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之行(二)

——南京博物院

冯仁刚
创建于01-16
阅读 1.2万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院;一座以城市名字命名的省级博物院,一座具有九十年历史的博物院,一座见证了六朝兴衰的博物院,一座保存了“衣冠南渡”历史的博物院,一座经历过了“南渡北归”的博物院,一座目睹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博物院。

本期美篇,将尽我所能,分三部分整理在现场看到、听到、拍到的宝物。

第一部分:南京博物院展出的十多件镇院之宝。

第二部分:“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南京博物院90年院庆系列之一重磅大展。

其中包括“禁止出境文物”;9200——8600年前的“小南山文化”时期的代表文物;8500——8000年前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代表文物;8200——74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代表文物等精品。

第三部分:南京博物院的部分其他珍贵展品。

首先,简单梳理一下南博的前世今生。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是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馆藏数量居中国前三,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

南博藏品一部分接收自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另一部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考古发掘、征集、收购、捐赠、接收及交换。

去博物院看文物展,一定要聆听专业讲解。南京博物院不同的场馆每天有两到三场的免费讲解,讲解员经过多重专业考核,择优录取,持证上岗。

免费讲解,需要现场排队预约,每场限定30人。历史馆和特展馆,我们都是提前一个小时排队才预约上讲解。整整一天,在南博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只可惜我这“搬运工”不够专业,只能将所讲所看所听尽最大可能呈现出来。

第一部分:南京博物院展出的镇院之宝

南京博物院,共有18件经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评选出的“镇馆之宝”。2023年适逢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除个别藏品轮休之外,展出了大部分镇院之宝。

一、镇护之宝--金兽

南京博物院为最重要的藏品,专门设了一个展馆,展出金兽以及其他同时发现出土的文物。

这只西汉时期的金兽,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金属铸造和捶击工艺完美结合的真罕实物,被誉为”国之瑰宝”。

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县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发现,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

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颈部有项圈三道,上有环钮。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

埋藏之谜

盱胎一带为秦、楚、汉纷争之地,风云际会、战事频繁。南窑庄窖藏可能与秦汉之际战事有关,这一带乱世遗珍多长埋地下,从此无影无踪。

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盱胎成为楚国的重要据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陈婴率东阳(今盱胎县东南东阳城遗址)少年响应,与窖藏地点接近;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范增等楚国贵族拥立楚怀王之孙,名心者为王,建都盱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废楚王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侯国都在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甘罗城),公元前196年,吕后以谋反罪诛韩信,夷三族,淮阴侯国除;汉高祖末年,荆王刘贾被叛乱的英布大军击溃,败亡富陵(今江苏洪泽境内,已没入洪泽湖中)……

二、御窑之宝--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

在南博,闹明白了一件事儿,梅瓶不是用来插花的,应该是一件礼器。有盖儿且品相完整的梅瓶仅此一件,没盖儿的梅瓶不完整。

三、通天之宝--透雕人鸟兽玉饰件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应是钺上附加饰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良渚先民通天神、显权威的神秘象征物。

该饰件出土时放置在墓主右脚下的一个石钺圆孔处。据钺上部的朱色、缚痕和现场遗留的朱彩图案痕迹等判断,石钺原为带柄器。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出土于1991年,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中。赵陵山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水乡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

三、贵媛之宝--金蝉玉叶

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是一件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稀世工艺珍品,妙趣横生、令人惊艳的罕见闺房至宝。

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了这件金蝉玉叶,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四、神异之宝--青瓷神兽尊

此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最早有铭款的瓷器之一。

西晋青瓷神兽尊在1976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中。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

五、护佑之宝--银缕玉衣

这是我国第一件经考古发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在我国仅发现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

六、祭礼之宝--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这也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精妙绝伦的代表作,良渚人最富有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标志物。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为新石器时代玉器,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

七、权信之宝--广陵王玺金印

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金光灿灿,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优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全印设计精妙,制作工整,为汉印中精品。

1981年,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广陵王墓出土了唯一一枚汉朝刘姓王金印,与滇王之印和倭奴王印为姊妹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八、光明之宝--错银铜牛灯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错银铜牛灯为东汉青铜器,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汉代青铜灯具中实用、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尖之作,其环保意识和设计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多年。

九、福寿之宝--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

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是一件南迁文物,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同类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完整的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仅存一、二件,足以见其珍贵。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上虽然没有书官窑款,但它不仅是明代宣德朝官窑瓷,而且是官窑瓷中的重要器物。炉高58厘米,造型仿青铜鼎。它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浓重的青花发色、青料略有蕴散的缺陷美、仿青铜鼎的造型与满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令观者为之动容。

十、舆图之宝--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利玛窦和太仆寺少卿李之藻。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其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于其他国家的描绘,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详细标注,地图还描绘了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都出现在图中。

十一、织绣之宝--沈寿绣品《耶稣像》

《耶稣像》是一幅民国绣品,为刺绣国手沈寿的作品。

此作品以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耶稣画像为原本,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十二、画像之宝--竹林七贤砖画

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整幅砖画长约4.8米,高约0.8米,出土于南京西善桥某南朝大墓中,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且品相最为完好的大型人物画像砖实物,南朝帝王陵墓装饰壁画,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现场讲解介绍,此件青铜器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无论是否是南博的镇院之宝,这件错金银铜器是一件造型精美绝伦、器型完整无缺的精品大型错金银铜器。

错金银立鸟几何纹铜壶

战国时期

此壶通高63厘米,盖、底均饰立鸟,中部隆起的壶盖边缘,蹲踞三对展翅欲飞的雏鸟,口微开,似鸣叫。壶盖中心有一圆孔,上加浮盖,浮盖上有五瓣梅花式钮,钮之顶端站一只双翅舒张、引颈高鸣的鸿雁。壶底以三鸟作器足,鸟形象生动,鸟爪扣地,鸟身后倾,双翅上扬。壶体表面饰错金银,间嵌绿松石。

1965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三里墩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此壶为战国晚期新出现的镂刻、错金银、嵌玉镶珠、鎏金银等多种金属工艺融为一器,华丽工整,美观凝重,构思之奇巧令人称绝,充分显示了中国青铜工艺水平的高超。

第二部分:玉润中华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是南京博物院90年院庆系列之一重磅大展。

“600余件(组)展品中,至少三分之一是国宝级文物、一半以上都是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南京博物院策展人高波介绍。

此次展览联合了国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出土、传世馆藏、顶级玉器艺术品,打造一场极致的玉器盛宴。


能在南京博物院一次看到如此众多的国宝级展品,可以说是意外惊喜。

唯一需要排队观看的“小粉瓶”

“晶莹剔透”这个词用在此件展品上再恰当不过了。这是一件网红展品,俗称“小粉瓶”,虽然不是南博的镇馆之宝,但这是南博唯一需要排队欣赏的展品。


仿古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南京博物院藏

芙蓉石是石英的一种,又称"粉晶",质地较脆,打磨时易碎,颜色粉红,晶莹剔透。整块芙蓉石雕琢成如此大件的器物,极为罕见,器物整体色泽温润均匀,造型古朴,又隐含灵秀之气。

两件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

第一件禁止出境文物:

玉戈

商中期(二里岗时期)

湖北省武汉市盘龙城遗址

李家嘴3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戈是商周时期代表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盘龙城是出土商代早中期玉戈最多的遗址,且有青铜礼器和其他玉礼器与玉戈同出,这些出土文物标志着商代中期高级贵族的身份。

第二件禁止出境文物:

西王母神瑞

叠胜形玉座屏

东汉

河北省定州市43号墓

(中山王刘畅墓)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藏


座屏由四块镂空玉片接插面,两侧支架为上下叠胜形,胜的圆分别透雕团卷的龙以及蛇首状神兽。两屏片略呈半月形,两端有榫,插入玉叠胜卯孔内。

屏上透雕、浅刻线各类神人、鸟兽神瑞等纹饰。上、下屏正中均为西王母形象。上屏中西王母分发高髻,左右戴胜,端坐云气仙台上,旁有羽人、九尾狐和朱雀萦绕;下屏西王母蓬发戴胜,端坐云台,旁有仙女手持华盖,另有玄武等神瑞分列其上。

下面的“仙人骑天马”应该也是“禁止出境文物”。现场人太多,没有看的听的特别明白。如有“美友”清楚此事,请一定告知,多谢!


上层——仙人乘天马

中下两层——玉辟邪一组(2件)

中下两层右边——玉鹰、玉熊

西汉中期

陕西省咸阳市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

咸阳博物院藏

玉熊玉质近白色,局部有红色原皮,以圆雕、线刻相结合而成。圆雕躯体,阴线刻双目、四足和鬃毛。是汉代文物常见的装饰题材,多见于器座、席镇上,也见于博山炉的山林之间。熊在汉代是力士的象征,它不仅是人们狩猎的对象,也是人们祭祀的形象之一。



二层左一是神兽玉壶

西汉晚期﹣东汉早期

江苏省扬州市

甘泉老虎墩出土

扬州博物馆藏

博物馆里的这张图表,清晰的列出了从“小南山文化”到“陶寺文化”的年代划分。

小南山文化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1号墓出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器是饶河小南山遗址的突出特征。2015年以来出土环、玦、管、珠、璧、斧等各类玉器140余件,部分玉器表面见有砂绳切割留下的弧形痕迹。根据文化特征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判断,这批玉器的年代为九千多年前。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组合。

绿松石坠饰、玉锌、玉管

顺山集文化

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顺山集遗址自距今八千五百年前的第一阶段,便使用绿松石装饰品,是目前中国境内最早的绿松石使用地点。

料质为湖绿色的透闪石质地,是江淮乃至整个南方地域最早的一件真玉制品。从磨制工艺和造型技术上看,该件与东北地区早期文明中的玉工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技术源流或来自于东北地区。

玉管的孔道为管钻,内壁面在管钻后经过细致打磨,加工技术反映了江淮早期玉器文明与东北早期玉文化间的联系,对南方玉器文明的起源讨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玉人面、玦

兴隆洼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地层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正面上部磨刻出月牙形双眼,嘴部接嵌蚌壳以示牙齿。背面上部磨一道凹槽,在其两端向侧边钻孔。在两侧边相对位置向背面斜向钻孔,用于悬挂、镶嵌,与之类似的微型面具,在兴隆洼文化中发现多件。是史前信仰的实物反映。

兴隆洼透闪石玉器多呈现黄绿色泽,或许古人相信这是具有勃勃生命力的颜色,在兴隆洼遗址中营发现多例眼眶中放入玉玦的习俗,这种被称为"以玉饰目"行为,也发现在淮河流域上游舞阳贾潮遗址,或与早期的巫术相关。

凌家滩文化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29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鹰是一种反映史前宗教观念的器物。鹰翅尖处呈猪首或熊首状,鹰身常装饰八角星纹。八角星纹在长江流域到海岱地区常见,或是刻画,或是彩绘,反映了华东地区先民对该图形意涵的一致认同,文明共同体雏形已现。玉鹰出土时,翅尖兽首的正下方正好出土了两件玦,恰证明翅尖兽首鼻尖处穿孔的功能。

玉人

凌家滩文化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29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人双腕戴满臂环,双手虔诚举于胸前,呈蹲踞姿态。同时发现的三件玉人,背面均钻有缝缀用的隧孔,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或许是举行仪式的重要法器。

玉舞人

战国晚期

江西省南昌市郭敦山海昏侯墓出土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

玉龙

红山文化

故宫博物院藏

 C 形玉龙是目前发现玉器中龙的最早形态之一,也最符合人们心中龙的形象,但对其造型来源却有多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其祖型与猪首有关;也有人认为,此龙的祖型为马首,长鬣近似于马;还有人认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但无论如何,大家均不约而同地将其定名为龙。它简约、神秘,是史前红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

红山文化的代表——玉猪龙、玉凤。

玉猪龙

红山文化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辽宁考古博物馆藏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上端兽首被认为是猪或熊的神灵化样貌。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都有龙崇拜、猪崇拜的观念,对后来的红山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红山文化晚期的玉猪龙,更将龙崇拜与猪崇拜合二为一。

玉凤

红山文化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

辽宁考古博物馆藏

玉人

红山文化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

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考古博物馆藏

玉人头戴扁平帽子,双手举于胸前,与凌家滩玉人特征相似。腿部修长,说明玉人可能以站姿进行某种仪式。

项饰

大汶口文化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

北区墓地60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由出土时位于墓主颈项一周,大璜置于胸前,左右由大到小,轴对称式依次环绕环、璜、玉饰等,整体组合错落有致。其中的璜具有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风格,大小环以及多边形浅浮雕佩饰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特色,玉料和制作工艺也表现出大汶口文化的玉器特征。无论从考古学或是艺术学来看,这组玉项饰都堪称史前玉器的杰作。

刻符复式节(十五节)琮

良渚文化晚期

首都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中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墓地20号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锥形器玉器

良渚文化中晚期

江苏省兴化蒋庄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玉锥形器是一类插在权杖顶端的复合型玉器,是先民试图沟通天地的礼器之一;锥形器也是复合头饰的一种。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锥形器从圆锥状逐渐演化成方锥状,稍晚阶段出现的玉套管组合使用锥形器,可能是一类搅拌棒,在祭祀时用来搅动漆觚中用于飨神的美酒。

牙璋

二里头文化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七区7号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二里头遗址迄今共发现四件牙璋,以该件形制最为复杂、制作工艺水平最高。其扉牙部分横置呈龙形侧身状。学界普遍认为,牙璋是夏部族使用的一种特殊玉器,是二里头时代国家政治制度的物质象征。自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和中南半岛地区都曾发现牙璋的踪迹,呈现出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力。

活环链玉神人饰

商晚期(殷墟时期)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叶腊石质,以圆雕、浮雕技法琢制羽人造型,呈侧身曲臂蹲坐状,两侧面对称。羽人形象亦人亦鸟,鸟首,臣字目,粗眉, C 形大耳,高长鼻内钩似象牙,嘴呈喙状,头顶扉棱状高凸冠。其体形如人,双臂前曲于胸前,手指向内,双膝上耸,蹲坐,腰背部两侧雕有羽翼,脊背雕刻层叠羽纹。头顶后部用掏雕法制出三个相连的链环,与主体为同块玉料雕刻,反映出商代琢玉活环技艺的娴熟。

龙纹璧

西周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歌仲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龙凤纹圭(戈)

商代玉戈,西周改制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虢仲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周人克商后,对同姓和异姓贵族进行大规模分封,周代用玉制度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玉圭、玉璧的仪轨中。在西周墓葬中,这些册命之玉多出土于棺椁之间的盖板上或墓主胸腹部,是代表墓主人身份、国别的信物,更是代表周王赏给国君彰显其身份的礼器。

比德

东周时期,传统秩序与道德标准重整。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让位于对人之本性的追崇。上人阶层提倡参照玉的特性提升自身德行,这样的行为给玉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两汉时期,儒士们类比玉的坚硬与温润,提炼出君子的五种品行准则:仁、义、智、勇、洁。在践行这些品行准则的过程中,儒士们相信,玉能延年益寿、使人羽化成仙。

双身兽面纹璧

战国晚期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中圈主体为四组双身兽面纹,上下左右互相对称,双身兽面纹左右两侧各附凤鸟纹,内圈为饱满的谷纹装饰。璧侧面镌刻篆书"六百六十一"五字,字迹细如发丝,应该是带有某种意义的编号。该璧也是目前考古发现所见体量最大的一件战汉玉璧。

水晶组佩

春秋晚期一战国早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郎家庄大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春秋时期山东地区的水晶、玛瑙加工工艺异军突起,加工工艺水平高超。精品水晶器以临淄周边的齐地出土最为集中,并多为女性佩戴,它们按不同模式组合在一起,晶莹剔透,赏心悦目。

商王村玉组佩

战国晚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1号墓出土

淄博市博物馆藏

由八件各式玉器组成,不仅呈现了浪漫主义艺术造型和风尚,也将镂空、减地、游丝雕等技艺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楚式玉器风格。战国末年,楚国吞并鲁国,与齐国接壤。鲁国故城曾发现大量楚式玉器,反映了地域文化交流的频繁,也折射出战国末年楚国手工业制作的繁荣。

神兽纹环

战国晚期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1号墓出土

巢湖市博物馆藏

白玉环体为一圈旋转的云气,两面布满纹样,各类神兽排布其间,或半隐于云气中,或呈奔走、噬咬状,兽与兽、兽与溢出的云气相互关联,呈现出刚柔并济、激烈动感的美。而在不足3厘米宽的环体上以浅浮雕工艺表现柔美的云气与遒劲的神兽,则展示出玉工高超的琢玉技艺以及对光影恰到好处的利用、把控。楚人的细腻、洒脱和浪漫,都在这件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宜子孙"出廓璧

东汉

江苏省扬州市甘泉老虎墩出土

扬州博物馆藏


中轴线上,自上而下刻有“宜”、“子”、“孙”三个字。

“长乐”谷纹璧

东汉

故宫博物院藏

玉组佩

三国魏一晋

山西省寿阳县库狄洄洛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23号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四灵"纹饰的组玉佩结构为:上朱雀珩,下玄武珩,左青龙璜,右白虎璜,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同类中珩上有翼"鹿"很可能是代表"中"位的麒麟。刻纹玉组佩构件的玉质往往非常精良,代表当时组玉佩的最高等级。


中间缺失用图形代替的部分,现藏于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

胡人伎乐玉带

上海博物馆藏

玉带具正面皆饰一奏乐胡人,演奏各式西域乐器、起舞的胡人,造型灵动。玉带背面均光素,四角钻有"牛鼻穿孔",以供缝系于革带。胡人伎乐纹主要流行于唐代,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缩影。

人物肖像图轴

青玉桃式洗

玛瑙兽镇

玉瑞兽水滴

水晶笔架

银锁

玉砚

海棠形玉盒

青花芦雁图砚屏水晶笔舔

水晶印

文徵明手札册

黄花梨画案

南京博物院藏

嵌宝石乌纱翼善冠

(复原冠体)

明中期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出土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冠体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网格为胎,后山前面嵌二龙戏珠,龙身为金累丝编结制成,每条龙上嵌有宝石和珍珠,中有金火焰一个。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诏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至永乐三年(1405),确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称"翼善冠"。

嵌宝金托玉爵

金花丝云龙纹盒

并龙纹玉盂

明中期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出土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金盒底铭文:

大明隆庆庚午年,

银作局造八成色金盒一个,

楪全重二十八两六钱。

翡翠碧玺金背云朝珠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嘉庆二年(1797)毕沅家族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清代冠服制度,朝珠为身份尊贵、区分等级的标志。翡翠朝珠由108颗色泽相同、大小一致的翡翠珠穿成,四颗稍大的粉红色碧玺佛头间隔其中,佛头塔为同质的碧玺,背云鎏金嵌宝。108颗翡翠珠,颗颗翠色浓艳欲滴,水头鲜亮润泽,由一块品质上乘的翡翠玉料切割琢制而成。

水晶顶常服夏帽玉、翡翠翎管

南京博物院藏

各类帽顶

南京博物院藏

冠顶主要分为吉服冠顶和朝服冠顶。清代官员的帽顶安置在冠帽上部中央。不同级别的官帽顶分别镶嵌不同质地的珍宝,以帽顶分官阶、以顶戴见大小成了清代官制特点。

乾隆款碧玉仿古雷纹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玉瓶体形硕大,以天然碧玉质地模仿古铜器色泽,恰到好处;足内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乾隆时期,因皇帝喜好,仿古之风盛行,加之优质和田玉材供应增加,仿古玉器的制作在数量和工艺水平方面均达到高峰,宫廷中有大量的仿古玉器。

乾隆御题

白玉仿汉带盖方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仿古白玉熏炉

南京博物院藏

御题诗仿古龙凤玉磐

清乾隆

南京博物院藏

器物表面经处理成赭黄色沁,为人工染色。器物两面各雕琢龙凤图案,所雕龙凤均为侧面,寓意"龙凤呈祥"。中部内孔壁用楷书微雕乾隆御制诗《夔磬》,字体工整,字口填金,灿然夺目。

白玉龙凤蚩尤环镶嵌碧玺玉带扣

镶嵌碧玺翡翠带扣

螭虎纹玉提携

南京博物院藏

玉册书

南京博物院藏

古人先把玉石制成大小和厚薄基本一致的玉片,然后凿刻上文字再描金,制成玉册书。

乾隆御题碧玉兽面卧蚕纹盟

御制《圭瑁说》青玉圭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圭为六瑞之一,是古时重要礼器,本器为乾隆时期仿古器。正面镌刻乾隆帝御制《圭谓说》余文,计四百余字,文中乾隆据文献对圭和瑞做了形制和功能的考据。

南京博物院,还藏有70多方各个时代的印章,是金石爱好者的最爱。据介绍,爱好者可以在此柜流连忘返一天。

玉,铭刻华夏先民一路奋进的印迹,滋润着我们中华民族含蓄、温良、坚韧的品格。

"玉成其事",蕴藏着中华文明基因中群己合一的涵养;"化干戈为玉帛",践行着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和平祈愿。

万年如一瞬,一眼自万年。

九十之于万年,如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玉,以其晶莹细腻、温润柔美,将润泽着中华血脉,生机勃勃,绵延不绝。

第三部分:南京博物院部分其他展品

青瓷羊

西晋

南京市西岗果木场出土

中国古代“羊”与“祥”相通。古人还将羊看成知礼、有德、孝顺的化身。跪伏的羊,更是温顺谦卑的象征,最符合中国人将道德与审美合一的思想观念。


青瓷羊,在南博的主要文创产品中有所展示,足以见得该藏品的分量。

独木舟

春秋早期

常熟市淹城遗址出土

4米多长的整块树干好找,在几乎没有工具的年代,先人们用火和原始工具凿空而成,看似简易,实属不易。

青铜尊

春秋早期

常熟市淹城遗址出土

尊贵的器物尊敬的人用,慢慢的,尊从一件礼器,演变成“尊敬”这一敬语。

几何印纹硬陶瓿

西周

1975年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出土


瓿内装满了“鸡蛋”或鸟兽蛋。

1975年5月3日至25日,南京博物院对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西周时期陶鼎、豆及黑皮印纹陶器、几何印纹硬陶瓿、原始瓷豆等遗物。其中印纹陶器的纹饰,以席纹、竹器编织纹、水波纹为主要特征,既与中原地区的陶器纹饰有关,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件几何印纹硬陶瓿,扁鼓腹假圈足,腹部拍印席纹,肩颈部印弦纹数周。特别的是,瓶内装满鸡蛋,相互粘连,已石化,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

青铜四凤盘

西周

仪征市破山口墓出土

错金铜虎

鎏金镂空云龙铜插座

西汉

2011年出土于盱胎大云山江都王陵

2011盱胎大云山江都王陵

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博物院和盱胎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江苏盱胎大云山汉墓区进行了全面勘探和抢救性发掘。揭示出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江都王陵,证实一号墓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出土的漆器、玉器、铜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尤其是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极为罕见,学术意义重大。盱胎大云山江都王陵获评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彩陶双鱼瓶

扬州市扫垢山出土

腹径11.2厘米,高23厘米

淡红色胎,釉色鲜艳,与中原地区三彩器的稳重浑厚有明显不同,是南方三彩器的特征,以水生动物为造型。此瓶塑成腹部相对的双鱼形,鱼口即瓶口,双脊即为双系,尾部制成瓶底,鱼目、鱼鳞、鱼鳍一应俱全,表面挂有绿、黄、褐三色釉,三色互相浸润交融。

人首鱼身俑

南唐

1950年出土于江苏江宁南唐二陵

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南京博物院在南京附近江宁县祖堂山发掘了五代南唐两座帝王陵墓﹣﹣烈祖李昇与皇后宋氏合葬墓钦陵、中主李璟与皇后钟氏合葬墓顺陵,即南唐二陵。陵墓及其出土物是南唐时期江南地区建筑、彩画、雕塑艺术和制瓷、制玉工艺最高成就的代表。

南唐二陵出土的镇墓俑有人首蛇身俑、人首龙身俑和人首鱼身俑三类。这件人首鱼身俑出土于钦陵,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山海经》中半人半鱼带双翼的"海神"形象,人首昂立挺颈,头戴道冠状帽子,鱼身被圆形鳞片,背鳍突出,酷似鲫鱼,肩部突起的脊棱似鸟类羽翼的基部。

建阳窑瓷碗一组

斗茶所用之器皿

建阳窑兔毫碗

兔毫建盏,丝毫必现,工艺精湛,釉色明亮。

白釉黑花瓷镜盒、瓷枕

宋代磁州窑,民窑。

镜盒和瓷枕,都是民窑里出土的文物。虽然造型和着色上远不如官窑的富贵华丽,但是从绘制上,多了一份洒脱随性和自由。

如意云纹金盘

苏州市吴中区吕师孟墓出土

大报恩寺琉璃拱门。这是出土的备用替换原件。

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盘

时北平古物陈列所

盘折沿平坦,浅腹,大圈足。内底饰珐琅龙纹,作双龙戏珠状,寓意"祈求吉祥、平安长寿"。盘古朴庄重、色泽鲜艳,掐丝工艺精湛,富有庄重古朴的韵味。

釉里红大盘

明洪武(1368-1398年)

青花一束莲纹盘

明永乐(1403——1424)

画彩陶女头俑一组

景德镇官窑青花万寿纹瓷尊

清康熙

清宫旧藏

此尊是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的贺礼。寓意万寿无疆瓷尊胎厚体硕,寿字疏密有致,烧造工艺精湛,是康熙朝青花瓷中的名品。

蓝缎平金绣云龙纹箭衣


苏绣历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

清末时沈寿首创"仿真绣",驰誉中外。苏州刺绣,素以精雅细致、形象传神而著称。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书法等。

照片中均为中国的考古学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考古的奠基人。

曾昭燏(女),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为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终身未嫁,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万年如一瞬,一眼自万年!



欣赏于2023年12月26日


编辑于2024年01月12日








          

阅读 1.2万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