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龙骨的功效——阳阿卫生院中医师曹烨涛

阳阿医院中医科
创建于08-03
阅读 2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35:34

医圣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达到没有用补药却比用了补药还要高明的地步,像现在很多中医用补药菟丝子,淫羊藿,枸杞子,肉苁蓉,巴戟天鹿茸这些中药来补肾,吃完以后就容易动欲望,这些是催情药不能一直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像水管水龙头漏水一样,最主要的是先拧紧水龙头而不是去加水,中医上讲心为主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情动,情动则肾动,肾动则精动,补药容易催情,情一动就会导致精妄动,会更加重遗精导致身体更亏损,张仲景先师当时明明也有这些补药却为什么不选择这些补药而只挑选龙骨牡蛎背后是有深刻道理的,所以若要精不动首先要保持心神宁静,生大病以后首先也是让自己心神安定宁静下来,起心则动念,心一动则精妄行,就会更加严重,而桂枝加龙骨汤却可以安神,减少欲望,收敛能量,拧紧水龙头让它不再漏,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根本的问题,在易经上肾水在最下面,肾虚元气亏损是补不进去的,医圣老先生也没有说过九蒸九晒地黄可以补肾精,要不然这么重要的事他当时怎么不刻在竹简书上面呢,医圣张仲景先师时期都是把字刻到了竹简上去的,制作竹简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先辈为了传承,一点一点的制作竹简,伤寒论好几万字,那需要多少竹简可想而知,然后还要苦心竭力的的把东西都刻到上面去,能留在竹简上的都是凝炼出来的精华,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所以张仲景先生殚精竭虑所刻在竹简上的《伤寒杂病论》真的是中医的灵魂,凝聚了理法方药,思想方法和用药的精确度相融合,用对药了以后从而某些病可以达到覆杯而愈,效如桴鼓,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上讲肺金生肾水,脾土生肺金,心火又生脾土,所以说转来转去脾胃乃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肾精肾气亏损了只能调后天之本脾胃,靠后天去滋养先天,因为中医认为精成于血,精是血的表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以让心神宁静,里面包含了桂枝肉桂可以补血生血,可以温心阳,心阳心火旺了就会促进脾胃功能的运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了,吃的食物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然后生成气血濡养全身,这就是火生土,心火生脾土,这就是肉桂为什么能促进脾胃的运化了,脾胃运化功能好了吃的东西能消化了能转化成水谷精微能转化成气血然后上输送给心肺,因为身体全身虚,全身都要靠气血儒养,而虚劳的病人身体全身颈椎腰椎都不舒服倦怠无力精神疲惫,,身体每个部位都气血虚,这个时候好不容易脾胃生产了气血,身体都是抢着要去争这些气血为己所用,这就是土生金,脾土生肺金,在经过肺气充足以后能量宣发肃降再输送给最下面的肾水,这就是中医上说的金生水,肺金生肾水,这样亏损的肾水肾精就能得到逐渐的补充慢慢恢复。中医上讲心为主宰,佛经讲一切唯心造,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不只是调理身体,更是去收敛自己的心神,不让能量再外露,然后养精蓄锐,积攒能量,心火不妄动心静自然凉,心神宁静了以后,自然心火就下行于肾,自然就补肾了,也只有心神宁静以后肾水才会慢慢得到滋养得到补充,这也是医圣老先生已经把这个病给研究透了,把中医的医理给研究透了才敢留下的巨著伤寒论,所以理不通则法不明,法不明则道不行,如果临床上你遇到这些患者,如果你没有深学过医圣张仲景先师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一见肾虚就抬手就开补肾中药那就会酿成大错,会导致患者久治不愈,反反复复越来越重,最后导致患者身心疲惫焦虑不安,这是临床上经常碰到的误诊的事!!,所以说学中医,思想很重要,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明理的老师指导,是明白的明,而不是名医的名,名医并不见得是明医,如果只是自己苦学方法不对只会南辕北辙,走错了路,路选择错了,只会越走越远!

关于张仲景先师《伤寒论》的成书背景《伤寒论》的成书背景!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在《名医录》这里,


展开阅读学习伤寒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历史背景,以及《伤寒论》是个什么样的书,张仲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又有哪些呢?一、《伤寒论》是个什么样的书?《伤寒论》它的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把它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它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建安十年左右,大约是公元200至205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800多年了。二、张仲景何许人也?由于正史当中没有对张仲景的记载,很多抨击中医或者是黑中医的一些人,说张仲景是我们中医界杜撰的一个人,认为张仲景是不存在的。这么有名的人,这么有成就的一个人,正史竟然没有记载,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张仲景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名,他学医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这就导致了我们后世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张仲景真实的生卒年代,只能够通过他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的序言,以及其他相关对张仲景的,偶尔的记载,来推测张仲景大约是公元15年左右出生,公元219年左右去世,只能推一个大概。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正史没有记载张仲景这个人,就说它不存在吧?这也是不科学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流传至今一千八百多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的临床,甚至乎,他可以被称为中医界的《九阴真经》,只要有效的掌握《伤寒论》里的一些经方,在临床当中灵活运用,准确的运用,好多时候都会出现奇效案例。有的人可能要问了,张仲景不是做过长沙太守吗?既然做过长沙太守,大小也是个官儿,那么史书上为什么不记载一下呢?好,这个问题问得好。长沙太守是个什么官?他可不是今天的长沙哟,湖南省省会长沙,在汉朝的时候,长沙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现在这么大,也不可能是所谓的省会城市。当时的长沙有点类似于什么呢?可能类似于现在的一个镇或者一个街道办事处。也就是说,张仲景即便是他真的当过长沙太守,也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根本不配写进历史。这就是为什么正史上,根本就没有张仲景这个人,因为官当的太小了。在张仲景的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里是说他的宗族的人很多,张姓是个大姓,当然包括我本人也姓张,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张仲景的家族人很多,但是十年不到,死了三分之二,而得伤寒病死的,十个就有七个,但当时根本就没有一本完整的医学书。当时什么叫完整的医学书呢?我这里是指的没有一部完整的理法方药完备的这样的一部中医书,而《伤寒杂病论》,撰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合为《伤寒杂病论》。他把这些书总结,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整理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巨著,名曰《伤寒杂病论》,合16卷。三、张仲景师承哪位“大家”?那么张仲景既然是个长沙太守,太守虽然是个芝麻绿豆小官,但是他医学成就这么高,那么有的人就问了:他跟谁学的呢?他的启蒙老师是谁呢?根据这个宋朝的《伤寒论》里面的序所载,张仲景,在《汉书》这本书里呢,根本没有给他录传。在《名医录》里面,带了一笔。说: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授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礼,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传闻讲张仲景生前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殚精竭虑,死后升天得果位列先班。

00:38
阅读 2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