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之行(五)——旷世城垣

冯仁刚
创建于02-07
阅读 88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来南京,一定要到城墙上走一走,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去感受一下600年前“高坚甲于海内”的明城墙的雄伟;

来南京,一定要到城墙上走一走,抚摸着冰冷的墙砖,实地凭吊一下在南京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中华儿女;

来南京,一定要到城墙上走一走,登高望远天高地迥,看一看六朝古都今日的时代风貌,展望一下无限美好的未来南京!

南京城墙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无论历史还是现状,都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其长度和规模都可谓世界第一。

南京城墙是中国明代都城城墙,修筑于公元14世纪中后期,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督工,长江中下游五省近百万工匠参与,历时28年建筑而成。

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13门,城垣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外郭18门,长约60公里,遗迹约30公里,围合城市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

南京城墙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内瓮城,还是构思精巧的水关涵闸,抑或数以亿计城砖上的责任制铭文,都不愧为露天的明初军事、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赞誉其"高坚甲于海内",同时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认为,南京城论秀丽和雄壮"或许很少有其它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

南京城墙在南京古都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符合见证、典范及人地关系三项世界遗产价值评定标准,浓缩了中国6000年的筑城文明,达到了14世纪东亚城市城墙营建技术的巅峰。

南京城墙与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城市城墙,共同构成了带有中国古代城市礼制差序格局与内在逻辑关系的遗产体系。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五个方面,全面展现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

南京城墙放弃了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而是按照星象布局,根据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势, 从防御的需要因形随势而建,成为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特例,为后人所乐道。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吴王朱元璋命刘基等人在应天(今南京)营建新城,规划城墙50余里。这是南京城墙营建的开始。

明洪武元年(1368)元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洪武十一年(1378),经过十余年反复斟酌,最终,朱元璋将南京确定为京师,都城城墙的建造成为一国之大事。

一砖一石    众志成城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朱元璋下达"筑城令",大量城砖、石材、木材等建材从各地源源不断运抵南京。山堆海积,汇集京师,一砖一石,聚土成垣,最终成就了这座"高坚甲于海内"的南京城墙。

这是一座凝聚着明代高超筑城技艺的城墙。明代是中国古代筑城活动的一个高潮,南京城墙的营建正是其潮头。在建筑方式选择、城墙地基处理、城砖烧制工艺、墙体砌筑技术上,南京城墙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墙建造技术的最高水准,堪称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影响极其深远。


城传官窑    匠心之作

南京城墙所用城砖,又称官砖、营造砖、税粮城砖,是明初建造南京城墙工程中数量最大的建材。长江中下游各府州县均设砖官窑,烧制城砖。据初步估算,城墙营造中使用城砖达上亿块。明朝政府对城砖的质量要求很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由官吏查验时,需符合"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基本要求。

南京的城墙砖,每一块都刻有砖文,上面标有产地、监造、制造者等相关信息,可以说是砖砖到人,件件可查。

砖文分布和铭文方式多种多样。

转文印制

砖文分布

砖文一般分布在城砖的两个侧面,也有少数分布在正面和顶面。

铭文方式

戳印:工匠取一块较小的印板,将事先写好的砖文以反文刻于其上,再如盖章一般印刻在未干的砖坯上,一般城砖上会留下印板的痕迹。

书写:工匠直接用毛笔将文字写在烧好的城砖上。这种砖文十分罕见。

模印:一般先由民间善书者写好砖文,刻工用刀将文字以反文的形式,刻在砖坯模具上。制坯时,砖文直接印在砖坯上。

刻制方式

根据模具上文字的刻制方式的不同,砖文分为阳刻和阴刻。阴刻中,有一类特殊的双线阴刻铭文。

刻划:工匠用树枝或利器,直接在未干的砖坯上刻划文字。

物勒工名    缤纷砖文

南京城墙砖上保存有大量砖文,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块块城砖上,可以发现南京城砖的产地和造砖单位、为确保城砖烧造质量而制定的严格的责任制、明初农村劳役组织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国姓氏文化、民间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宝贵信息。这些信息多不见于典籍,使南京城墙成为一座露天的明初史料库。

因需求量巨大,可以说是全民动员,八方参与。

各方烧制工部砖都城的营建,是工部及下属的将作司、总部等机构的职责。工部负责城砖的烧造,以及造砖工匠的组织、调配、管理。

常见的工部砖文:工部关防、工部正中、工部前窑、官前窑、正前、正右窑等。

军队砖

军役是南京城墙砖烧造和城墙修筑的主要劳力来源之一。朱元璋定都应天后,军队承担了繁重的劳役,包括城砖的烧制、城墙的建造等。明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朝廷下令停止征调民夫烧砖,由军队继续承担烧砖的任务。

常见的军队名称砖文:金吾卫、飞熊卫中所、广洋前所、水军右卫中所、豹中等。

地方砖

南京城墙砖的产地,基本以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所辖的各府、州、县为主,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五省。


洪武年间,各地设官窑为本地烧制朝廷摊派的城砖,少数地区也存在代邻近府、县烧制城砖的现象。

文字演变

书体艺术

南京城墙砖文由民间善书之人题写,再由工匠刻制。砖文字体有篆书、楷书、草书、隶书、行书,还有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体,体现着民间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

简化字体

历史上,字体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城砖铭文上的简体字和异体字,记录着汉字演变的过程。

趣味砖文

在南京城墙上,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砖文。吉语砖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祈愿,符号砖上的铜钱纹、元宝纹等有待人们解读,制砖时留下的猫爪印、与今天名人同名同姓的造砖人,都为城砖增添了许多趣味。

吉语砖——砖上的铭文为“万万年”。

吉语砖——“寿南山”、“福东海”铭文砖。

网红砖——刘德华铭文砖。即是网红明星同名砖,又是“刘”字简体砖。

据说,香港明星刘德华来南京时,专门到此打卡。

简化字出现于600年前的明朝

目前在砖文上发现的简体字,有"刘""万""庐"等,涉及人名、地名、官职等。这些简体字和异体字,可能是在刻模的过程中,追求刻制简便所致。

简体字——刘。

简体字——刘。

简体字——陈。

展签上标注简体字“陈”,似乎砖上是繁体字“陳”。请您帮着看一下,此砖上是简体还是繁体。

繁体字——愛,

铜钱符号铭文砖

大+卐字铭文砖

错版字砖,也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现象,许是因为用砖量太大,只要质量能达到标准,错版只是标注的问题,不影响工程质量 

反书——正前三,正祖左。

反书——正祖左、飞前刘。

刘,即是反书还是简体。

早期责任制铭文城砖

责任管理 

责任制南京城墙砖文,体现出中国较为成熟的生产责任制体系。参与造砖的各级工作人员,其职务和姓名都印于城砖上,上至府州县各级官员,下至造砖管理人员与烧造工匠,一般为九级。这种精确到人的责任制度,有效加强了制砖工序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了城砖的质量,在中国建筑史上独具特色。

中期责任制铭文城砖

监造城砖生产的临时官员——提调官

南京城墙建造时间紧迫,城砖需求数量巨大,且质量要求高,因此政府专门任命了大量"提调官",承担监督制造城墙砖的工作。提调官是为城砖烧造而设的临时官职,而非常设官职。

各族参与

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除汉族以外,其他各民族也参与了城砖的烧造。

南昌县司吏"赤盏从敬"是一位女真族人。城砖上的女真族名字,是明初任用女真族吏员的证明,也是各民族交融的重要见证。

顶端有着八思巴文的戳印,即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造的蒙古文。

“隋赟”铭文砖

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赟

在负责为南京城墙烧制城砖的诸多官员中,袁州府提调官通判隋赟是较为出名的一位。

隋赟在袁州府任职期间,负责监督烧制了南京城墙砖中独具特色的"白瓷砖"。这种城砖由江西特有的黏土制成,通体洁白如玉,坯体细腻光滑,质地坚硬,常被砌筑于城墙内部,起稳固作用。

凭借在袁州府出色的政绩,隋赟连升三级,被擢升为广东按察使。

工匠百貌

工匠民夫

明初,大量的工匠和民夫参与了南京城墙的修建,他们多来自农村。据初步统计,建造南京城墙时,累计征调人数至少在百万以上。

"均工夫"役洪武初年推行的"均工夫"制度,是以田地多少为标准征调人员的徭役制度,又名均土。"均工夫"为满足明初兴建都城的需要而制定,征派对象为南京周边府县的农民,他们主要从事修筑城墙、疏浚河道、建造宫殿等活动。

粮户黄名可募人范先窑匠邓万七黄X

"粮户""募人"铭文城砖

砖文中的"粮户"、"募人"字样,是明初实行均工夫役中"田多丁少,以佃人充夫"的实证。

“明州府窑匠”铭文城砖

工匠调拨

各地为南京城墙烧制城砖的窑匠,或在当地服役,或被朝廷征调至外地服役。

此块宁国府(今安徽省宣城市)烧造的城砖上,发现有明州府(今浙江省宁波市)的窑匠,可见当时未被安排造砖任务的明州府,也有窑匠被征调至宁国府服役,参与南京城墙砖烧造。

寺院"天界寺"铭文城砖

南京的天界寺是获皇家赏赐田地的寺院。依据"计亩出夫"的政策,天界寺也参与了南京城墙城砖烧造工程。


僧尼道人

明初,根据田产征派徭役,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寺庙道观也参与了南京城墙砖的烧造,包括天界寺、报恩寺、龙吟观、朝阳庵、大和寺、茶山寺等。

"窑匠谢妹"铭文城砖

砖文中的"谢妹",推测为烧制城砖的女性窑匠。

"癸巳黑前徒砖"铭文城砖

这块城砖是专门为维修南京城墙而烧造的,为囚徒所制。

罪囚罚役南京城墙的修筑过程中,大量囚人以"赎罪罚役"的名义被押送至京师服劳役。他们不仅要戴镣铐,劳作强度也较民夫工匠更大。城中如有普通居民犯事,也会被罚服临时性筑城工役,以示惩戒。

时间铭刻

城砖砖文不仅记录了造砖地、制砖人的信息,也记录了制砖的时间,为南京城墙修筑提供了重要的纪年材料。

后世维修南京城墙时所用的城砖,也留下了时代的记录,如明万历年间城砖,以及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城砖等。

明洪武元年(1368)

明王朝建立

朱元璋自吴王府迁入新宫


明洪武四年(1371)

修筑京师城垣

明洪武七年(1374)

改马鞍门为定淮门

明洪武十年(1377)

宫城改建完毕

明万历十年(1582年)铭文砖

清朝“乾隆”、“光绪”年间的城砖。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几百年过去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墙的防御作用也随之越来越弱;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墙甚至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某种阻碍作用。

南京城墙,在近代至少有两次险被拆毁。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得幸免。

徐悲鸿《对南京拆城的感想》

南京之为国都,在世界各都会上占如何地位,我不敢知。我所知南京之骄视世界者,则自台城至太平门,沿后湖二千丈一段之 Promenade (散步场地),虽巴黎之 Champs - Eises (香榭丽舍)不能专美。因其寥廓旷远,雄峻伟丽,据古城俯瞰远眺,有非人力所计拟及者。

上世纪六十年代,幸而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朱偰先生向南京市领导提出紧急建议,下令停止毁城,并四处奔走联合各界人士共同呼吁,同时向中央文化部发电报,呼吁保护明城墙。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纷纷写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评和责难”,最终使南京城墙得以幸存。

如今,在我们敬佩祖先的智慧和伟大的时候、在我们感叹南京城墙雄伟壮观的时候、在我们自豪南京城墙世界第一的时候,定要万分感谢徐悲鸿、朱偰等文化名人及众市民对南京城墙的保护;还要万分感谢梁思成、林徽因等营造大家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更要感谢许许多多文化大家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游览于2024年01月01日

    编辑于2024年01月23日






阅读 88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