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飞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征文】母爱是一首唱不尽的歌

创建于05-07 阅读9532

文/草上飞

图/草上飞

美篇号:78535227

  我的母亲是一位既平凡又可敬的老人。她祖藉河北省行唐县城关公社顺城街,生于1933年5月20日,2023年6月16日去世,终年 90周岁。在她平凡的人生经历中,有着许多不平凡的瞬间……。

  🌹母亲五十岁留影

母亲1953年与父亲结婚。婚后,在从事医生工作的丈夫影响和指导下,开始接触和学习医务知识。并在自家开设的康宁诊所担任护士和司药工作。不久,又响应我党“公私合营”的号召,与县城多个私营诊所共同组建了行唐县镇医院。

🌹母亲五十年代末在行唐镇医院化验室工作照

新成立的行唐县镇医院是当时本县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的公立医院,它通过公私合营,广招贤能,汇集了科班出身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一大批名医专家。丈夫担任第一任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她先后从事司药、护士和助产师等工作。当时,尽管她文化不高,但求知若渴,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勇于实践,在众多杏林高手的指导和帮助下,各种医疗知识特别是妇科助产医术有了大幅度提高,迅速锻炼成长为该科助产师主力,帮助多个难产孕妇顺利生下了健康的宝宝,没有发生过任何医疗事故,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六十年代初下放农村前母亲与作者(中)及次子的合影

60年代初期,我们年轻的国家遭遇了巨大的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为了恢复经济,减少财政负担,党和国家采取了下放公职人员、支援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经济调整政策,作为院长夫人、共青团员,她带头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家分忧,毅然申请下放农村,由一个吃国家商品粮的正式医务工作人员,转变为贝村大队合作医疗站的一名半农半医赤脚医生。60--70年代的农村普遍贫穷落后,缺医少药。贝村虽然距离县城不太远,但“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仅靠土里刨食挣工分、温饱问题都解决不好的广大农民,并无能力享受到县城大医院的医疗服务。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她作为一名具有一定医务知识和临床经验从公立医院下放的医务工作者,很快就成了农民眼中的能人和救命恩人。那时的农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设备和条件非常简陋。她凭着一个药箱、一个产包、一个听诊器、血压计、一包银针和一些治疗头痛脑热、腹胀腹痛、磕碰损伤的常用药、消毒外用药,以最纯真最热情的为人民服务之心,用最普通最实用的治疗方式,满足了当地农村大多数人最基本的医护需要,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初级健康。

🌹75年作者在部队提干后首次探家时与在农村的母亲合影

  “十月怀胎慈母情、一朝分娩两条命”,生孩子是一个女人一生当中最关键、最痛苦、最刻骨铭心的时刻。由于她助产技术过硬名气较大,所以方圆几十里的孕妇都慕名专门请她去接生。对此,她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风雨交加、大雪纷飞,都能做到随叫随到,经常吃不上一顿安稳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面对产妇复杂多变的孕情,她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善良的同情心,以严谨的工作姿态和高超娴熟的助产技术,多少次帮助难产孕妇化险为夷,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在农村那一段贫穷落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她以救死扶伤为神圣职责,乐善好施、悬壶济世,为解决农民兄弟在防病治病中的诸多困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促进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在当地人们的心中,积攒下了永恒的温馨的深情的记忆……。

  🌹母亲晚年照

母亲的人生经历,就象是一首唱不尽的歌。它内涵丰富感人,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传授给我们为人处事、安身立命之道,为我们的前行注入了不竭的动力,给我们的人生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母爱,这首深情的歌,当真是旋律优美,婉转悠扬,清新明快,余韵锦长;曲调轻吟浅唱,感人悦耳,永远在亲人们的耳旁回荡……!

🌹四室同堂全家福

阅读 95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