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每一位贝尔乐宝贝
🌈“说谎”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说谎行为的发展是其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幼儿的说谎行为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针对幼儿园中常见的幼儿说谎现象,本文对与此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梳理。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当孩子在三岁左右时会出现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说谎”,比如说看到别人在玩飞机时会说“我家有一个比你更大的飞机,比你的好玩多了,还能在天上飞很长时间呢!”、再比如说“***老师打我了”而且形容的活灵活现,让人不禁引以为真等等。用我们成年人的认知,这叫“说谎”,可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又不是“说谎”,而是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一种方式,为了便于统一,我们姑且暂时称之为“说谎”,不过“此说谎非彼说谎”。
🌈3岁左右的孩子,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不能很好的分清,头脑中经常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现象。他喜欢夸大其词,有时还会用虚构的言辞来抬高自己,虚荣心得到满足,或者用幻想的语言作为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作为克制和掩饰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这种与想象、愿望、压力有关的说谎,具有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特点,能使孩子获得象征性、代偿性的满足。
🌈导致孩子“说谎”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有时孩子说谎不符实际,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因为此时的孩子有以下几个特点: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儿童心理研究中心曾做过这样一个说谎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们待在同一个房间里,要求他们不要偷看房间里面的玩具。但是当研究人员离开房间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偷看了。可是当研究人员问起时,大部分孩子都说谎了。
❣️研究表明:
孩子2岁时大约有20%~25%的说过谎;3岁时大约有50%的说过谎;4岁时大约有90%的孩子说过谎;到7岁时100%的孩子都撒过谎。
生活中,当我们发现孩子撒谎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严厉教训一番,或是痛打一顿。然而,这却是不对的。孩子说谎,不但不是坏事,反而说明他的认识能力在提升。孩子说谎与否,与他诚实与否无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孩子大脑发展的正常表现。
幼儿“说谎”的表现
🌈 幼儿说谎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我们一起通过实例的方式看这两种类型说谎的具体表现。
1.无意说谎,无意说谎是说谎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
❣️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说出其实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比如,孩子没去过上海,但心里非常想去,于是就会告诉别人自己去过上海。
❣️有的孩子因为对事物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了心理错觉,会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模糊的情节,这也会出现“说谎”现象。比如有的老师在班里宣布过几天要出去秋游,第二天就会有家长来问老师,“是不是今天要去公园玩?还要买零食带去?”其实昨天只告诉孩子过几天要去秋游,但公园是孩子们最想去的地方,最好明天就去,所以他们就会将想象的情节告诉家长,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还有的孩子因为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比如老师问谁会弹钢琴,有的小朋友就把手举得高高的,请她上来试试,她就不会了。其实这个小朋友在家里是弹过钢琴的,但只是在乱弹,根本就不会。但因为她不理解“会”的真正含义,所以一不小心就“说谎”了。
🌈 以上现象都属于孩子的无意说谎,对于这些“谎言”,老师不能给他们下“你在说谎”的定论,然后拼命去教育他们“好孩子是不应该说谎的”。
2.有意说谎
❣️有意说谎是带有目的性的意识行为,但是有意说谎并不一定都是恶意的欺骗,有时会是善意的谎言。
❣️其一,为了取悦家长而说谎。把幼儿园里老师不小心遗漏的贴纸带回家,告诉家长说老师今天表扬他了,这样家长就会很高兴,然后对他表扬一番。这种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比较严重的说谎。
❣️其二,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满足虚荣心而说谎。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会很“积极”地配合老师,比如,老师发现玩具不知道被弄坏了,就询问是哪个孩子弄的,谁看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孩子举手揭发,然后后面接着又有很多孩子附和,其实那些附和的孩子根本就没看到,但为了得到老师的注意和表扬,就说谎了。
❣️其三,因为恐惧心理导致说谎。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比如家长对孩子要求太过严格,稍有不如意就加以训斥;遵循“棒下出孝子”的古训,动辄就对孩子滥施惩罚;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紧张,怕孩子变坏,整天对孩子絮絮叨叨等。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在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的惩罚或打骂而有意说谎。
1.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影响
❣️如有的家长问孩子:“你洗过手了吗”?孩子虽然没有洗,但因受到暗示,会说“洗过了”。关于跟孩子的沟通大多家长缺乏技巧,就比如每天离园时,很多家长都会问“你今天学什么了”,让孩子无从说起一样,因为一日生活皆课程,而课程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玩”跟“学”的界限是我们成年人的认知。
2.把想象当现实
🙊🙊孩子总爱把想象的事当成真事讲给别人听。这是由于孩子认知能力差,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实。想象力丰富,并且带有夸张性。如在图片上看到飞船,他非常喜欢,现象自己能乘上飞船多好,就会对别人讲“我已经乘过飞船了”。
3.认为不实现许诺是可以的
❣️由于这时期的孩子对许诺的概念不清楚,他不知道“不实现许诺”是说谎。
🌈三岁前的孩子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最需要的是妈妈呵护;三岁后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则最需要最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那种新奇、刺激、强壮、豁达都是最吸引男孩的因素。一个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难得见一次的情况下自然会有亲近甚至是“献媚”的表现,希望以此赢得爸爸的关心和关注,有时只是需要爸爸倾听而已,有时也会希望爸爸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比如“不喜欢吃青菜,老师非要吃”等。
🌈作为家长我们去教育孩子,陪伴是最好的方式。关心孩子每一个关键点的心理所需,看破孩子的每个“小心思”,巧妙而不漏痕迹的协助孩子解决,同时又要给孩子以自由,给孩子一个施展、锻炼、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学校和社会,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终身的、很难改变的,特别是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兴趣、性格、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幼儿教育是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跟幼儿园和班级一起营造小的“氛围”,如果老师和家长之间失去了最根本的信任,如果老师失去了批评和表扬的教育权利,如果老师受到家长的干扰而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平常心,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将会空谈一场、一事无成,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
❤ 真正聪明的父母和老师首先会设定界限,明白谎言和想象和夸大的区别,不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容易就踩到父母和老师的那条线。其次,他们会花时间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需要,问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有点多,是不是不希望孩子有秘密,是不是曾经用自己已经知道事实惩罚过他们。其实,面对孩子“撒谎”,如何为他创造“选择诚实”的空间,而不是执着于“证明慌言”,才是每个父母和老师最值得学习的教育艺术。
成长热线:1730889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