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之行(七)

——没头绪和不够用(上)

冯仁刚
创建于02-25
阅读 1.2万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没头绪”和“不够用”,是金陵之行的最深感受。临时抱佛脚读了许多介绍、看了几部纪录片、瞅了不少自媒体,越看越不知从何游起,越看越不知该去哪里,总是“没头绪”,啥都“不够用”。

1、知识不够用,历史记不住。

2、眼睛不够用,看也看不全。

3、典故不够用,多方查出处。

4、文才不够用,科举面面观。

5、腿脚不够用,景点走不完。

6、镜头不够用,拍不出感觉。

7、艳遇不够用,秦淮河太长。

8、嘴巴不够用,见啥都想吃。

回到家后,继续恶补各方面知识,思来想去,缺啥补啥,从8个“不够用”入手,逐渐理清思路,对南京有了大致的头绪,进而梳理一下金陵之行的感慨。

鉴于篇幅的原因,上篇记录一下前4点感受,下篇记录一下后4点感受。

1、    知识不够用,历史记不住。

翻阅史料,编辑整理,梳理出金陵之行相关历史信息。

南京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 、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是指三国至隋朝,南方的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于此。另外,除了六朝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也曾定都南京,因此南京又有了“十朝都会”的美誉。

春秋战国起,南京称为——金陵,一个非常霸气又好听的名字。

秦始皇开挖秦淮河,以泄金陵的王气,并将金陵改名为秣陵。泄王气,金变草,说始皇帝把金陵视为眼中钉毫不为过。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建东吴,将金陵改为建业,南京第一次作为都城崛起,引导了长江流域及整个南方地区的发展,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吴时期,还开始建造人工运河,进行区域联通。并于230年派魏温、诸葛植率船队首到台湾。

公元316年,匈奴攻破中原,西晋灭亡,大量北方人南逃,史称“衣冠南渡”。王导携司马睿到南京,建东晋,保华夏,“王与马,共天下”,南京首次成为华夏之中心。

前梁时南京称作建康,当时建康城有28万户,100多万人,是世界上首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历史对南朝萧衍的评价为“俭过汉文,勤如王莽”。萧衍不仅勤政,还是一位诗人皇帝,“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的《河中水之歌》,是其流传至今的佳作。

萧衍晚年信佛,曾四次脱下黄袍穿僧衣,每次都是众大臣用重金将其从同泰寺(今鸡鸣寺)中赎回。

南朝陈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也是一位诗人,在位期间“枕于女色,寄情文酒”的奢侈生活,使他被后人视为亡国之君,其作品《玉树后庭花》被认为是亡国之音。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隋军攻陷建康城,陈后主携爱妃张丽华和孔贵嫔钻入胭脂井中自取其辱……

被称作“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被尊称为“千古词帝”,他发出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呐喊,饱含对故国的留恋与亡国的悔恨。而此时,国破家亡,一切晚矣!后世称之为“政治上的罪人,文学上的功臣。”

朱元璋灭匈奴建大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于公元1368年在应天称帝,后改应天为南京,1378年再次下诏改南京为京师。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从此走向共和。

1949年,“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更是对所有列强发出了自信而又豪迈的宣言:“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从此,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愤图强之路。

2、    眼睛不够用,看也看不全。

在南京,注册的博物馆就有65家之多。

要想了解“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最快的方式就是参访各类博物馆。

在南京,先后浏览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六朝博物馆、南京图书馆六朝遗址处、城墙博物馆、梅园新村、总统府、江南织造博物馆、云锦博物馆、旗袍博物馆等十余家场馆。场馆各具特色,宝物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六朝博物馆,应该是南京最具特色的博物馆之一,藏品丰富,主题鲜明 。展品为六朝各时期的出土文物,从城市建设、社会交往、日常用品、饮食起居等一应俱全。

鸡首壶也称鸡头壶、天鸡壶,一般指壶身一侧贴有鸡首,另一侧带有把手的盘口壶。"鸡"与"吉"谐音,故有吉祥之寓意。鸡首壶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物,其用途有酒器、茶具之说,也有冥器之言。这种器型的出现,改变了原先壶、罐没有流水口,倾倒不便的状况,是最早的执壶。

壶上鸡首的造型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有写实,有夸张,千姿百态;壶的把手则逐渐伸长,由条形变为龙形;釉面由单一的青色到加以褐斑点彩,并出现了黑釉鸡首壶。

六朝博物馆内最具代表性的是青瓷器,其中的青瓷莲花尊,为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造型端庄宏伟,高85厘米,堪称"青瓷之王"。

通体莲花透露着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更是六朝青瓷艺术中的瑰宝。最为关键的是器型保存的如此完美,令人惊叹!

东吴时期的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也是一件六朝早期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釉下彩绘制的人物栩栩如生,涌动的小蛇形态逼真,其他的纹饰艺术性极强,还有器身上立体的佛像,双头的凤凰,造型精美内涵丰富。

青瓷虎子,是一件比较特别的青瓷器,有人说是水壶,因为出土时放在主人的头边;也有人说是夜壶,因为它的形状实在是太像今天医院中男士使用的夜壶了。

文物保护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仅半年”的说法。六朝时期的“名刺”(名片)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出土的“名刺”字迹工整清晰可见,想必是南方湿润细腻的土质,起到了很好的隔绝空气的密封作用。

六朝瓦当,是六朝时期建筑物品,因其表面烧刻有笑脸,被布满整面墙,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六朝博物馆的logo,设计创意源自于六朝笑脸瓦当。

修建南京图书馆时,发现了六朝遗址。隋灭南陈后,六朝持续约360年间经营的建康宫阙城,被夷为平地,埋藏于地下。

遗址地处现在南京的市中心,大面积开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现场不可大规模移动的文物,采用了搭建玻璃框架进行保护并展示的办法。

由此可见,六朝时期的建康城中心,与现在的南京城中心,在选址上是高度重合的。

到达南图六朝基坑时,图书馆依然营业,基坑展示区域已经关灯,在手机灯光的照射下,依然可以清晰看出六朝时期立砖铺成的车道,可以说,这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条马路”。

江宁织造,是南京最负盛名的云锦织造坊,一经一纬,一丝一线,一款一件,从龙袍、莽服到剑衣,每一件都是手工完成,织造的过程,似现代计算机编程一般,经纬不乱、丝毫不差、令人咂舌。

云锦博物馆,更是展示了手工艺人的高超绝技,有着1500多年手工织造历史的南京云锦,以特殊的浮雕、镶嵌技艺,表达出特殊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魅力,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从顺治二年(1645)江宁织局恢复生产,到光绪三十年(1904)裁撤,江宁织造署存续达260年,它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沧桑历程,其中尤以康雍年间曹氏家族在江宁织造任上近60年的兴衰荣辱最为引人瞩目。

江宁织造署因皇帝数次南巡接驾而声名显赫,盛极一时,为后人留下可叹可追的繁华胜景与无限遐想,而织造机房则造就了中国云锦工艺的巅峰与辉煌。

在江宁织造府,还诞生了一位伟大文学家——曹雪芹。从巅峰跌到深渊的亲身经历,使曹雪芹写就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红学”也因这部名著而长盛不衰。

“在博物馆长大”,是南京一家博物馆内,展示的一处鼓励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的宣传标志。其实在面对博物馆内众多的展品、面对华夏几千年浩繁的历史文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时,我们何尝不是孩子呐?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了解我们勤劳聪慧的祖先、尽最大可能研究博大精深的历史遗产、尽最大可能传承唯一没有断过文脉的中华文明!

3、典故不够用,多方查出处。

没到过金陵,却写下千古佳作《金陵五题》,这是刘禹锡创造的传奇。

《金陵五题》是诗豪刘禹锡以金陵为题写下的五首千古流传的绝世佳作,世事沧桑、荒凉与落寞尽在这诗中,借古抒怀,境界高远,让人读后不禁掩卷沉思。

悬挂于牛首山佛顶宫的28.8米纯手工巨幅丝毯画——《金陵梵刹妙染》中,编织了杜牧、李白、李商隐、刘禹锡等诸多文豪十余首描绘金陵的诗歌,诗豪梦得独占四席,可见其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刘禹锡在其作的序中写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

还有那童话王国的安徒生,从未到过中国,却对大报恩寺琉璃塔——他心目中的“瓷塔”,情有独钟。在童话《天国花园》中写到“我从中国而来——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子舞,把所有钟都弄得叮当响!” 可见大报恩寺瓷塔在海外的知名度美誉度。

报恩寺琉璃塔堪称“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

甚为可惜的是,在太平天国的内讧中,琉璃塔被下挖地道填埋炸药,上用炮火轰炸等方式彻底摧毁。

乌衣巷,一千五百多年,似乎只住过王、谢两家。王家的知名因为“王与马,共天下”,谢家的洒脱因为著名的“淝水之战”。

王导作为琅琊王氏,东晋的开国元勋,其辅佐司马睿建东晋于金陵,司马睿对其恭敬有佳,出现了“主弱臣强”的局面,在历史上留下来“王与马,共天下”的神话。陈寅恪先生称赞他“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堪称奠定东晋立国基础的“社稷之臣”。

同为琅琊王氏,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民间流传的“巧补春联”的故事,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琅琊王氏,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800年间五品以上官员达199人。

谢安在历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举贤不避亲的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

“肥水之战”,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谢史、谢玄等率东晋八万将士破前秦苻坚的八十万大军。捷报传来,正在下棋的谢安淡淡的说到“小儿辈破贼”,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狂喜,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东晋的版图,让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后谢安急流勇退,归隐山林……

现在的秦淮河畔,游客似乎更多关注的是美食的风味与秦淮的风月,而乌衣巷内少有人问津,一笔鹅、曲水流觞等处,更是罕见游人踪迹……

4、文才不够用,科举面面观。

说到科举,必先说隋朝,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大业元年。只有38年的隋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夺回河西走廊、重开丝绸之路、举办万国博览会、南北统一于一国、开凿修建大运河、初创三省六部制、唯才是举推行科举……可以说是“隋朝栽树,大唐乘凉”,隋朝为大唐的盛世,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强大而坚实的基础。只是隋炀帝操之过急,国库用尽,民怨沸腾,隋朝短命而终。

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在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旁,展示了始于隋朝,终于清末,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为了避开人流高峰,特意选在2023年最后一天的晚上,绝大多数游人都在秦淮河边迎接新年的时刻进馆参观。原本是拼团聘请讲解,到了博物馆门口,才发现该时段的拼团,只有我们两人,拼团变成VİP,于是跟着导游在几乎没有其他人打扰之下,逛完了科举博物馆。

据介绍“这是中国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1300平米的水池,寓意着1300年的科举历史,博物馆从地面下去,一共4层130米,一米抵十年,刚好再次寓意科举1300年的历史。走完博物馆,也就走过了1300年科举泱泱历史。”

江南贡院是史上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期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科举历史的长河中,产生出八百多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涉足科举者更是数不胜数。

明清时期全国共有112位状元,江南贡院占58位。

文人雅士为改变命运而艰辛应试。凌晨3点进入号舍,白天两块木板分为桌凳,夜晚两板一拼和衣而卧,历经九天六夜的考验与挑战,闷热潮湿的环境、蚊虫肆虐的叮咬、混合刺鼻的味道……期间的辛劳更有"三场考试磨成鬼"的俗谚。

乡试中举即称"举人",中举后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并可以借此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质的提升,进而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中举后,可以得到官方资助车马和盘缠,所用车马称为“公车”,车上插“奉旨会试”的黄色小旗,再次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盘缠据各省财力和路途远近而定,从分布图上看,山东的盘缠费用不高。

馆藏清代《纪昀、德保、蔡新、胡高望为习振翎题"进士"匾》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会试全体考官(纪昀、德保、蔡新、胡高望)为祝贺习振翎得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所提。

习振翎(1757-1818),官至山西布政使,是江西省峡江县湖州村习氏后人,陕西富平习氏的族系关系可追溯邓州习氏始祖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习思敬,又同源至湖州村始祖,即北宋官员习有毅一脉上。

张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江苏五才子”之首。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科举史上末科(1904年)状元刘春霖,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的试卷上写有“院取第三名”字样,据说因其生于直隶、“春霖”之名更显祥瑞,再加之清秀刚劲的小楷,被慈禧太后钦点为第一,而朱汝珍因名中带“珍”又是广东人,触犯了老佛爷的忌讳,则由第一名变为榜眼。

刘春霖奉派留学日本归国后,身居要职,“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府邀其参政,并对其威逼利诱抄家问斩,刘春霖严词拒绝拒不屈从,彰显了爱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博物馆的介绍中是这样评价科举制度的:作为考试制度的科举能延续一千余年,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千余年来,科举倡导公平竞争,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惟一标准,制度日臻完善,赢得"至公之制"的美誉;千余年来,科举不仅有利于强化统治思想,稳固统治秩序,更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千余年来,科举塑造了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修养、思维方式,进而通过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影响着一般民众的价值观念与心理;千余年来,科举不但吸引了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各国的知识分子踊跃来中国应试,而且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仿效中国,设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自19世纪起,法、英、美等西方各国更是借鉴科举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这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完全可以与物质文明领域中四大发明相媲美,因此有学者称科举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国重斯文,天下至公!

金陵之行(七)——没头绪和不够用(上)先写到这里。

其他4点感受,会在金陵之行(八)——没头绪和不够用(下)继续分享,欢迎美友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万分感谢!

               游览于2023年12月

               撰写于2024年元月







阅读 1.2万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