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相聚桂子山,百人团队大练兵——2024年“国培计划”襄阳市农村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小学美术)

康田小学 刘秋秋
创建于08-01
阅读 98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对《标》勤自省,践行有法依

有了《标准》,才是专业。

依照《标准》,才能专业。

谈起《标准》,许多一线老师感受犹如雾里看花。老师们对《标准》学习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但是,单单靠自学且践行成功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自学的最终结果只能是管中窥豹。

8月1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吴伦敦教授,以解读《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心,结合案例、实操、互动等多种形式展开授课内容。通过吴教授精彩讲解,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制定标准,标准的意义,怎么用好标准,以及标准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吴教授将晦涩难懂的条例文字,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带得走的实践方法,也让我们自身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充满信心。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8月2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祖兵教授以“什么是知识”导入,从知识的内涵,知识的性质类型以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在有效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讲解。在他的讲授中,我们认识到了不同类型的知识都有其基本性质,而基于它们不同的性质,在传授时,所采用的编排方式、教学模式等都是不同的。只有了解知识的性质,才能做到有效教学。罗教授用三句通俗易懂的话,总结这三类知识的特点:自然知识讲事实,社会知识讲道理,人文知识讲故事,让人茅塞顿开。

搭建“不能教”与“又要学”的桥梁

在美术教学中,怎么摆脱千篇一律,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创新,一直是困扰美术教师多年的难题。

8月2日下午,武汉市美术教研员黄仲雷的《课外美术活动及课程开发》讲座解答了老师们心中的疑惑。黄教研运用大量的事例,向老师们清晰地展示如何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及课程开发路径。他讲授的课程开发三原则、四原理和三个立足点,给了老师们可操作的抓手,同时也让老师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不能教”和“又要学”的分界点。

美育的疗愈作用

       8月3日上午,湖北美术学院韦秀玉教授带了一种新颖的美育文化——美育疗愈。

       韦教授的《传统手工艺美育的体验式设计》从传统文化汉秀入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关注体验者的感性表达,让体验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从而达到美育的疗愈效果。这种新颖的美育疗愈引起了在场老师们的共鸣。

玩“泥巴”玩出大世界

8月3日下午,小美班50位老师来到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见到了玩“泥巴”的特级教师王艳芬。

走进她的工作室,目之所及皆是王老师和她的学生手工制作的陶艺作品。工作室里摆放的作品,种类丰富、造型极具美感。同行参观的老师们,无一不惊叹王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共同取得的成绩。是什么魔力让王老师的美育大放异彩呢?她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讲座中,用自己30年的工作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在陶艺这条路上艰难向前。至此,我们才发现原来所有成功都有迹可循。

讲座中,王老师也用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传达一些信息:要努力的去挖掘身边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形式,要把开发的课程当做课题去研究。这些都给教师们指明了校本研发的方向。

在这三天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殿堂,每一刻都充满了学习的热情与探索的动力。老师们以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思想与理论。而我们也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投入到这场知识的盛宴之中。我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让我们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继续扬帆起航,向着知识的彼岸奋勇前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谦逊与敬畏之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更高的梦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

文     字:刘秋秋

排     版:刘秋秋

图    片:小美班全体成员

校   对:班主任

阅读 98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