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语道破了师生成长之真谛,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离不开专家引领。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是教师成长的着力点,深厚教育理论支撑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可落地的研究成果是教师成长的生长点。
西子湖畔荷香幽幽润心田,绿荫丛中热浪滚滚话成长。2024年七八月交替的时节,自治区“天山英才”李宏溥名师工作室的四位成员有幸参与了在杭州举办的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暑期教学论坛——暨小学数学“大概念教学”专题研讨会。本次活动由浙江杭州千课万人组委会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一线名师,专家学者分享团队研究的新理念,新思考,新实践经验。对我们启发颇多,震撼颇深,现梳理成以下几点:
共性篇
代表专家:黄爱华 朱德江 孔凡哲 魏雪峰 罗鸣亮 张齐华 杨海荣 魏雪峰 杨欢耸
从萝卜快跑到人工智能的应用,教师们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视角不能局限于现行的以考试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去培养出更多的“小镇做题家”。孩子们要适应的是当下还未出现的新兴行业,相比起高分,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形成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素养和能力。例如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视角,运用学科核心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我们要改变以知识积累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研读课标教材,建立大概念,大单元思想,从数学核心素养出发,依靠学习小组,联合家长形成合力,以学科融合为抓手,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学习为手段,在自然单元的编排的基础上,为学生梳理出符合学生生长点的课堂,促进学生建构完备的知识脉络,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
跨学科生长篇
代表专家:夏雪梅 吕立峰 唐彩斌 孙晓天 黄升昊 华维 顾娟 斯苗儿
孙晓天教授指出,作为数学教师,跨学科一定是往数学学科内跨,往学课外跨就不叫跨学科,而属于数学应用。
专家们一致认为,跨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寻找到一个具体的主题,譬如树叶,研究学科内跨,可以从不同树叶的数量等视角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加强一一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从两片树叶的轮廓与大小比较出发,探究周长,面积等的推导,建立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把数学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
学科间的跨学科,同样以树叶为契机,通过各学科共研的主题活动,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建构起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从学习兴趣,数学思考,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如何选择切入口,专家们也给出了具体建议,要做学科内跨学科,需要研读一至六年级的12本数学课本。要做学科间的跨学科,需要以周为单位。同年级的各学科教师做在一起,商讨出重复的主题,选好主题,确定好研究方向,论证完项目的可行性,制定好具体实施策略,就可以尝试跨学科研究了。
核心素养养成篇
代表专家:朱乐平 蔡宏圣 顾亚龙 朱德江 徐长青 鲍建生 俞正强 朱国荣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丰富的数学情境。情境连接着数学学科本质和儿童的经验世界,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也要适时地去情境化。凸显数学学科本质。
在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培养上,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譬如可以通过一些需要学生表达出具体思考过程的说理题,通过学生的表达和具体作答过程,来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策略,让学生习惯表达思维过程,在多元评价过程中。一步步提升思维品质,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锤炼。
新教材解读篇
代表专家:管尤跃 高枝国 刘莉 宋显庆
几位专家从大概念教学的高度出发,从新旧教材对比中阐述了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对2022年版新课标的具体体现。他们站在大概念的高纬度,以大单元为依托,分享了自己对教学教学的思考和具体的教学建议。
专家的解读,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新教材到底“新”在哪里,以及如何思考教材编排的意图,如何运用好新教材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专家们以具体的例题为宏版,提出了宝贵的教学建议,对后期的一年级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学科作业设计篇
代表专家:刘善娜 黄爱华 曹培英 吴恢銮 王月芬
基于单元视角下的探究性作业设计成为了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基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我们不可能有宽裕的时间来完成每日作业创编工作,所以基于现有习题资料,设计可选择的基础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可以长思考的研究型作业,联系真实生活的实践性作业。学生报团取暖,依靠学习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师生联动,赋予作业指导力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价值。
教学评价思考篇
代表专家: 黄爱华 巩子坤 平国强 孔凡哲 罗鸣亮 张齐华
全面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就需要教师弱化总结性评价,强化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形成深度思考,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脉络,也有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更能强化评价的导向性,落实大概念教学的同时,提升学习团队成员的思考纬度,提升成员的自身成就感,促进核心素养培养任务有效落地。
张齐华老师践行的群体性评价项目推进,不仅有社会心理学的完美应用,更是将学习小组的育人作用推广到全员,全程,全时段。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专家团队独特的视角。如华应龙老师的融合课本思政元素和国学文化形成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郎宏坤团队的数学游戏开发,吴如皓老师的数学魔术,黎家厚老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让人啧啧称奇,触动颇多。
工作室团四名成员也积极利用培训的最后两天积极复盘,深化学习效果,在理念上有了更多的感悟。
首先是将社会化落到实处,建立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并完善相关机制,落实群体性评价,让学习活动全员,全程,全时段发生。同时植入课前预习任务单,提供微课等资源,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告别灌输式教学。
其次是研读六个年级12本数学教材,厘清知识脉络,寻找核心要素和核心素养之间的一致性,实现学科内的跨学科融合。联合同年级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寻找可以设计跨学科学习的切入点,可以实施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活动。
再次是作业和考试的题目设计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描述思维过程的题目。提升学生的推理意识。加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量的题目,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利用好学习小组的力量,增加教师批改前的学生作业互评环节。
最后是熟练运用豆包,智普清言,kimi等app,提升自己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当然,由于本次培训容量大,内容丰富,后期我们将依托自治区“天山英才”李宏溥名师工作室的力量,将各位专家的讲座逐一拆解,实践应用,推演复盘,把专家的理念实践化,将专家的理论内化,把专家的实践经验自我化,为践行大概念,大单元教学,为立足本校,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我们以本次活动的初衷来勉励自己。“挑战未知风雨,做教育生态建构先行者;憧憬课程未来,成生命实践探索点灯人”
编辑:肖亮
摄影:肖亮
审核:姚丽娜
签发:李宏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