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 · 七夕】走进七夕传统文化

苹果味
创建于08-07
阅读 32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的由来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是女性向织女星祈求巧手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七夕节的核心,讲述了牛郎和织女因爱情被天神阻隔,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通过鹊桥相会。

七夕的习俗

喜蛛应巧

       这是一种比较早期的乞巧方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人们会把蜘蛛装在盒子里或用碗盖住,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例如,根据蜘蛛是否结网来判断,若结网则表示乞得巧;或者根据网结的多寡来判断,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得巧;还有根据蛛丝是否穿过针孔来判断,若穿过针孔即为乞得巧。乞得巧的人会感到欢天喜地,而未能乞得巧的人则可能感到沮丧哀叹。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节的一个传统游戏。每逢七夕,妇女们会参与穿针乞巧的游戏,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妙的手艺。女子手持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针孔,借助月光将线迅速穿过针孔,完成全部穿过的人被称为“得巧”。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拜织女

       七夕节还有拜织女的习俗。在拜织女的仪式上,人们会在案前烧香,然后围坐在桌前,一边享用花生和瓜子,一边朝着织女星座默默祷告。年轻女子祈求自己容貌美丽或嫁个如意的丈夫,而已婚妇女则祈求早生贵子等。这个仪式通常会持续到深夜才结束。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七夕诗词

七夕节不仅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时刻。通过了解和庆祝七夕节,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辑:刘海苹

审核:马东生

阅读 32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