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教师
李玉玲,丛台区荀子实验第四小学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读书的意义
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
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
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推荐书目
《科学素养怎样教?——一名持级教师的教学笔记》一书,是小学科学特级教师邵锋星老师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持续、系统、深入地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主要回答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科学素养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持有什么理念?
(2)科学概念教学的挑战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为深度理解而学?
(3)究竟什么是真科学探究?如何进行真科学探究教学?
(4)面对真实情境的复杂科学问题解决,又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全书内容板块划分清晰,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信一定可以让一线科学教师在阅读中获益。
作者简介
邵锋星,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景苑小学校长、杭州市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从教三十年来,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致力于科学探究、科学实践、项目化学习等教学方式变革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曾获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在《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上海教育科研》等杂志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开展讲座两百余场。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热爱科学教育、关心科学素养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生)的书。本书作者邵锋星是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他坚持理论学习,并富有实践智慧,被郝京华教授赞誉为“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
这本书与你看到的很多书不同,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课例集,也不是一本高高在上谈科学素养的理论著作。它在理论与实践中穿梭,从理论中找寻科学教育的“活水”,再加以研究,被作者创造性应用到课堂,如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儿童“思想实验”、“长时探究”、关注活动后的“活动”,都是邵锋星老师对科学教学的敏税思考与大胆探索。
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秘诀是什么?邵锋星老师给出的回答是,让阅读、反思和研究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也是许多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示范。如果你正在寻找科学素养教学的方向与实破口,思考如何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可以看看这份教学笔记。
读书感悟
通过对邵老师这本书的学习让我明白了更多的是各种能力之间的融合,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是简单地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组合起来,而是要把学生学到的零碎的知识与科学技能组成一个探究实践、互相联系的过程。书中教师们的智慧启发了我,同时我也掌握了一些策略和方法,积累了经验。
一、以“育人”的视角定位科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大多数教师教授科学概念时用的是死记硬背,而邵老师认为教师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能够用于解释各种现象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知识,还要通过科学学习建构科学本质观,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精神层面的整体提升。
1.灵活选用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低中年级的学生喜欢做游戏,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妨采用游戏策略开展教学。如在学习光学概念时,可设计踩影子游戏,让学生总结出一些对阴影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将课堂延伸到课后,让学生观察路灯下的影子的长短变化,尝试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再者,播放手影表演视频,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练习表演,从而加深对阴影的认识。
2.利用可视化的科学概念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如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学生来讲不容易理解,我们在实验中可借助“小黄点、乒乓球、彩色小泡沫球”等物体放大振动现象,让学生清楚的看到钢尺、音叉和鼓面发声时都在振动。又比如,在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一概念时,教师让学生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框,再将“无形”的水倒入“有形”的框内,通过感知和联结,对这一科学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以“欣赏”的姿态研究儿童、研究学生。
科学教师要欣赏并研究儿童关于科学学习的前概念水平,儿童的课堂参与状态,儿童的课堂情绪状态,儿童的课堂思维状态,儿童的课堂生成状态等。只有教师心中想着学生,眼睛时刻看着学生,才会换来学生更专注地投入学习。
而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堂的重要要素,教师需要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以及注重探究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等。
1.注重探究准备。如有效设计“先学”任务,制订研究计划等,进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富有成效和价值,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
2.长时探究。意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探究实验活动。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让学生做最有价值的事,以期让学生实现最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3.关注探究活动的创新设计。如指向学生直接经验的观察实验,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科学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
4.评价促进探究。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得当的评价时机、多样的评价方式提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三、以“研究”的方法探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自己的需求和特长出发,在一定时期选择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一个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勇于实践,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体悟。
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科学教师要着眼于课程多要素协同作用,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家庭、校本资源,为学生构建多样的、融合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开展科学学习。在教材研究方面,科学教师要能读懂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想办法把“教材”变成“学材”。在教法研究方面,科学教师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围绕单元核心概念,从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出发,寻找串“珍珠”的线,设计、组织探究活动。
每次阅读都会收获颇丰,这本书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促使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徜徉。同时也更加激励我今后要不断的学习,多钻研教材,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的充实,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断运用所学让孩子形成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