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孔子传》(二)

华亭
创建于08-04
阅读 2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孔子,问题不在于了解孔子是怎么说的,而在于我们面对公共事务时,有能力判断:孔子如果活在今天,面对同样的情境,他会站在哪里,然后我们走过去,和他站在一起。这是我写孔子的所有文字的出发点和结穴处。

                                        

                                

                        ——鲍鹏山

     三十而立

   如何才算立?两个指标:一,社会的认可;二,自身的境界。

    孔子的“立”,主要体现在他自身精神境界的建立。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求索、思考,他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才是他“三十而立”真正所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掌握了知识,并能把它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做老师。

孔子的看法:这不够,这还只是“温故”。

    真正的好老师,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还要有头脑,有眼光,对人间是非、善恶美丑有价值判断力。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已有的知识,还要教学生能判断是非。有了思想的方法,有了判断是非的立足点——价值观,并以此去甄别、判断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才算是“新知”。

    只有既能温故,又能知新的选择,才配做老师。

    二十岁的孔子只能算“温故”,三十岁的孔子才能说“知新”。既能温故,又能知新——所以,孔子到三十岁开始做老师。

    只有“知新”的人,才是真正“立”起来的人。否则,光有知识,只能算是立起来的“书橱”。作为当下的老师,应该不仅有知识,还要有能力。自己具备这种能力,并能引导学生有这种能力,才是好老师。

阅读 2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