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三中家长每周一学|家庭教育的本质: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上)

九江三中·家长每周一学
创建于08-11
阅读 27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九江三中家长每周一学系列(九十二)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曾在探讨《密集母职下的教育困境》中提到:


“好的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把握好自己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即当好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


深以为然。


教育就好比种庄稼,四时和地域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也会有所区别,什么时候掐苗、除草、浇水都应遵循植物生长特点。


种田人如何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周建华提醒千万父母:“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家长投入的精力越往后应该越少。”


父母重视投资孩子当下,胜过未来仓惶补救。

小学多陪伴:

家庭教育最初的底色

教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剪刀效应”,指的是父母在儿童时期越是耗时耗精力地陪伴孩子,长大后教育越是省心省力。

如果说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都是携带纯白色空瓶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有着最初的起点,最终拉开差距的无非是父母往瓶子里灌输了什么。


父母若是往瓶内无限储蓄优质品性和良好习惯,孩子自然长成出色且三观正的大人。


当父母将早期的情感忽视和疏于管教注入瓶中,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暴躁和厌学。


偶然间,看到一位网友分享自己妈妈的教育方式:


她的妈妈从一年级开始教她写日记;


陪她比赛背诗词;


在家里最拮据的时候,更是缩减日常开支只为给她买书;


初中时,她便读完了隔壁书店所有的世界名著。


最厉害的是,她的妈妈从不会将书扔给她一个人看,而是陪她读书,吃晚饭的时候也会复述书中的内容,讨论有意思的部分。


正因为妈妈在教育路上的陪伴,她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作文一直被当范文在全班读,高中三年,语文稳定在140左右,最终考上了理想院校。


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从未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从此爱上了学习。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过年回家惊讶于邻居家叔叔的满头白发,打听缘由后才知晓祸根在其孩子志辉身上。


志辉尚小时,他的父母在外做生意赚钱,本想着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小学时学习上从未管过一丝一毫,上了初中他便开始逃学,每周的生活费和零花钱都用来上网打游戏和挥霍,叔叔托关系勉强将他送进职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辍学在家,从此过上了打游戏、吃外卖的颓废生活。


叔叔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将他放在身边让他跟着跑生意。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如何正确爱孩子才是父母真正的课题。


孩子的成长无法一蹴而就,无论是养废还是成才都是有迹可循的。


这背后,父母和孩子互为因果。


不作为、不陪伴和不管教的父母造就了孩子的不思进取,这样的孩子只会在未来吸食父母能量,致使父母憔悴不堪、身心俱疲。


反之,早期的陪伴式教育就是一场相互滋养。


小学阶段,比成绩更重要的是陪伴,陪伴的目的在于好习惯的养成、好性格的塑造。


优秀的孩子,都是家长从小“陪”出来的,新学期,父母做好以下两点,陪伴才能事半功倍:


1. 陪习惯:

低分成绩可以乘胜追击,实现逆袭,但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小学阶段父母要狠抓孩子习惯,这就要求家长需做到共同阅读、监督孩子认真书写、提醒孩子预习和复习、带领孩子朗读和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2. 做表率:

只待在孩子身边属于无效陪伴,有效陪伴是做榜样,在陪伴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想要养出热爱运动的孩子,家长就要带着孩子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想要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家长首先要从阅读中扩展自身视野。

最好的父母,不是靠说教指挥教育孩子,而是身体力行,将自身行动力转化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阅读 27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