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之行(八)

——没头绪和不够用(下)

冯仁刚
创建于03-03
阅读 1.2万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陵之行(八)——没头绪和不够用(下篇)

“没头绪”和“不够用”,是金陵之行的最深感受。临时抱佛脚读了许多介绍、看了几部纪录片、瞅了不少自媒体,越看越不知从何游起,越看越不知该去哪里,总是“没头绪”,啥都“不够用”。

下篇继续从第5点感受说起:

5、腿脚不够用,景点走不完。

6、镜头不够用,拍不出感觉。

7、艳遇不够用,秦淮河太长。

8、嘴巴不够用,见啥都想吃。

回到家后,继续恶补各方面知识,思来想去,缺啥补啥,从8个“不够用”入手,逐渐理清思路,对南京有了大致的了解,进而梳理一下金陵之行的感慨。

5、腿脚不够用,景点走不完。

2023年,南京旅游局在网上推出了66个免费景点,加上不免费的热门景点、十分小众的各种展馆,在南京住上一个月,未必能看完。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每一处自然风光,都充满着历史典故和人文轶事;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构成了金陵深厚的文脉。哪一处陵寝没有历史、没有典故;哪一个景点没有传说、没有逸闻。

游览钟山风景区,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景交车加上近三万步的行程,浮光掠影,匆匆而过。寒意彻骨的天气中,镜头里的一切都是灰暗沉闷的;阴冷潮湿的心境下,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异常压抑。

明孝陵,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声誉。

神道,是进入明孝陵的主干道,由石象路和翁仲路两段组成。石象路设置6种24只石兽,起着护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翁仲路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

神道至今已600多岁,这应该是明孝陵最原始、最完整、修缮最少的部分。

按照以往修建皇陵的规制,这条主干道应该是笔直的通向金水桥通向陵宫的,而明孝陵神道的石象路和翁仲路却呈L型分布。这种改动,绕开并保留了孙权墓,留下了两个时代帝王的陵寝,留下了两位豪杰惺惺相惜的现实存在。

康熙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并题写“治隆唐宋”御碑。即是对朱元璋的极大褒奖,更是为笼络人心做了一个极高的姿态。

太平天国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如今的东西配殿,仅剩殿基和重达千斤的石雕柱础。偶有野狗窜过,更显悲凉落寞。

惦记明孝陵地宫的盗墓贼很多,盗掘成功的却没有。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都对明孝陵加以保护。

葬于紫金山麓,是中山先生的遗愿。中山陵的规制,不知是否为先总理原意。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中山陵有392级台阶,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设计师和建筑师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

灵谷寺内的无量殿,始建于明代,无梁殿形制高大,全用砖砌,不用寸钉片木,故又称无梁殿,是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者。因无木质结构而得以存了600多年。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命名为“正气堂”。纪念堂内,镌刻着北伐、抗日诸役阵亡将士姓名军衔,据计当时共刻碑10块,有人名33000多个。

灵谷寺内,立有淞沪抗战第五路军和第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钟山北麓,还有座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3306位为抗日而捐躯的中、美、苏等国烈士姓名。

钟山景区,一个巨大的历朝陵寝墓园。除了孙权、朱元璋、孙中山等规模宏大的陵寝之外,还安葬着廖仲恺何香凝等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及国民党政要,还有无数为抗日战争献出生命的中华儿女及国际友人。

顺便说一下,汪精卫死后也曾葬于梅花山上。陈璧君深知汪精卫罪孽深重,令人用五吨碎钢块,为其浇筑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坟墓。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工兵炸开了民愤极大的汪贼坟墓,将其挫骨扬灰,平坟建亭。汉奸卖国贼的下场当该如此!

6、镜头不够用,拍不出感觉。

因为一场大雪,中山陵的梧桐、美龄宫的杏黄、栖霞寺的红叶都提前凋敝了。但是初冬的南京,苍劲、凝重、大气,却体现在每一处景物中。只可惜一是需要时间等候光影,二是无人机几乎禁止使用,所拍照片既无法体现南京美景的雄浑大气,又欠缺表现江南风景的细腻光影,只能用手机记录式的“到此一游”。

美龄宫,实为国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改作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休息处。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蒋介石与宋美龄常在此下榻礼拜、休息,并多次在此接见外国贵宾,故被称为“美龄宫”。

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旧布置后,对外开放。景区的营销也充分抓住这一点进行宣传炒作并制成各种文创产品。

在世人的眼中,美龄宫是蒋介石专为宋美龄所建,并栽种似项链的心型梧桐树环绕美龄宫,尽显奢华优雅浪漫气质。

说到这里,要吐槽一下,美龄宫几十元一杯的咖啡,竟然用的是纸杯,如果改用精制成套的瓷质咖啡杯具,再多收个十几块钱,定会赢得爱美女士的青睐。

天公不作美,阴霾下的美龄宫,少了些许的妩媚和应有的浪漫,多了一份淡淡的忧伤和岁月的皱纹,镜头里既缺“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情画意,更少法桐杏黄似金色项链环绕美龄宫的浪漫。

金陵之行,照片拍的很不理想,许是金陵积重的历史产生的阴郁之气,许是初冬潮湿阴冷令人心绪不畅,总感到心头发紧舒展不开,不似河西走廊那般干爽自然。

他日如再成行,定选风清气朗温暖适宜的日子。

栖霞寺,每逢深秋便会层林尽染红叶满山,令人陶醉的落红会延续到初冬,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雪,让漫天的飞红纷纷提前谢幕,只能从避风向阳的一隅,找寻到顽强不屈的点点残红。

栖霞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10年,两岸三地的108位大德高僧和四众弟子数千人在南京市举行了释迦摩尼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迎请法会。

随后,这块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在栖霞寺法堂举行了为期1个月的供奉瞻礼活动,供信众瞻拜。

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很完整的唐碑,在全国的唐碑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珍品。碑文记载栖霞古寺的来历,称赞南齐时隐居在此的高洁隐士山东人明僧绍舍宅成寺的义举。因世人称其为“明征君”,故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

此碑背面的“栖霞”二字,相传为唐高宗李治御笔。

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南齐,原为木塔,现存的石塔,系五代南唐重建,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

舍利塔高18.73米,五级八面密檐式,全为花岗岩雕琢而成,坐落于八角形台基之上,整个舍利塔布满佛教雕刻,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美轮美奂,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是我国建筑史及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

舍利塔历经千年风雨,几经损毁新建,但主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重要的是塔下地宫安然无损。据记载地宫内应珍藏佛祖舍利,真相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谜。

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唯一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其建造年代早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7年,晚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31年。

1500多年来,千佛岩石窟佛龛佛像遭受多次人为破坏。从直观上看,似乎目前的保护措施不甚理想。

栖霞寺后山上,有一“品外泉”,问讲解说不出缘由,又请教了几位路过的师傅,也说不出所以然。好奇心驱使之下,在即将离开之时,再次躬身请教一位较为年长的师傅并得到答案:当年陆羽写《茶经》时曾到过栖霞寺,并用该泉水煮茶品茗,顿觉甘甜可口,清香四溢,陆羽惊呼此水为天外所来,随取名“品外泉”。

被称为金陵第一缘的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瞻园,曾是明朝第一功臣,“开国六王”之首——徐达的府邸。徐达一生行事谨慎,治军严谨,征战南北,战功显赫,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

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太湖石、假山、水榭,使瞻园更显灵秀精巧。

争艳的腊梅,已含苞待放,散发着淡淡清香。如能在前几天的雪中游园,更会平添踏雪寻梅的雅致。

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园取景,这让瞻园又多了几处网红打卡的景点。

老门东因地处南京京城南门(即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老门东是南京传统民居聚集地,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传统民居的风貌。

三条营、积善里等街巷蜿蜒曲折,芥子园、竹里馆等老宅散落其中。青砖的山墙,爬满了藤蔓,黛瓦的屋顶,披挂着绿叶。

漫步其中,仿佛看到长袍马褂的江南商贾神态悠闲踱步前行,轻粉华服的金陵女子流苏轻垂步摇飞凤……

如今,当年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的居住之地,已尽显局促拥挤之感,时过境迁花红落,物是人非事事休。

7、艳遇不够用,秦淮河太长

朱自清先生在《南京》一文中写到: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曾几何时,为泄金陵之王气,秦始皇开挖秦淮河,估计始皇帝怎么也想不到,金陵的王气没泄多少,秦淮的名声却远播天下。几千年来,秦淮河成为南京最知名、最重要、最据代表性的场所。秦淮河的千古风流,夫子庙的秀才辈出,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构成了金陵第一美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和俞平伯先生共定一题各写一文,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上流传至今的一段绝无仅有的佳话。同题异文中,可以读出朱自清的拘谨,俞平伯的洒脱。如今的夜游秦淮,多了流水发船程式化的快捷,少了“七板子”悠哉闲适随处可停的自在。

而“桃渡临流”之处,更是难觅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的意境。

古桃叶渡依旧临河,而才子佳人早已乘一叶扁舟远去,只留下风雅佳话眷写千年美谈……

十里秦淮,一水隔两岸,一畔是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教坊名伎聚集之院,和合相生,没有丝毫违和感。

正如著名学者胡阿祥所说:秦淮文化,说的形象一点儿就是才子佳人的文化。江南贡院,孔庙是才子的地方,秦淮河的另一边,那是风花柳月的地方。

经过九天六晚的煎熬,冲出号舍的才子们,放浪形骸,寻欢买笑,纸醉金迷解千愁;待字教坊的佳人们,琴棋书画,莺歌燕舞,回眸一笑百媚生。

儒家文化与青楼文化在此比邻共生,朗朗书声与莺声燕语时时隔河相闻。构成了一幅古老的风情画,为中国其他城市所不具有。

秦淮河旁,佳人辈出,人人能歌善舞,“秦淮八艳”,个个性情刚烈。顾横波投井未死;柳如是自沉未遂;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出家修行;董小宛热烈爱国;陈圆圆被战云裹挟而去;马湘兰才艺双全清雅脱俗。

民国周实先生的《桃花扇题辞》,虽然只是赞誉李香君,却道出了“秦淮八艳”个个“侠骨刚肠剩女儿”的真性情。

反观“七尺汉”,多为“难儿郎”。龚鼎孳先后做了三朝之臣;钱谦益欲投河殉国却嫌水凉;吴梅村瞻前顾后;朱国弼降清进京;吴三桂先降后反……懦弱间尽显软骨,叛降中腐朽十足。

如今的秦淮河,六朝清雅再现,明清古风犹存。

秦淮河,天造一半,人造一半,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8、嘴巴不够用,见啥都想吃。

说到吃,定要再说一下朱自清与俞平伯先生为中国文坛留下的一段佳话。1924年1月25日,两位先生共定一题各写一文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在《东方杂志》上,今年恰逢一百年。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 这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据介绍二人就是在如今的永和园酒楼,吃了蟹壳黄烧饼后欲乘船夜游秦淮河时确定的题目。现在,酒店门口立有两位先生的铜像,只不过从铜像中,看不出俞平伯笔下的佩弦君那微胖的身影。

金陵之行第一顿晚餐,朋友请我们去了永和园,该店现在是南京为数不多的国营饭店,到店的食客几乎都是本地人。身处秦淮河畔,伴着文学大家的趣闻轶事,吃着名不虚传的蟹壳黄,品之嚼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南京没有一只鸭子能游过长江,没有一个人能逃过一碗鸭血粉丝汤”,这应该是南京最响亮的城市宣传语,而鸭子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秦淮河夫子庙商圈内,卖盐水鸭的专卖店很多;菜市场内,当地人的宝藏盐水鸭店更多。作为一个外地人,既不想吃商圈内的“旅游鸭”,也无法深入街巷找寻当地人的“自家鸭”。除了网上搜索,最好的办法就是乘坐出租车时,请教一下司机师傅。

金陵之行,至少品尝过五种盐水鸭:章云、樱桃、韩复兴、永和园、鸭不同。

口味是一件非常难以统一的东西,不然“众口难调”这个成语就不会流传至今。

个人觉得,盐水鸭至少不能有腥气。品过的几家,某家老字号第一口略有草腥味,果断排除。章云和永和园不分伯仲,最后还是从销量的角度,选择了章云板鸭评事街店,现切的板鸭至少要排队半小时以上,元旦前夕,真空包装的竟然也要排队购买了!

鸭血粉丝汤,更是难比较,三步一家五步一店,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南京风味的饭店,就一定会有鸭血粉丝汤。

南京大排档,连锁店很多,只要一开门,店店爆满,家家排队,等候时间四十分钟起步。我们选择了拼桌,才免于等候,得以品尝火爆的南京美味。

金哥私房菜,开在小区内,从一个小门脸儿,变成独霸半条巷子的多家店。菜品从十几元到近千元一份儿的都有。大堂内,除了传菜的通道,所有的角落都充分利用摆满桌椅。

“又见炊烟”柴火馄饨,一家藏在小巷里烟火气十足的市井小馆,因白胡子爷爷烧木柴下馄饨而蹿红于网络,是一家神一样存在的小店儿。

我们去的那天,白胡子爷爷不在,三位女将忙碌着,慕名而来的顾客排着长长的队,买好后坐在巷口的小桌边,津津有味的吃着,味道尚可,卫生一般。

碰到一位当地人,吃完后说了一句:不如小时候的味道好!听到此话,一下子联想起朱重八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生活富足之后,人们总想找回从前的味道,是不是只有日子不如从前时,才能品出当年的滋味呢?

收拾碗筷的是位有点儿半身不遂的男子,许是胡子爷爷的家人。大概胡子爷爷也是因此,才在巷口摆摊维持生计,而网络的力量把柴火馄饨推成了网红。

盐水鸭、鸭血粉丝汤、鸡鸣小笼包、皮肚面、大肉面、卤肉面、蟹壳黄烧饼、柴火馄饨、金哥私房菜、南京大排档,这些寻常百姓的餐食,构建了南京的日常,组成了当地的特色,它是外地人找不全的美味,更是本地人抹不去的乡愁。

日常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金陵之行,走马观花,匆匆而过。

秦淮河畔,金粉胭脂,水袖飘摇。

城墙内外,金戈铁马,甲胄鲜明。

六朝古都,文脉深厚,源远流长。





               游览于2023年12月

               撰写于2024年02月






阅读 1.2万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