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师:赵红艳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是写评价著作的,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赠序是一种赠言性文章,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送东阳马生序》,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
序的作用是引导读者进入正文,介绍书籍或文章的背景、创作意图、经过等,也可以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
《送东阳马生序》的创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明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由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组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童试:这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由提学官或各省学政主持,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的考生获得生员(秀才)资格,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会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中式者称为“举人”。乡试是省级考试,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中式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又称礼闱。
殿试:在会试后的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总的来说,明代科举制度是一套多层次、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选拔制度,通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选拔人才,对明代乃至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教育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对教育素材进行筛选和删减,以符合专制主义的要求。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重新编撰《孟子节文》,对不利于专制主义的华语进行删改。
2.教育目的的特殊性:明朝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位能统御天下的贤明之君,这种教育是与培养平民百姓和儒人术士所不同的。明朝皇帝学习的重点是治国之术,而不是文章、书法、诗词歌赋等。
3.教育制度的严密性:明朝的教育制度非常严密,教官分工精密,学生来源多样化,教学制度完善。例如,国子监的教官分工包括祭酒、司业、监丞等,学生来源包括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教学制度包括监生历事制度等。
4.教育制度的终身制:明朝的帝王教育是终身制教育,不管是年幼的皇帝还是成年的皇帝,都要终身接受儒家思想。大明儒家文人是在无时无刻的熏陶着皇帝,一刻都未松懈。
5.教育制度的实用性:明朝的教育制度注重实用性,强调学习实学,而不是死记硬背。官生入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为了追求文名。
相对于明代教育制度,而当代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本主义和全面发展。当代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注重探究和实践。当代教育强调实践观察,实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与社会、企业等实践性质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造力。
3.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当代教育提倡信息化教育,积极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提供辅助和支持。
4.注重合作和交流。当代教育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总之,当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