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特殊的碑石,它们静静躺于地下,默默诉说着古人对于生死、信仰、土地与归宿的独特理解,这就是地券碑,又称买地券、墓别、冥契等。用现在的话来说,地券碑就是死者在冥界的房产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珍藏的一块地券碑——奚联袍地券碑的神秘面纱。
奚联袍地券碑,刻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是蒲城县馆藏文物中独一无二的碑石,其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非同小可。此碑青石质,正方形,边长39厘米。虽无撰文者与书丹者的姓名镌刻其上,但楷书字迹工整,透露出古朴庄重之美。碑文共8行,满行23字。尤为特别的是,碑文并非传统自右向左竖写,而是自左向右,这在古代地券碑中属流行写法,而在其他类碑刻中实属罕见。
奚联袍地券碑,历经岁月洗礼,表面已略显斑驳,但沉稳与古朴却更加凸显。每一道裂纹,每一块剥落的石屑,都仿佛在低语着那段尘封的历史。遥想当年,工匠们精心雕琢,一笔一划将碑文镌刻其上,那份对逝者的敬意与对家族的责任感,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
让我们细细品读这块碑上的文字,感受那段跨越时空的故事:
录文:维康熙岁次壬午,二月癸丑朔,越初八日辰时安立。男奚宸,係蒲城县高各里九甲民,见在内府村居住。伏缘故父奚府君讳联袍,字仪之,原配故母王氏、继配杨氏,已同奄逝。今择此地,长五丈,阔三丈二尺。四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封步畔界,永远照用。知见:神年直太冲,月直河魁,代保神,日直吉时,直天罡。今亡者收把准备付身。左邻王公,右邻王母。
这段碑文简洁地说明了墓主人的基本信息以及下葬的相关情况。“维康熙岁次壬午,二月癸丑朔,越初八日辰时安立”,开篇即点明了纳碑的时间与背景。随后,“男奚宸,係蒲城县高各里九甲民,见在内府村居住”,道出了纳碑人奚宸的身份与居住地。高各里,蒲城历代县志均载为“高阁里”,其所辖范围暂不可考,今蒲城县陈庄镇内府村隶属高阁里九甲,紫荆街道原东杨韩家、马家一带曾隶属高阁村。“奚府君讳联袍,字仪之”明确了墓主人的姓名和字号。“长五丈,阔三丈二尺”等描述了墓穴的规模大小。“四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则体现了当时传统的风水观念,用四神来界定墓穴的方位,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风水学的深信不疑,也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意蕴。古人认为这样的布局能够保佑逝者安息,家族昌盛。“知见:神年直太冲,月直河魁,代保神,日直吉时,直天罡。”大意是(立碑或仪式的)见证者认为:这一年(或这个时刻)与太冲星位置相宜,这个月与河魁星位置相宜,并有代保神保佑;这一天的这个时辰是吉利的,且与天罡星位置相宜。
纳碑于墓穴之时,墓主之子奚宸或许还邀请了道士或风水先生前来做法事,祈求神明保佑亡者顺利进入冥界,同时也祈求家族后代能够繁荣昌盛、平安顺遂。这些仪式与信仰虽然看似虚幻,但却在古人心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地券碑作为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西汉,盛行于东汉,历经唐宋,直至明清,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它们不仅是逝者领有阴间土地的象征性凭据,更承载了古人对生死轮回、阴阳两界的深刻思考与信仰寄托。通过这些碑文,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风水观念以及家族制度等多方面的信息。
地券碑多放于墓内,也有放于甬道或墓门附近的。
奚联袍地券碑,作为蒲城县馆藏文物中唯一可见地券碑,不仅见证了奚氏家族的一段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亲情与哀思;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墓葬文化与信仰习俗。
我们在慨叹人生苦短的同时,也要更加珍惜那些能够穿越时空、传递文化信息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