湖改造

改造前

小西湖街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城南核心区域,串接夫子庙与门东历史街区。该区域历史悠久,曾是明代戏曲家徐霖的私家花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沦为年久失修的老旧街区。

改造后

小西湖街区采用“小尺度、渐进式、逐院落”的微改造模式,避免大拆大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保留传统老城空间格局和肌理的同时,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通过微改造,提升老街区的居住条件,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三:上海田子坊艺术街区改造

改造前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最初由上世纪50年代的弄堂工厂及居民区组成。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区域逐渐面临功能衰退和改造需求。

改造后

上海田子坊艺术街区通过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由居民及众多产业个体一起参与,按照市场导向自发调整使用功能、逐步演替扩展,进而实现再生。这种模式避免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居民拆迁,降低了改造成本,同时保留了街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田子坊吸引了大量文创企业和艺术家的入驻,形成了独特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田子坊的知名度,也为街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案例四:黟县道路空间微更新

黟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城市更新的需求日益增强。黟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道路空间的微更新不仅关乎城市面貌的改善,更涉及到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黟县在道路空间微更新中注重保留历史记忆,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景观。

经验总结

通过本次城市微更新案例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做法:

一、注重居民参与。居民是城市微更新的主体和受益者,他们的参与和意见对于微更新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在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居民的参与和需求。

二、强化专业指导。专业的指导和理论支撑是城市微更新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参与项目策划、设计和实施等环节,可以确保微更新项目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推动多元共创。城市微更新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通过推动多元共创,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阅读 8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