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假期间,有幸阅读了这本《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亲身参与陈静静博士和观察员们所研究的学习共同体的课例中,每一堂课例都为我践行学习共同体课堂提供了助力。让我真正的思考关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认真的研读了这本书,并从书中提取以下三个内容跟大家分享。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我们应该如何制定共同体的课堂秩序?如何设计共同体的课堂任务?如何明确共同体的课堂变化?
一、提前制定共同体的课堂秩序
学习共同体强调课堂观是安静、安心、安全,所以我们在课前要做好集体公约,优化课堂秩序。
1.我们要做好课堂分组。曹哲晖教师的课例分析中,他提到了前期的分组实践,在8人一组,6人一组的实践之后认为4人一组会更好。要关注组内的变换形式,组内有固定的帮扶对象。协同次数为一次时间为十分钟。发学习单,规范课堂纪律。
2.马蓉教师的课例分析中提到的制定课堂的发言机制:(1)学习容量较小的文本,全班学生轮流发言,别人说过的不重复,暂时没想好的可以“过”,但下一轮对话的优先发言;(2)学习容量较大时必须掌握基础性问题,二人互说互学或每人写在学习单上,在组内交流并推荐全班分享。
在课堂活动中,清晰的活动环节和发言、讨论规则应该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当班级倾听关系稳定下来,规则已然内化于心,让对话默契轮转,学习自然的真实发生。
3.学习任务的学习步骤,王晓叶教师的课例分析中,他设置了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和同伴协同学习,最后公开分享。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4.倾听的“慢”课堂。张丽芝教师的课例分析中,他发现在林文生校长执教的“几何与图文”,整节课只有一道题。但却看到孩子们满满的收获。这堂课有以下特点。(1)倾听、记录;(2)勇敢的说出“我不会”;(3)热情分享;(4)“慢读题”圈出重要信息;(5)大量时间留给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慢课堂,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思维的碰撞。
二、精心设计共同体的课堂任务
在鲍薪同教师的课例分析中,他提到了以大概念为导向的逆向设计。这是一节地理课,可以看到教师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明确了两个环节:(1)确定目标,建构框架;(2)预期结果,明确证据。其实教师在思考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能力时,不仅要与课标作为参考,以三维目标作为基础,更要以习题作为导向,逆向思考,以免学生在遇到真正问题时找不到思路。
在课堂任务的设置中,我们还要能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力。在这本书中我发现有两个课例在课堂任务中设计的非常的新颖。第一个是秦亮教师的课例《谁动了q老师的蛋糕》,一节化学课上成了犯罪现场调查课,教师提前用警戒带对班级进行布置,学生们穿上实验服侦查犯罪现场。第二个是王晓叶教师的课例分析《函数的概念》,从动机和情感角度来说,学习函数所利用的黑箱模型和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触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利用任务二“计算硬币的数量”是一个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冲刺挑战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挑战欲。
三、明确共同体的课堂变化
我们在开展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之后,课堂应该有哪些变化呢?首先这个课堂应该是一个安静、润泽的课堂。在曹哲晖教师的课例分析中提到让课堂安静、润泽的五大法宝:(1)精心打造教具,助力学习效果提升;(2)挑战核心问题凸显,用学习单引领合作;(3)平心静气,给学生创造轻松柔和的学习环境;(4)制定规则,建立互相倾听、尊重协同关系;(5)精心设计课件,提升教学品质。
在上课期间,教师要明确几个不讲原则。学生未学已懂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学易懂的,老师不讲;学生互助能懂的,老师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老师不讲;有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老师不讲;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
那我们最终要看到的变化是弱势学生的“逆袭”。在陈静静博士分享的课例中,强调了教师对弱势学生的关注,让弱势学生找到自尊感和自信心,改变心理上的弱势,知道自己学习能力并不差。而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做到了倾听与尊重。并且给予这些学生若无其事的优先权,给予他们精心的指导,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鼓励。陈静静博士发现“无限的相信他们”就是弱势学生逆袭的最大奥秘。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愿景是让每一个学生身心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位人都在为孩子们的发展而努力,每一个人都成为倾听者和学习者,我们就是在共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我们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