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养生食话之二十四节气—处暑

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中医科
创建于07-31
阅读 4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八月中,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止也,本义是止息;暑,煮也,热如煮物。“处暑”即是“出暑”。暑天止息,至此而止矣,热气将尽,秋凉将至。 

       这一节气开始,南北两地的不同变得明显。因此,处暑也是养阴与祛湿,消暑与防燥,并存的多变季节。暑、湿、寒、燥,各居其位,不分主次,变幻不定……

处暑三候

      【处暑一候:鹰乃祭鸟】这时大地五谷丰登,可供鹰捕食的鸟类和动物数量很多,鹰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

     【处暑二候:天地始肃】天地肃杀之气渐起,古人常在这一时节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也就是顺天地肃杀之气,所以,秋天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自省收敛。

     【处暑三候:禾乃登】黍、稷、稻、粱等谷物成熟,五谷丰登,收获的时节到了。

起居养生

       今年的处暑节气恰好是在整个三伏结束之后。也就是出伏了,已是入秋,开始有丝丝凉意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开始适当地准备秋衣,防风、防寒。

        穿衣方面不漏腰不漏肚脐为宜,保护自己的丹田元阳之气。孩子则要开始更加注意保暖好三个部位:颈脖处、肚脐、足部。注意防范风寒之气从这些地方侵入孩子身体让孩子生病。

      我们还是建议,趁着秋高气爽的日子去登山吧。登山时,找到一个相对安静空旷的地方,来做深呼吸。一呼一吸之间,吸入大自然的清气,排出肺内浊气及其他代谢产物,能够令肺部的弹性恢复,同时大大增加肺活量,可以帮助预防、缓解呼吸道系统疾病。

重视健脾

       处暑节气,“处者,归也,入也。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伏入土内也。”

       气运从夏到秋转变所必经的阶段,而主管这一转变的,是中土之官——脾。脾居中焦,能升降气机,不断将水谷精微输送至脏腑经络。

     就像土地能生化万物、长养万物一样。所以,在这季节转换时刻,照顾好脾的功能,五脏皆安,这段时间比较重要的运化水湿、宣降肺气、滋养五脏……它都会帮你做好。

      如果经常有饱胀感、大便不成形、头发爱出油、汗脚、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说明是脾虚引起的湿气内停。饮食应注意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冰寒食物,多吃粳米、小米、山药、莲子、大枣等。

       保持大便通畅。人体升降有序,体内垃圾邪气能够顺利排出,可极大避免湿邪对人体的影响。脾肾阳虚者多艾灸中脘、脐、关元、足三里。

      处署时节仍属长夏,中医认为长夏主湿,脾主长夏,而脾喜燥恶湿,若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引发水肿或腹泻。在饮食上要学会善待肠胃,避免进食过多寒凉蔬菜瓜果。处署之后燥气开始生成,可适当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雪梨、沙参、玉竹等、处暑寒来,秋老虎,毒如虎,处暑之后,一方面注意腹部保暖,另一方面注意背部保暖。

      我们中医科食推荐:吃老鸭,润秋凉,重轻补,养胃。

饮食养生

芡实老鸭汤

        功效:补气滋阴、健脾祛湿

        材料:老鸭半只,芡实30克,玉竹10克,陈皮3克,虫草花(干品)30克,生姜2~4片,精盐适量。

       做法:将诸物洗净,鸭肉切块,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芡实放入温水中浸泡约1小时;上述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1750毫升(约7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人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唐《食疗本草》记载芡实:"寒。主温,治风痹,腰脊强直,膝痛;补中焦,益精,强志意,耳目聪明。作粉食之,甚好。此是长生之药。"

沙参百合老鸭汤

       材料:北沙参、麦冬各30克,老鸭肉400克,陈皮5克,生姜两片。

       制法:以上食材洗净后一同入煲,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成小火煲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润燥。适合皮肤及口鼻黏膜干燥、大便干结之人。

小米南瓜粥

      【组成】小米、南瓜适量

     【做法】1、南瓜去皮切块,小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20分钟。2、准备适量的水,大概500ml左右,倒入电饭锅中,下小米煮30分钟;煮小米时,用搅拌机将南瓜打成泥。3、30分钟后加入南瓜同煮,继续煮15分钟左右即可。

       黄色属“土”,入脾,黄色食物最是养脾健胃。小米熬粥素有“代参汤”的美誉,旧时给病人、产妇吃的,补虚具有奇效,南瓜则补中益气。

      还可根据适当地加入些其他的辅料。如:玉米调和脾胃;大枣能够补血养气、调和五脏;百合补金气、润肺气。

经穴调护

      处暑之后,阳气敛降,是万物蓄养强健之时。艾灸足三里,以养脾气。

      艾灸关元穴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艾灸大椎穴,可调理夏天遗留的“空调病”,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能升发一身之阳。

闻一闻,秋夜之芳香

       功效:化湿、疏肝、安神

       材料:薄荷、广霍香各10克,素馨

花5克,薰衣草15克。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防潮袋中,再装入香囊,置于床头。

     ●每2周更换内置中药,也可以制作迷你香囊,随身携带。



敷一數,暖一暖

       功效:温中散寒

      材料:砂仁5克,艾绒5克,蜂蜜适量。

       操作方法●将砂仁研成粉,放入艾绒和适量蜂蜜制成药糊备用。

      ●取少量药糊加热后放在纱布上,敷于神阙穴,待冷却后更换,每次敷10~15分钟,1周3~5次。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藏府病部分讲,气极:凡气极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意思是说,肺在调理气息方面的重要性,肺与气相互配合。

天高云淡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落日平芜烟水漫,满耳碧梧秋雨。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榴花初染火般红,果实涂丹映碧空。

在夏末的影子里,

发现初秋的洋溢。

 心不浮躁,归悟静思,行到水穷,坐看云起。

来源: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中医科

编辑:陈曦希

阅读 4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