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从远古走来,
铁桥在当下飞过。
历史与现实交接,
陆路与水道贯通。
……
来到凤冈县天桥镇平头溪乌江渡口,居高临下的门楼上,有这样一副楹联:江上烟波百里画,溪头云锦万古屏。横批:通江达海”——足见其气势非凡!
依山傍水的石墙和门楼,联曰:江上烟波百里画 溪头云锦万古屏 横批:通江达海 足见其气势不凡。(2020年5月)
平头溪,凤冈县最为边远的自然村寨之一,位于凤冈、思南、石阡三县交界处。走过住有10多户人家的石板小街,穿过一道石墙门楼,沿石级而下,来到贵州第一大河、长江的一级支流——乌江。江水冲刷出的天然渡口,这里的山民们沿江而下到重庆,或溯流而上到黔西,或横渡过江去往思南文家店或石阡本庄,抑或隔江对面的住户来访,通常选择行船走水道。
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江段狭窄,水流湍急,上行的木船需靠十来个纤夫,肩勒纤绳,身子前倾,手抠石头,喊着号子贴着江边前行。(1981年6月) 高腾蛟 摄
乌江逶迤而去。江边凸出的小山包上,残存着早年间瞭望江面的哨所。(2007年11月)
正在改造的老街,青瓦木屋之间保留着厚实的年深月久的石头防火墙。(2007年11月)
经过平头溪渡口进出天桥境内的人,当年这里是接受检查的必经关口。(2007年11月)
栉风沐雨、见证岁月流逝的山神庙遗迹。(2007年11月)
元朝设置葛彰(今石阡本庄)军民长官司下辖这里,江岸边有一片石滩,成了集散食盐、山货和日杂用品的交易处,当地人称之为“赶滩”。 紧邻乌江的凤冈、思南、石阡三县百姓船来船往,或走亲访友,或以物易物,或远赴他乡,平头溪渡口在明清时代还一度繁盛。
沿石级而下,摆渡人来到古渡口,接送过江的行人。(2007年11月)
平头溪这边的村民,下到渡口去往对岸思南或者石阡方向。(2007年11月)
渔船在江边歇着,渡船载人从对面过江靠向平头溪渡口。(2007年11月)
去往对岸的渡船横过乌江,江中有激流和旋涡,撑船人奋力划船加速冲过。(2007年11月)
从对岸乘船过江的人,上岸进入凤冈境内。(2007年11月)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还有木船收下风帆沿着江边逆水上行。江滩上,十来位纤夫肩勒纤绳,身子前倾、双手紧抠石头奋力前行,留下了艰难行船的印记。据文史研究员介绍,早年间,这里还是扼守乌江的一处要塞。在雄踞江边的青山上,草木从中,后年来还考证出残存着的三个石垒碉堡,一个瞭望哨遗迹,一个石砌土地庙和字迹模糊的石碑。
老街改造后,新建的青瓦木柱的门楼,是平头溪的标志性建筑。(2017年11月)
耄耋老人们回忆说,靠渡口的一个80多平方米的小坝子,原本是村民赶场摆摊、交易农副产品的地方。1934年10月16日,红六军团十八师52团与国民党湘军黔军在石阡境内激战后,有40余名红军战士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渡过乌江来到平头溪,在村头的小坝子席地而坐。老百姓见这支军队衣着褴褛,神色疲惫,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不惊扰小街上10余户老百姓的安宁,便自发端来茶水、饭食递给红军,让红军歇息休整。红军离开时,给老乡们留下两块银元作为酬谢……
当年红军经过激战渡过乌江后,曾在这里席地休整,对近旁的百姓人家秋毫无犯。(2017年11月)
靠近江岸的红操场上,立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头溪战斗遗址”等石碑。(2024年4月)
80多年过去,这个有着历史文化遗存的平头溪,现已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平头溪小街扩容添秀,村民生活已摆脱穷困。思南境内的思林电站建成,江水大幅抬升,乌江在这一带成了平缓的湖泊,逆流拉纤的情景只能在年届花甲的人的模糊记忆中重现。而今是三五百吨的船舶鸣笛江上,来来往往。古渡口下游数百米的地方,两岸已被创多项世界纪录的德余高速公路乌江大桥凌空相连。
如今,平头溪因下游建起思林水库,水位大幅升高,岸边已建成连通公路的新码头。(2024年4月)
水陆交汇,载重300多吨的货轮顺江远去。(2024年4月)
江水东流,不舍昼夜。平头溪留下了昔日的些许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