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育才小学  颉志峰  体察学问之大,不坠向学之志

沁县育才小学
创建于08-04
阅读 3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边界,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而身为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风雨相伴,如约而至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我和同伴们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新网师职初课程的春季课程,几个月的学习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职业规划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五月底,我又接到了学校的工作安排,在暑期参加新网师教师成长工作坊的线下培训学习。查看报名链接,十个工作坊针都聚焦同一主题——“在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看到多个心仪的班级,但想到日常教学中最难攻克的高山“诗词”,我还是选择了刘广文老师的班级,研讨中小学语文诗词解读与教学。

时间到了7月26日下午,和同校的伙伴一起出发前往武乡,只需乘坐两趟公交、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在这短短的路途中,天气骤变,下起了暴雨。在工作坊的大群里有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更有本地的老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网师人的热情好学为武乡带来了甘霖,祝福所有前来汇聚的伙伴们一路顺风。”看到这样的文字,想到路途比我们远的多的老师们,不由心下感慨这真可谓是“风雨兼程来相会”了!

27号上午,开班仪式如约而至,各班学员身着班服落座,乍一看去“泾渭分明”,实则和谐统一。新网师执行主任郝晓东老师以“新教育教师的精神特质”为主题,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深刻而精彩的报告。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阅读、写作以及新教育的本质,强调“热爱”是新教育教师的核心精神特质。他还引用《小王子》和《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图书、电影阐述了“爱心”教育理念和教育与爱的深刻联系。最后,全体教师齐颂朱永新教授所做的《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叫激情、叫热爱、叫创造、叫智慧、叫未来。

可以说,开班仪式不仅不是形式主义,反而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也令我原本那种多少带着点“无所谓”的心态渐渐褪去,一种名为“热爱”的态度开始萌芽。

唤醒诗歌,拥抱生命

真正进入课堂,各位老师按照划分好的小组坐在一起,这也意味着这几天我们的身份将重归为“学生”,跟随刘老师的课堂共同讨论交流,为了帮自己的小组积分而表现和发言。同时,这种与众不同的培训也让我更清醒的认识到,这次的培训是“来真的”!

第一堂课首先就打破了我以往读诗、讲诗时的一些固有观念。刘老师结合讲义和实例进行了生动讲解,指出我们过去常常离开语言的感觉而直取思想、直取感情,这样我们其实并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诗词的美,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感动。而现在我们要用心灵触摸诗歌的语言,抓住诗人的“兴发感动”,还原诗人的感动,探寻诗人感情背后的生命境界。如何抓住“兴发的感动”,这就要靠 “想象还原法”: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进入语言,把“我”代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抓住诗人兴发感动的点,还原出诗人当时的感动。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咏鹅》这首诗的诗人是从“孩童”的视角来写,孩子看到一群大白鹅,惊呼“鹅、鹅、鹅”,多么惊喜的发现啊!你看!它弯曲着脖子,仰头对天唱歌!白白的羽毛浮动在碧绿得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起清澈的水波。

只有像这样化身为诗人,置身诗境,还原诗人内心有着怎样的涌动、变化,把那个过程当中的感动触摸到,才能真正的触摸到诗人的脉搏、心跳,然后才能感动于诗人的感动。这就是唤醒诗歌,拥抱生命。

随后,诗歌鉴赏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从疏通文意、字字落实到结构意脉,再从“诗家语”到想象与体验,以及诗歌中的意象与符码,层层深入。讲义中是理论性的论文与案例,读来不免艰涩难懂。刘广文老师凭着自己热情洋溢的讲解,全身心投入,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何为"唤醒诗歌",那些原本艰深的知识点也在老师的倾情讲解下被逐一攻克了。

突破自我,重构课堂

仅仅临渊羡鱼,不实践、不落地也是徒然。唤醒诗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感诗人所感,而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传递”这份感动,引导学生也能感动于诗人的感动,领略诗词之美。

当下的诗词教学通常是“老师傻傻的讲,学生傻傻的背,讲解得支离破碎”,这不免让人对这些诗词在课堂上的境遇扼腕叹息。针对这一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刘老师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制定、创意读、创意写以及古诗教学的情境创设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学时不宜拔高或降低,要关注课标、教材和学情三个层面综合考虑,想方设法地去激活诗词语言的魅力。改良原来传统的五步教学法,适当结合创意读、创新写、适时补、巧于思等教学策略。同时,刘老师还强调无论创设情境还是创意读写都是达成理解和感受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和目标。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那样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就本末倒置了。

刘老师讲解知识点时深入浅出、激情昂扬,学员们也被感染,感动,每次都听的意犹未尽。但刘老师的课堂更注重让学员们进行分享和实践。我所在的小组由于客观原因“力量薄弱”,平时不爱出头只爱当“幕后工作者”的我也“被迫”挑起了大梁,和“战友”并肩作战了。况且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看着讨论时人人献言,发言时个个争先,还有刘老师精妙绝伦、鞭辟入里的评价,然后大家在针对别人提出的观点交换看法,既有良性的观点对撞,又有查缺补漏共同完善,怎能不心潮澎湃,怎能不被感染、被调动呢。其实,这何尝不是一场场如何组织“小组合作”的生动示范课。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讲:“这培训后劲真大!”我很庆幸我能参与其中,真的是受益匪浅,不虚此行,无比感谢广文老师的倾囊相授,也很幸运遇见一群优秀且上进的伙伴。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在属地学校都是骨干教师,课上常有深厚见解,课下保持着写作记录、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日日复盘总结更新在公众号上。在隔壁的课改班,有我初中时期的班主任,仍然走在教学改革、教师学习成长的第一线。看到他们,我只想告诉自己“见贤思齐,追上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记得广文老师在最后一节课动情地总结:“此刻,我把诗歌教学的种子种下了,愿大家从这里开始唤醒诗歌,拥抱生命,重构我们诗歌教学的课堂。”我也要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诗歌的种子种给我的学生们。这必将是一条很长的路,没有功德圆满,没有一步登天,而我相信我正如那“园中青葵”,会迎着阳光和朝露,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阅读 3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