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以庸碌之才久客南邦日夜奔逐终难如愿无一善状之可陈诚为赧颜羞愧之甚所幸贱躯触适聊堪告慰。。。。。。谨寄新局带民国币贰拾万元。。。。。。”当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这张早已泛黄的侨批时,我仿佛走进了另外一个时空,我试图走入其中和华侨先贤们对话。
一张张侨批是华侨们在叙述着异国他乡创业的血泪史,有的是引车卖酱者流、有的是一张剃刀一把菜刀闯南洋。正如金浦村第一个番客吴润泽那般,一放牛娃跟随东家漂泊到泗水,从肩担小担到开店,最终成为华侨大富翁之一,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前途未卜,可谓是筚路蓝缕,靠的是什么坚持?就是中华民族那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张张侨批是华侨们在书写他们悠远而真切的乡愁,祖上世代务农的我对华侨、对侨批的了解可谓是一张白纸,直到前几天女儿的老师很热心地给我推荐了首届“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主题文学创作大赛,当我稍微表现出有兴趣尝试一下时,老师便很热情地给我联系了金浦社区侨联负责人,带我参观社区侨史馆---2018年便获评省级“侨胞之家”示范点,走进侨史馆,宛若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我原来总把这里比作文化沙漠,殊不知金浦——这个千年古村是个巨大的文化宝藏,自己天天穿梭其中却一无所知,我才是一个笑话。翌日再次走在蕴含历史厚重感的石砖路上,听到清晨小巷里的锅盆碗灶砰砰声,看到里弄里飘出的袅袅炊烟,我仿佛感悟到了华侨们的乡愁,看到了他们那坚毅而又热切的眼神。
一张张侨批是华侨们在用大写的“仁”字书写他们博大而又细微真实的家国情怀,我与金浦村结缘起于那年一个夏天,我背着行囊来到鲤城,那时工厂宿舍尚未完工,于是便租住在金浦村,那时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呆就是八年,特别是从女儿在金浦小学就读后,每天接送途中都要穿过金浦的小巷,两边都是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每次都匆匆而过不曾把目光停留半刻,当老师带我走进革命先烈洪椰子曾居住过的吴润泽祖厝时,在口字型院落里,红砖灰瓦中,看到石刻的“诗书传家”“入孝出悌”等时,一砖一瓦总关情,我明白了是什么力量让华侨将自己一分一毫积攒下来的银两千方百计寄回家乡,接济亲友,造福桑梓,铺筑石砖路、兴建“怀乡楼”、小学教学楼和礼堂、幼儿园,一张张芳名录无不是书写着华侨的家国情怀,我想这就是游子们的“魂”之所在。
一张张侨批仿佛又让我读出了华侨们那声“他乡何处可安魂”的叹息,特别是在那烽火连月,祖国积贫积弱的年代,极大多数华侨们遭受着白眼和欺凌,在底层艰辛谋生,翻出了给女儿买了很久的《唐诗三百首》,翻出了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也想起了一首写华侨的民谣“一船泪水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火船始过七洋洲,回头不见俺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时能回还。”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刻画出了一幅多么有意境多么有乡野气息、多么怡人的风景画,犹如女儿的涂鸦,有花草树木,有小鸟蝴蝶,孩童可以欢快地放风筝。而在诗中在历史中这画镶嵌于镜框之中,终究是镜中画,一切的精致流彩都是为后面做好铺垫埋好伏笔。诗圣笔锋一转,“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和民谣中的“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时能回还”又是那么神似,那么哀伤那么寂寞,说出了多少游子的心酸。我不忍心跟女儿讲解这后面两句诗的意思,唯恐打破了她的童话世界!
此情何处寄哀愁?镜中画的美终还是敌不过流浪飘泊的苦“一船泪水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火船始过七洋洲,回头不见俺家乡!”不知道有多少游子魂不知归何处,何日是归年的惨痛历史,阅读着、想像着。我恍惚间看到了衣衫褴褛的杜甫在捋着短而白的胡子在哀叹,在长吁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自然遵循的是春生夏荣秋枯冬灭,可何尝又知道忧国忧民的人们魂归何处?何日是归年?多少游子难民的心酸提问?
只有当“中国”二字可以大写在世界民族之林时,当我们可以平视这个世界时,只有我们不忘却历史,真正读懂侨批上那行行血泪,魂方可安,魂方可聚,遥望着女儿学校那栋华侨捐献的振奋楼,迎着从校门走出的一个个背着书包的学童们,看到老师们忙碌的身影,我知道了诗中的碧水青山不会再是镜中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