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孩子们的健康是幼儿园一直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季节的推进和气温变化,结合我国既往手足口病流行规律,温馨提示各位家长:学龄前儿童正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为守护孩子的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每年各月份均有发病,多呈较明显的“双峰”特点,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9-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的症状
1.潜伏期
幼儿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皮疹的特点: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4.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实际上是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通过粪口途径、二是通过接触传播、三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同一个儿童会多次得手足口
同一个幼儿有可能会多次感染手足口病,这是因为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目前发现有20多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这些肠道病毒之间的交叉保护可能是没有的。
家庭防治措施
1.勤洗手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方法,特别是儿童玩过公共设施,从户外环境回来时,当然勤洗手不只是儿童的事,家长们也要多注意,因为虽然成人免疫系统完善不易感染手足口病毒,但是作为家长的你们却是可以成为手足口相关病毒的携带体的,所以不管是面对手足口病还是其他病毒细菌都记得勤洗手。
2.勤通风,常换气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不二法则,而手足口病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是它的传播途径不仅是局限粪口传播,它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喷嚏等进行传播。
3.勤洗晒,消毒
肠道病毒最怕的是紫外线和高温煮沸消毒,家长们可以对家中物品结合以上两种方式进行消毒,还可以用84消毒液进行环境表面的消毒,如家具、座椅等,注意消毒液的稀释。
4.接种疫苗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分为2针打,在满6月龄至5周岁之间打,第一针和第二针之间需要间隔至少1个月。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EV71型病毒感染。虽然接种了疫苗不代表肯定不感染手足口病了,但是请家长们知悉在手足口病病原体中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最严重的病毒,而接种了EV71疫苗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确保感染后不会出现重症病例。
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期盼,温馨提醒家长朋友们积极配合园所工作,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如勤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等,防止病从口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让我们共同携手,用心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