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呀嘿

——小班美工区游戏案例

高新区南屿中心幼儿园高岐分园
创建于08-07
阅读 31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一次菜地的种植活动中,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

郑轲:老师,这里有蚂蚁。你看,他们在找东西吃。

陈思妤:我这里也有,它好小呀。

张睿泽:你看,这只蚂蚁嘴巴咬着一只虫子,他应该要把虫子搬到洞穴里去。

班级的其中一名幼儿提议道:“老师,我们能不能把蚂蚁带回班上?”有的说:“想在区域里做蚂蚁”。其他幼儿也附和道:“带回去吧!带回小一班养!”面对幼儿们强烈观察蚂蚁的愿望,教师同意了幼儿的提议,于是我们将蚂蚁带回后,还在美工区开展了《蚂蚁》的区域主题活动。

课程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喜欢观察,体验手工活动带来的乐趣,积极投入活动。

2.认知/知识目标:认识蚂蚁,了解蚂蚁的基本外形特征、不同种类以及蚂蚁的生活习性等。

3.能力目标:能运用材料的特性表现蚂蚁的不同动态。

第一阶段:可爱的小蚂蚁(一)

    时间:2024年5月9日 

    地点:美工区

      小朋友纷纷来到美工区,他们拿来了黑色粘土开始制作,揉搓起好多个小圆球,并把他们粘贴在一起,他们用粘土搓成长条,将长条一根一根的粘贴在圆球的身上,左右两边各4条,一共8条腿。果果用白色的粘土揉出了2个小圆球,贴在头部位置,说是蚂蚁的眼睛。

情况分析:

1. 作品有粗略的蚂蚁造型。幼儿在制作蚂蚁时,能够选择和蚂蚁身上相似的黑色粘土,并用揉搓圆球的方式体现蚂蚁身上是一节一节的。

2. 缺乏对蚂蚁的细节特征认知。作品中蚂蚁腿有8条,身体结构有的是用4个圆形泥团拼接的,有的没有触角。

3. 作品造型较为平面。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用长条制作腿部,造型平面。

教师指导策略

1.关注幼儿对蚂蚁缺乏细节特征认知的共性问题。开展科学活动,《认识蚂蚁》。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由头、胸、腹三个部分组成,头上有2个细细的触角,6条腿等外形特征。

2.区角投放蚂蚁城堡,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在自然角中观察蚂蚁的样子、如何挖掘巢穴、吃食等习性。

第二阶段:可爱的小蚂蚁(二)

    时间:2024年5月12日 

    地点:美工区

      区域游戏时间到了,舒与拿来了一包黑色的粘土,搓出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她说:“蚂蚁的腹部是最大的,蚂蚁的胸部小一点。”她搓了2个白色和黑色的小圆球当作眼睛,紧接着她又到材料超市里找来了一些蓝色的毛根,剪成一段一段的,一根一根的插在了蚂蚁的胸部和腹部上,然后数了数,123456,刚刚好6条腿。她又取了一些紫色的粘土,在手心上搓出2根长条,粘在蚂蚁的头上,说:“这是触角。”幼儿持续制作了3只一样的蚂蚁。

情况分析:

1. 作品出现了蚂蚁的细节特征。幼儿能够准确地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点,如腹部最大、胸部较小,以及蚂蚁拥有6条腿和触角等细节,这为她后续的制作提供了基础。

2. 开始尝试使用辅助材料制作腿和触角。幼儿不仅使用了黑色粘土来塑造蚂蚁的身体,还巧妙地选择了白色和黑色小圆球作为眼睛,以及蓝色的毛根作为腿,紫色的粘土作为触角,这些材料的搭配使得小蚂蚁形象更加生动有趣。

3. 蚂蚁造型单一,色彩杂乱。幼儿制作多只一样的蚂蚁,造型单一。随机抽取颜色制作腿和触角,幼儿无意识搭配颜色。

教师指导策略

1. 认识蚂蚁家族,丰富蚂蚁的造型。认识蚂蚁家族有工蚁、兵蚁、蚁后,他们各司其职,并鼓励幼儿制作不同类型的蚂蚁(兵蚂、工蚁,蚁后)。

2. 引发讨论,发散思考。组织幼儿讨论:除了毛根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制作蚂蚁腿和触角,更好的体现蚂蚁身体的大小比例。

      3. 家园互动,助力探索。让家长参与幼儿探索与思考,共同寻找家中哪些材料可以制作蚂蚁的腿和触角。

4.初步打造森林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持续手工制作的兴趣。在美工区创设森林环境,鼓励幼儿将制作好的蚂蚁放在草地、树林里。

第三阶段:工蚁和兵蚁

    时间:2024年5月15日 

    地点:美工区

      在区域里,他们各自商量着自己要制作的蚂蚁。舒与、思岑拿来了黑色粘土、纸绳、毛根、剪刀等材料,思岑先搓了蚂蚁的头胸腹三个圆,然后拿起纸绳剪了6段,插在蚂蚁的身上当作蚂蚁的腿,又剪了2根更短的做触角。舒与则用粘土揉搓出整只蚂蚁,但她把蚂蚁的腿部做了弯曲,说是蚂蚁在爬行,要去找吃的。

        烨烨、郑毅等几个小朋友做兵蚁,他们揉捏出各种拿着武器的兵蚁。郑毅用树枝做成了棍子,泽军用树枝做成了叉,烨烨用黏土揉成大锤棒。泽军说:“你们看,我们的兵蚁在保卫自己的家园。”郑毅接着说:“老师,我们制作好的兵蚁放在哪里呢?这是都是森林和草地,蚂蚁的家在哪里?”“那你们觉得蚂蚁的家可以设计在什么地方?”泽军说:“蚂蚁的家是巢穴,有很多道路的。”随着孩子们抛出的问题:兵蚁的家应该在哪里?我们在区域结束后组织了讨论......

情况分析:

1. 蚂蚁的造型有了初步的动态。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注重蚂蚁的外观形态,还开始考虑蚂蚁的行为和场景。例如,舒与制作的蚂蚁腿部弯曲,模拟了蚂蚁爬行的姿态;烨烨、郑毅等小朋友则制作了拿着武器的兵蚁,并想象它们保卫家园的场景,造型逐渐丰富。

2. 持续兴趣,激发想象。孩子们的兴趣是他们参与活动的最大动力。他们对蚂蚁家族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喜好,这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制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创新。通过认识了蚂蚁家族的不同角色,调动了幼儿对蚂蚁的想象,将蚂蚁拟人化,为蚂蚁制作出不同的兵器,保卫家园。

3. 提出困惑,尝试寻找答案。幼儿在遇到制作完的兵蚁后,孩子们不是将兵蚁随便放置,而是根据兵蚁的职责思考兵蚁应该放在哪里更加合适。

教师指导策略

     1. 蕴含问题,点燃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之“火”。“制作好的兵蚁放在哪里呢?”教师倾听幼儿的提问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2. 提供丰富的情境背景。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关于蚂蚁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的资料,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蚂蚁的世界。同时与幼儿共同创设区域环境——蚂蚁王国。幼儿能够按照兵蚁与工蚁的职责,将制作好的蚂蚁放置相应的位置,进行“工作”。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素材。

      3.阅读区投放绘本《蚂蚁搬西瓜》。与幼儿共同阅读绘本,对比蚂蚁与卡通蚂蚁的区别,了解拟人化的蚂蚁。

第四阶段:蚂蚁搬西瓜(一)

    时间:2024年5月21日 

    地点:美工区

思岑用蓝色粘土搓了圆粘在蚂蚁的手上和脚上,给他的蚂蚁做了一套蓝色的衣服。泽军在制作好的卡通蚂蚁的眼睛上,用蓝色粘土捏出一个椭圆形,铺在蚂蚁的眼睛上,说这是蚂蚁超人。大家都沉迷于制作蚂蚁时,郑轲走到我的身边带着哭腔说:“老师,我不会做卡通蚂蚁。”我说:“你去看看思岑是怎么做的,她做的可好了。”郑轲走到思岑旁边,认真的看了一会回到了座位上。他拿起黏土尝试制作,还在做好的卡通蚂蚁头上,用绿色粘土捏了一个扁扁的大圆形,粘在蚂蚁的头上,说给蚂蚁戴了一顶绿色的帽子。几个小朋友将制作好的卡通蚂蚁靠在西瓜旁边说:“老师,你看,他们在搬西瓜。”

情况分析:

1.大胆的创新和改编。绘本《蚂蚁搬西瓜》中的蚂蚁被描绘得具有人性化特征,如穿着红靴子、红手套,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复制书中的蚂蚁形象,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编。孩子们将蚂蚁想象成穿着蓝色衣服、拥有蓝色眼罩的蚂蚁超人,或是戴着绿色帽子的蚂蚁,这些创意都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想象力。

2.同伴学习与模仿。当郑轲遇到困难时,老师建议他观察思岑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有效的同伴学习策略。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的方法,郑轲能够更快地掌握制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这种同伴间的互动不仅促进了技能的传递,还增强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3.情感与自我认同。郑轲在遇到困难时选择向老师求助,这表明他愿意寻求帮助并勇于面对挑战。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建议后,他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尝试制作。最终,郑轲成功地为蚂蚁制作了一顶绿色的帽子,并自豪地向大家展示。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还让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搬西瓜”的动态难以表现。蚂蚁“搬西瓜”的动态表现单一。幼儿将制作好的蚂蚁摆放在西瓜旁,说是在搬西瓜

教师指导策略

1.情感支持与鼓励,积极倾听与回应。当郑轲带着哭腔说“老师,我不会做卡通蚂蚁”时,教师首先给予了积极的倾听和回应,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教师没有直接替郑轲完成制作,而是鼓励他去观察其他小朋友的制作过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种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能够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挑战。

2.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教师建议郑轲去观察思岑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支持方式。通过观察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幼儿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3.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郑轲小朋友当遇到困难时,主动向他人学习。教师在集体中强化和表扬,并给其他幼儿树立榜样。

4.捕捉幼儿共性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幼儿作品现场讨论:哪种辅助材料能让蚂蚁把西瓜抱起来?

第五阶段:集体教学《蚂蚁搬西瓜》

    时间:2024年5月25日 

    地点:小一班

孩子们在区域里运用黏土、毛根、等辅助材料制作蚂蚁,但在表现蚂蚁搬西瓜时,只是将蚂蚁放在西瓜的旁边,幼儿出现了对于蚂蚁“搬西瓜”的动态表现单一这一共性问题,由此通过美术手工集体教学活动《蚂蚁搬西瓜》,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在这个阶段中,幼儿手工制作出现蚂蚁的不同动态、如搬西瓜、抬西瓜、举西瓜以及两只蚂蚁合作抬西瓜等,都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出来的。这些动作不仅展示了蚂蚁的勤劳和团结精神,也体现了孩子们对蚂蚁生活习性的理解。

教师指导策略

1. 动作模仿,了解蚂蚁抬、推、抱、背等搬西瓜的不同方式。

2. 重点示范蚂蚁“抬”的动作表现。通过身体动作“抬”与手工制作蚂蚁“抬”的动作的链接

3. 介绍材料,感知材料弯、卷的特性。为表现蚂蚁搬运西瓜的不同动态做好铺垫。

开展《蚂蚁》美工区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了支持与回应,在将近一个月的活动中,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有很多的收获和感触。

活动亮点

1.兴趣激发与自主学习:活动成功激发了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和创作。这种以兴趣为驱动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2.材料多样化与创造力培养:提供的多样化材料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灵活运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各具特色的蚂蚁形象。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创造力发展。

3.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创意。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孩子们通过制作蚂蚁并模拟其生活场景,加深了对蚂蚁习性和社会结构的理解。这种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易于孩子们接受和理解。

活动反思

1.在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然而,在某些环节上,教师的引导可能略显不足,导致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活动中,教师应更加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2.活动结束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性学习,如观察真实的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态环境等;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或创作中,如制作蚂蚁主题的绘本、动画等。这些拓展和延伸活动有助于巩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他们的持续学习兴趣。

3.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选择的课程内容很多,而如何让课程走得更远,它需要真正源于幼儿的兴趣。贴近幼儿的生活环境,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课程取之于生活,就能让生活更好地服务课程。案例中,幼儿在自己的散步过程中发现蚂蚁,在美工区制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什么样的材料更好的体现蚂蚁动态?制作好的兵蚁应该放哪等问题进行解决,无形中就更容易推动幼儿为课程的深度学习指明了方向。

阅读 31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