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是她的笔名,本名叫杨季康。她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一直活到了2016年,以105岁高龄辞世,她是当代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学者作家之一。
她是清华大学最早的一批女学者。1933年,杨绛考上了清华的外语研究生,她在这里认识了钱锺书。1949年,身在上海的他们面对众多乃至国外的邀请,依然选择回母校任教,杨绛成为解放后清华大学的第一批女教授。
她是名动上海的戏剧家。上世纪40年代,身在上海租借的杨绛一边教书一边创作戏剧补贴生活,《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的成功让她名声大振。
她是优秀的散文家、小说家和翻译家。杨绛在清华读书时的老师是朱自清先生,他看到了杨绛身上的文学潜质并对她悉心指导。杨绛的第一篇散文发表时只有22岁,文字成熟老道,对人物和景观的描写丝丝入扣,对人情冷暖和社会百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杨绛的小说也写得非常好。《我们仨》已出版几百万册,家喻户晓。文学家施蛰存评价《洗澡》:半部《红楼梦》加半部《儒林外史》。
杨绛的一生致力于翻译事业,她的翻译能力深受朱光潜、傅雷等专家学者的推崇。她最著名的翻译作品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吉诃德》,为了译好原著,杨绛自学了两年的西班牙语。
80多岁时,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的相继去世使她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她试图投入全身心做一件力所不及的事来忘掉悲伤,给自己活下去的勇气,便开始阅读古时圣贤的著作。柏拉图《斐乐篇》中,苏格拉底就义前那种从容不惧地和门徒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杨绛,她决定翻译古希腊哲学作品,给自己的人生更多的力量。
她是坚持一生的读书人。90多岁时杨绛写了一部书《走到人生边上》,100多岁时她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她对书籍的热爱源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杨绛的父亲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得杨绛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后来与“书痴”钱锺书的相识更是加剧了她对读书的热爱。
钱锺书去世后,杨绛把全部财产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并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好读书奖”,她希望能把爱好读书的精神传承下去,传给下一辈的好读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