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原是山西省的一个小县城,现在虽升级为县级市,但在我的印象中,它仍是一座带着乡土气息的小城。一提到介休,便马上想到它境内的绵山,介休与绵山被人们所知晓,是源于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火烧绵山,介子推坚决不出,与母抱树而死。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焚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寄托哀思和感恩之情。介子推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成为了清明节的核心象征之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1年,我们曾到绵山游览,深深为其险峻壮丽的绝美风光所震撼。这几年来,一直不能忘怀对绵山的眷恋,总想着有一天会去重游。但却没想到,介休除了绵山的自然风光还有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最近才在携程网上搜索到的,作为一个在山西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深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感到惭愧!
于是便有了我们这次的介休之行。8月6日,女儿驾车,我们三人早晨8:00从太原出发,直接导航到介休博物馆。一路没有停歇,两个小时后下高速进入介休,拐进了一条小巷,导航显示已到达目的地,我正在纳闷怎么是这里,小巷的前方出现了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的北面是一幢高大雄伟的建筑,这就是介休博物馆。
广场南面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木结构的牌坊框架顶部是宝蓝和黄色相间的琉璃瓦,十分恢宏气派。
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尊四面狮身像,在阳光下显得色彩非常艳丽,形象夸张而生动,制作十分精美。
介休博物馆不收门票,验身份证刷脸进入。门口是两位保安大爷,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博物馆地下一层展示的是亚洲第一的琉璃制品,于是我们先下到负一层。
展厅里展示了介休多个古建筑上的一些琉璃配件,其中最华丽的一件是介休石屯村源神庙大殿屋脊上的鸱吻,两边各一个,非常巨大,高度竟达到2米。
鸱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鸱吻在古代建筑中主要作为屋脊两端的装饰物,它通常被安置在宫殿、庙宇等高等级建筑的屋脊上,成为古代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外,鸱吻不仅具有美观作用,还承载着避火灾、防渗雨的实用功能以及辟邪除祟的寓意。
这件鸱吻造型奇特,细节刻画生动,工艺精湛,色彩虽经千年岁月而依旧艳丽,它是琉璃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和思想情感的完美结合。|
其他的一些建筑配件,如屋顶上的排水口,都设计得既有实用价值更具观赏价值。
这些是庙宇大殿屋脊上的装饰,造型有动物,人物,花弁,水果等等,每一件都堪称精品。
展厅中有一组雕塑详细描述了琉璃制品的制作过程。琉璃作为建筑材料,起源于北魏,介休的琉璃烧制盛于明清时期,著名的沈阳故宮和盛京三陵建筑的琉璃就来自于介休侯式家族,这些琉璃建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出展厅,我们向门口的保安大爷询问去袄神楼怎么走,大爷说出门右拐直走。我们到停车场准备开车,大爷又走过来热心地告诉我们不用开车,祆神楼很近,步行去即可。谢过大爷,我们便右拐前行,果然很快就来到一处广场,广场的一角有一处古建筑,这必是祆神楼无疑了。
祆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早期传入中国后,受到北魏北齐北周等统治阶级的支持。北宋初期在统一中国之后,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宗教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祆教文化也有了立足之地和发展的空间。至和二年(1055年)文彦博由副宰相升为宰相。其间在介休即文彦博故乡建立了祆神庙。南宋之后袄教逐渐消亡,只在一些古老建筑中留下了痕跡,袄神庙就是其中之一。
袄神庙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山门就是最为精美的祆神楼,祆神楼是一座融合了东西方风格的建筑,既有东方的木质架构,又有西方的尖拱设计;既有东方的雕梁画栋,又有西方的彩绘玻璃,这些看似矛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祆教开放包容的精神。千年来祆神楼虽历经维修或改建,但始终保持了原来的建筑结构,现在仍不难找到祆教和祆祠文化的遗迹,成为研究我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
因为介休人民有午休的习惯,所有博物馆和文物景点从12:00-14:30闭门谢客,当我们赶到城隍庙时,已大门紧闭,因此只好就近先到对面的饭馆午餐。这里不是繁华街道,只有几家小饭馆,找了一家环境看起来比较整洁的经营山西菜的饭馆,点了一个什锦砂锅和脆皮茄子,本来还想再点,老板娘说三个人吃够了。等什锦砂锅上桌,才知老板娘不让我们多点的原因。砂锅的份量超乎我们想象,满满一大锅烧肉,丸子,蟹柳,炸豆腐,炸土豆,支竹,粉条,白菜,海带。看见邻桌点的炒菜,也是份量很大,看来山西人真是很实在。因为看见网友推荐的介休美食之一有牛肉板面,于是专门点了一碗,没想到很难吃,面是很厚很宽的面条,牛肉是硬梆梆的牛肉块,实在是不敢恭维。
午餐后准备去找酒店休息,但不知该朝何方走,于是导航到下一景点“后土庙”。女儿开着车慢慢前行,我则两眼向路边搜寻,突然看见路边有一家大酒店,于是赶紧停车进去询问,原来这里是住宿餐饮合一的酒店,条件还不错,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总共300元的价格订下了两个标间。
我们的客房在五楼,进入客房惊喜地发现对面就是“后土庙”,透过窗户便可看到后土庙建筑群黄绿相间的琉璃屋顶和高高的围墙,非常漂亮。
午休后走出酒店,因为马路对面就是后土庙高高的围墙,我以为入口就在附近,但女儿听当地人说,入口还很远,于是我们又开上车,绕着围墙走了半天才来到又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的端头才是后土庙的入口,而另一端头又是一座高大华丽的琉璃牌坊。
在介休每一处文物景点的外面都有一个宽阔的广场,这也是介休城市的特色之一。我认为这是介休政府对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一个创意,因为文物景点本身不能改造,于是就改造景点周边的环境,让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繁华相映成辉。
我们按照介休人民的作息时间进行了午休,在旅行过程中躺在舒适的床上午睡,这也是唯一的一次。
走进后土庙,好似走进了一个琉璃构成的世界,碧绿、金黄、孔雀蓝交相辉映的屋顶,无比绚丽。屋脊和房檐上的鸱吻、宝塔、宝瓶、人物、飞禽、走兽、花弁,琳琅满目,精美绝伦。
面对这些璀璨无比的琉璃,我的目光被深深地吸引,甚至忽略了建筑的本身,从心底不断发出赞叹!
除了这些大殿,院子各处的影壁上也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琉璃图案。后土庙不愧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琉璃建筑”,实为中国古代琉璃艺术的典范。
在世界古建筑中,琉璃艺术独树一帜,而中国将其运用到了极致。如果说木构建筑在其他亚洲国家也有所体现,那么琉璃的流光溢彩则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原以为后土庙是一座独立的庙宇,进到围墙里才发现它是一个充满道教气息的庞大建筑群。后土庙始建于南北朝,现存多为明朝洪武年间的建筑,是我国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王宮式庙宇之一。在中国,一般皇家建筑才能用黄色琉璃瓦,而后土庙有大量的黄色琉璃屋顶,可见其规格有多高。
后土庙中一座座的殿堂围成一个个院落。其中一个院子中有一座双层戏台,另一个大院中一排并列着三座戏台,当中的一座最大,两侧的较小。我想这是为了演戏时同时展现不同的时空场景吧。这个院子非常大,大约能容千人同时看戏,由此可见唐宋时期介休民间已十分重视文化活动。
参观完后土庙我们立马赶往城隍庙,城隍庙的停车场就在马路边,停好车来到入口,看见两位工作人员正要关门,我们走上前询问,两位工作人员异口同声说五点关门,一看表正好五点。哈哈,原来介休人民严格执行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加上两个半小时的午休,好优越的工作条件啊!
进不去城隍庙,但时间还早,于是想找找还有什么可逛的地方。向几位市民询问,听说附近有一条老街,于是开车慢慢往前走,经过两个红绿灯,看到前面路口有一面牌坊,上书“顺城関”三个大字,穿过牌坊,里面就是老街了,老街上有些是老建筑,有的已经翻新了,好多民居都改成了商铺。
逛完老街,才发现老街原来就在我们住的酒店附近,看来这里是介休比较繁华的地段,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我们发现,街上既没有警察也没有城管,没有规定的停车位,私家车可以随意停在路边,不会有人来贴罰单,小贩也可以在路边随意摆摊,也不会有城管来驱赶。看来介休真是个和谐社会。
路旁有一幢看起来庙宇般的建筑,门口还有一对石狮,我以为这也是一个景点,走到门口一看,大门上赫然“介休市群众活动阅览室”几个大字。看来介休的古建筑太多了,都可以用来作为群众活动的场所。
这个阅览室的马路对面有一面琉璃影壁,琉璃盖顶,脊梁上各种动物花鸟的装饰,正面是生动的双龙图案,反面是仙女仙境图案。看到这些,我不禁感叹,称介休为“琉璃之城”一点也不为过。
逛完街回到酒店,酒店的一楼就有一间豪华餐厅,在这里用完晚餐我们便回房休息了,女儿说要出去消消食,便又独自去逛,无意间又发现了介休人民的晚间活动场所。
7号一早在酒店用完早餐,原计划如果不下雨就再次去逛绵山,结果淅淅沥沥的中雨下个不停,只得在酒店休息。直到十点钟,雨势小些了,我们便开车去到城隍庙。虽然下雨,城隍庙中除了我们还有几位外地游客。城隍庙规模不大,也没有后土庙那么富丽堂皇,但雨中的城隍庙让人更感到了历史的痕跡和岁月的沧桑。
中午回到酒店午餐,听老板说他们经营酒店和餐厅已二十多年,餐厅采用的是看样点菜的方式,我便按吸引人的样品点了锅包肉,蔬菜沙拉拚盘,油炸桑叶,主食则点了极具山西特色的“全家福”,还点了一扎他们自己熬制的梨汁。
吃完午餐稍事休息便踏上了回程,一路上心中是满满的感慨,想不到介休这样一个非常低调很少被人提及的山西小县城,竟藏着如此多的建筑瑰宝,有着如此多的文化遗产。巍巍太行滔滔黄河,孕育出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山西像一位坚强的男子,勤劳坚韌默默耕耘;又像一位娇羞的女子,绝代美色藏而不露。然而是金子,终会发光!山西,期待着人们去发现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