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网络中国节•七夕】传七夕之美 倡文明新风

创建于2024-08-08 阅读946

节日介绍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 、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传统习俗


穿针比巧

七夕穿针乞巧,始于汉。

七夕之夜汉族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乞巧时,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喜蛛应巧”就是在七夕,捉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等到天亮的时候打开盒子查看蜘蛛结网的情况,“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民俗。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接露水

传说七夕节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它长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七夕•诗词

传七夕之美   倡导文明婚俗

新时代、新思想、新风貌。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嫁观,


弘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责任担当、互敬互爱”的婚姻理念。

以七夕为源,尊重传统,


弘扬传统,共建和谐文明家庭。


大力倡导

夫妻和睦、孝老爱亲、科学教子、

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家风带动民风、社风转变。

阅读 94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