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脑科学遇上心理学,让教育碰撞出温情

李欢
创建于08-01
阅读 3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曾琦教授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是发展心理研究的博士专家,在科研学术方面硕果累累。曾教授将脑科学与心理学进行跨学科联动,用科学研究解释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帮助萍聚京城的老师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让老师能够更好的觉察学生的真实反馈,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曾教授温柔谦和,善于沟通。将老师们刻板印象中高高在上的理论结合生活实例娓娓道来,生动形象且通俗易懂。她抑扬顿挫的声音和渊博深厚的学识吸引着老师们沉浸其间,热烈参与思考讨论。

      曾教授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概括为综合性、动态性、创建性、系统性、节律性、多样性和社会性这七个特点,其中尤其强调综合性。正如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即相对独立,又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在充分重视学生分析思维培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则需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一点宽容与耐心,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

      学习的动态性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就是波动的、不匀速、会反复甚至还可能是停顿的。一旦学生进入到学习的高原期,教师更应重视对学生的安抚鼓励。学习习惯本身是具有惯性的,我们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反复,耐心等待学生的厚积薄发。

       学习的创建性要求我们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独特体验,我们宁可错过看上去完美的学习结果,而更应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哪怕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掉入其陷阱,老师应重视引导支持学生找到跳出陷阱的方法与出路。

      学习还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把散乱的惰性知识网络化、程序化和系统化,这样学生才能抓住学科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学习的节律性要求我们教师的课堂要张弛有度,特别要把握好课堂的高效期和次高效期。

      学习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甚至鼓励生生互动来激发学生内驱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感官渠道进行学习。

      学习的社会性要求老师一定要重视正向的反馈,曾教授以生活中一个简单常见的示例,告诉老师教育应该是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而要减少挑错。

      当脑科学遇上心理学,科学让我们找到学习的规律。这些科学的认识更新了老师对于学生传统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独特的学生,在教育中衍生出宽容与耐心,让教育充满温情!

撰稿:李欢、刘根萍

供图:谭赟佳、彭伟萍

审核:余焜、朱红梅

阅读 3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