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华早教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儿童的问题与问题行为究竟是什么?

创建于08-11 阅读434

问题与问题行为究竟是什么? 

       生活中家长常因儿童各式各样的“问题”而管理和教育儿童。有因为儿童过度喜欢什么而成了“问题”,如儿童对手机或网络游戏过于热衷;儿童因喜欢玩水、看动画以至于常拖延完成作业。也有因为儿童不喜欢什么而成为“问题”,比如儿童不爱写作业,讨厌上学,不喜欢老师,不懂礼貌等。还有因为预期儿童会有、该有而他却偏偏没有也成了“问题”,如该会说话而不会,缺乏眼神对视,对小朋友没有兴趣等。

      既然是“问题”,且引起家长的担心和关注,那就免不了对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就多数家长而言,管理常兴于“问题”,而止于“问题行为”。如家长会因为儿童玩手机时间太久而管教他,又会因为他哭闹、发脾气而放弃管教。那么,这样是正确的吗?

何为问题

       “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生活现象。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常玩水而耽误学习,所以认为玩水是“问题”。有些家长则认为通过玩水孩子可以学习自然知识,增加和同伴的互动,并没有影响其他方面,那么玩水就不是“问题”。

何为问题行为

      在管教的过程中,这些给家长带来挑战的地方,使家长头痛的表现,让管理不能一帆风顺的困难正是“问题行为”所在。

       “问题行为”是外显的行为而不是内隐的行为,应该是可被观察的(包括行为的前提背景、行为本身以及行为的结果(效应)这三因素以及三因素的序贯联系)。相对于具有主观、模糊、多变性的“问题”而言,“问题行为”追求最大程度的公认性、一致性。

问题行为包括:

       (1)攻击类行为击打,掐拧,扯头发,撞头,抓扯,咬人,踢踹,推拉,冲人吐唾沫。把物体砸向某人或者任何武力性的身体接触。

       (2)自伤类行为指向自己的任何武力性的身体接触,比如,通过击打、捶、咬、挖、扯头发,掐拧皮肤,抠眼睛,撞头或使用物体伤害自己。

      (3)破坏性行为从事毁坏财物,砸向硬物,跳起,蹦跳,站在家具上,尖叫,扔东西,踢、拉物体,脱衣服或谩骂。

       (4)逃跑或逃避行为跳离座位,走或跑开房间,拖延磨蹭或制造麻烦以拖延逃避。

       (5)自我刺激类行为重复性的语言或身体反应(摇摆,扑翼样拍打手或胳膊,凝视,搓手,玩涎液,手淫,吮吸物体,异食癖,重复性呻吟或尖叫)。

     “问题行为”与“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需要消退。为了更好的解决儿童的“问题”,消退“问题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举个例子

      妈妈和姥姥两个人共同管教小汉。姥姥在陈述小汉的问题行为时说“这孩子太爱玩水”,由上分析,爱玩水是个“问题”,而非“问题行为”。姥姥不让他玩水就咬人掐人,妈妈不让玩水,孩子照样咬人,妈妈厉害,一个嘴巴把孩子打哭了,但孩子边哭还边玩水,妈妈再拉的时候不敢咬了,向着妈妈的反方向反抗,结果脑袋撞到水龙头上,这下妈妈心疼了,赶紧安慰孩子。下次还照样玩,而且拉他的时候自己主动去撞头,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妈妈也管不了他。最终的结果是小汉继续玩水,而且在姥姥面前就咬人掐人,在妈妈面前就自伤撞头。      

       例中阐述了小汉的一个“问题”(爱玩水),两种“问题行为”的形式(咬人、掐人与撞头自伤),家长错误的管教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 还更容易诱发问题行为出现,因此,科学合理的管教才能预防“问题行为”发生,有效解决儿童的“问题”。

阅读 43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