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先锋乡党委聚焦乡土人才的识别、培育、使用等方面在人才建设上精准施策,强化人才服务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不仅搭建其大胆干事创业的“平台”,更夯实了安心追梦圆梦的“后台,打造出了一支懂农村、爱农村、有实力的人才队伍,有效提升人才工作效能,为先锋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
破解“因循守旧”的传统思路,让乡土人才“冒得出”。每个村的致富能手都在乡里“如雷贯耳”,他们的致富事迹被反复报道,好像年年报表都是“熟面孔”。如何能让人才队伍不断更新,新鲜血液源源不断,让新人才“破土而出”就成了乡里最紧要的问题。一是丰富人才识别元素,建立人才库。乡党委以阿旗小院为依托,从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民间技艺传承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不同群体中识别人才,根据学习经历、工作履历、日常生活、家学继承等多方面对符合标准的人才进行分类统计,建立农牧业能手、手工艺制作巧手、电商营销名嘴、法律明白人、戏曲传承者、村上信息通等多类“乡土人才储备库”,现人才库共计储备60人;二是联络外出人才,搭建交流平台。以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结点为契机,用好“参政议政”议事厅、主题党日等平台,联合企业、团体等群体党支部开展联建共建,交流发展良策;以网格员为抓手定期联系外出务工、大学生等旗外人员,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亲情关怀,了解其生活工作状况,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坚实信息基础。
朴实的衬卦,半白的头发,一笑露出一口整洁的白牙。聊到直播带货,平时沈默寡言的张华顿时打开了话匣子:“2022年疫情突然严重,眼看着农产品是卖不出去了,只能把主意打到了直播带货上,没想到林林总总竟盘活了这些豆角,后来我就一直干下来了,建了厂房,平时也给大家讲讲蔬菜晒干技术和直播带货的流程,推广一些农业政策”,问起他以后的打算,“我教大家一起干!”张华坚定地说道。
疏通“自给自足”的技术壁垒,让乡土人才“育得好”。挖掘发挥乡土人才的才智,关键是要明白村民想“学得实用技术发家致富”的初衷,如何让乡土才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一是“以培带富”,开展普适性技能培训,培养致富典型队伍,通过典型带动,带领群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现开办农业技能培训班3期,培养致富带头人50余人;二是“以人带富”,成立由“土专家”“田秀才”等不同类别人才组建的乡土讲师团,针对性传授土经验、土办法,用百姓语言进行集中培训或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让群众听得懂、学的会、用的上。现乡土讲师团共有讲师24名,开展培训、技能指导50余场次;三是“以社带富”,开办合作社、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吸纳社员,帮扶带动,共同发展。现有正常运转的社会组织15个,带动社员200余人。
推开小院大门,一座木架结构、毛毡维护、绳索拉力所构成的,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的蒙古包映入眼帘,云纹装饰简单大方,上如骨伞,顶开一窍……小院的主人就是天赐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责任人葛立超。“我做蒙古包已经第10个年头了,这一片的人都知道我,大家也愿意来跟我学一些蒙古族小件工艺品的雕琢、制作,体验文化交流同时,还能学会一项干活吃饭的手艺”,葛立超说道。
聚焦“选贤举能”的使用标准,让乡土人才“留得住”。坚持以鲜明的态度和导向让人才既能感受到重视和尊重又能看到未来前景,才能让乡土人才发挥出作用又立得住脚,安得了心又扎得下根。一是融入国之大者,让乡土人才自觉“讲政治”。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利用阿旗小院、乡村振兴发展论坛和进村宣讲等活动,为乡土人才讲党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促使其向党组织积极靠拢,提升自身思想水平,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二是提供支持保障,让乡土人才发展“有依靠”。严格落实旗委“优化人才队伍”的各项决策,在资金申请、项目落实、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优秀乡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鼓励参与“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历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提升学历,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引导其参与村级事务,增强其处理问题的业务能力。三是强化精神激励,让乡土人才深感“有面子”。激发乡土人才队伍动能,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对乡土人才致富带动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全方位展现各领域人才心怀爱国之情、力行奋斗之事、成就岗位之功的熠熠风采,发挥人才的示范引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