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重虚名,重效果。为了完成自己的事业,只能一定程度上和势力小人“同流合污”,但无论境遇如何,对于金钱仍一丝不染,这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去世五年后,他的儿子因家人病重无钱医治只好托左宗棠向父亲的老部下借钱,一向骄傲的左宗棠由衷地感慨到:“如此一位重臣,他的儿子却这样贫困,可见曾国藩的清廉,真是后人的楷模。”
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30岁进京做官,被授予“翰林”,未来十年的升迁速度让人望尘莫及,不到40岁的年纪已是正二品的礼部侍郎。然而,因清朝实行“薄奉制”,曾国藩只得依靠借债来维持入不敷出的京城生活。
面对朝廷默许的“别儆”,30岁的曾国藩也曾为之心动,但为了警醒自己,他写进了日记里:“座间,闻人得别儆,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绝艳羡,醒后痛自惩责”。曾国藩靠着心里的力量压制自己心中的欲望。
曾国藩担任湘军统帅时,他“挥金如土,一清如水”。面对可支配的3,000万两白银军费,但却没有因此发家致富,而是坚持自己的操守,用这些钱去奖励湘军官兵。
在曾国藩的“厚饷制”下,湘军士兵专心训练,战斗力越来越强,最终成为和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军。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时期,他“克己奉公,行贿受贿”。作为清朝最具影响力和实权的地方官员,他穿着简朴、生活简单、克己奉公。至于行贿受贿,那不是他自身要享受,而是处于办事的需要,不得不这样做。
曾国藩非常重视弟弟们和儿子们的教育,经常写信劝诫他们要做到“有恒”二字。在给两个儿子的书信中写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使很忙,也要了结当天的功课,不因昨天耽搁了而今天补做,也不因明天有事而今天预先做,每天就完成每天的。”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他既有做事的智慧,又有做人的道德,他是第一流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