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上飞
图/部分选自网络,致谢
美篇号:78535227
筒子楼里趣事多
苦中作乐是人生之中的常态,艰苦的环境也有唯美的诗意。快乐就是,简单点;幸福就是,知足点;奋斗就是,辛苦点;生活就是,想开点。
——题记
一九八四年初,随着儿子的出生,作为军人家属的妻子,终于具备了所在工厂的分房资格,从而有幸在本厂筒子楼里,分到了一间12平方米的房子。自此告别了“住房游击队”的生涯,有了一个能够为三人小家遮风挡雨的蜗居。
筒子楼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是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紧张所诞生的产物。它由长长的走廊串起了两侧几十个面积仅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其形似筒子,故而得名。
这个在今天看来条件极其简陋的住房,当年在厂里要是能分到,那还当真是非常不容易。分房人除了是货真价实的无房户外,工龄还要满十五年,己婚并有了孩子,此外还要加上是本厂双职工等前提条件。职工分房也可谓,衣分三色,食分五等,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据说由于该厂的党委书记及房管处长都是军队转业干部之因,厂里制定分房条件时,特意加了这样一条内容,即丈夫为军人的按双职工对待。众所周知,在那个完全依赖单位福利分房的年代,由于“狼多肉少”、“僧多粥少”的原因,能首次就分到了这个档次的住房,相对而言,还算是幸运之家。因为不少已婚有孩的无房户职工,由于工龄稍短或是单职工等原因,分到的只是两户住一间的孩妈妈宿舍,或是8平方米一间的微户型宿舍。
我家新分的住房,是一栋未经考证也不知建于何年的二层小楼。外墙是无情岁月和风雨侵蚀多年的灰砖裸露,楼道内堆放的蜂窝煤及各种杂物,挤占着本来就不宽敞的公共空间。尽管楼道里全天侯开着长明灯,仍显得幽深昏暗。多年的烟熏火燎,楼道墙面已成烟黄色。楼道墙皮显露着水渍印迹,楼门及楼梯扶手油漆斑驳掉落,一幅满目疮痍的破败感,象是在诉说着该楼的岁月沧桑和现实落魄。即便如此,楼内一代又一代的住户,在这里谈婚论嫁、结婚生子,出殡升天,年复一年地弹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
住在这栋老楼,我有幸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了不少这些当年捧着“铁饭碗”的工人之家亦苦亦乐的生活环境和趣闻逸事。
(一)、该楼住户的居住空间普遍狭窄,生活起居多有不便,但多数人倒也知足常乐,习以为常。象我家这种十二平方米的房间标准,应算是本楼多数家庭居住的标间。我从部队按干部福利分配平价购买的一张双人床、三门衣柜、高低柜和一对单人沙发及新购的冰箱、洗衣机全部摆放进来,冬天还要放个火炉取暖,里面狭小的空间不言而喻。楼内一些大龄子女的住户,住的仅也是十六、七平方米的单间。好在每层楼里专门设有一间面积十来平方米的集体宿舍名叫“伙屋”,上下两层床,可以为家有大龄子女但仅有一间居室的家庭,解决一个子女的临时住宿问题。仍然住不开的家庭,那也只能通过搭阁楼或拉布帘遮挡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住宿难题。
🌹简陋的居住环境,有时也会让妻儿表演一番《苦恼人的笑》
(二)、该楼虽住所狭小,条件简陋,但绝对是一处风水宝地。它地处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极为便利。周边商贸、银行、邮政、饭店、小学、幼儿园等国有服务行业门类齐全。住房出门就是厂医院和一家三甲级省级医院,就医极为方便。并且公园及工厂俱乐部近在眼前,更是健身锻练和娱乐休闲的绝佳之地。
(三)、该楼住户多人气旺,楼里气氛融洽、友爱互助,就像一个充满浓浓人情味儿的大家庭,颇具大杂院热闹氛围。每到饭点,楼里很是热闹。谁家炒菜、炖鱼、焖羊肉、红烧肉……,香味瞬间飘散全楼。有人做辣子鸡丁、担担面,辣椒一炝锅,扑鼻的辛辣味大家也要必须“分享”。缺个葱少个蒜的,彼此也能互通有无。自然还断不了互相观摩,交流厨艺,互促互进。煤气罐相互借用,楼道共同打扫,两口子上夜班赶到了一块,孩子可以放心的交给邻居照看,谁家要是有个亲戚来串门,邻居们不仅帮忙献厨艺,还能沾光陪着喝两盅,品尝几口下酒菜。“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筒子楼的居住形式,将中华民族邻里之间的关爱互助、相互帮衬这一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漓尽致。
(四)、该楼居住集中,隔墙为邻,低头不见抬头见,楼里楼外,趣闻逸事,耳闻目睹,信手拈来,更像是一个八卦集散中心。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的姑娘找上了好婆家,谁家的媳妇怀上了孩子,谁家的老公挣的工资较高,谁的服饰发型如何好看……,一进楼,侧耳听,抬眼望,满满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斗室虽小,仍撑的下幼子舞枪弄棒、好动爱玩的天性释放
(五)、该楼住户还经常会遇到入厕难一类的尴尬无奈问题。由于筒子楼每层只设有两个男女通用的厕所,特别是早上,为了争先上厕所方便,一些人不得不提早一会儿起床。尤其是遇上拉肚子,就得跟排在前面的人商量能否“优先”。实在等不急了,只能去附近的工厂医院、俱乐部或街心小公园的公共厕所内方便一下。记得有一次本人内急,憋的脸红脖子粗,但厕所里的人就是磨磨唧唧出不来,我又不好意思催促,于是只好骑上自行车,飞速赶到楼外的公共厕所,肚子才算彻底放松。
(六)、该楼还存在着家庭隐秘性较差的现象,住户隐私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在这里也只是句空话。面对现实环境,人们也只能少去这许多的顾及。比如那一间间卧室直对着楼道,一开门房间里面的什么情况都能看见。特别是夏季三伏热天,那时没有空调,为了图个凉快,都是开着门窗睡觉,咳嗽打呼噜说梦话都听的一清二楚。人们穿的又很少,常常会春光泄露,一览无余。再就是,旧楼本身就不那么隔音,房间里稍微大点儿的声响,邻居便能听得一清二楚。但凡有人偶然听到两口子男欢女爱或者争吵打架之类的私秘之事,第二天很可能会成为大家的话题笑料。
🌹筒子楼时期的全家福
我在筒子楼居住六年多的时日,逐渐适应并溶入了这个阶层的生活环境。纵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能碰撞出不少诗一般的浪漫。袖珍版小家,也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撑的下一家人的团聚欢乐、紧密相伴和相互扶持。我曾因拼搏而疲惫的身心,在这里得也到了休息和调整。这里还承载着户主的酸甜苦辣,有着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及友情互助,这里是我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爱巢归宿和温馨港湾。
🌹转业地方后的全家福
1988年我从部队转业省级政府机关,赶上了两次单位福利分房及住房制度的改革。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住房情况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三十多年来,历经了三次搬家,并最终在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定居。然而筒子楼里苦乐年华的往事琐忆,至今仍魂牵梦绕,余味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