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20岁时同弟弟苏辙一起考中进士,父亲苏洵说: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虽然苏轼科举时展现了他的天才,但在当时的官场上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常说苏轼乐观、豁达、豪迈,而豪迈的另一种特质是刚强不屈。正直的人总会有许多看不惯的地方,再加上苏轼的穷苦出身,使得他在为官期间常常写诗,写家乡人的劳累艰难。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苏轼不为自己背井离乡而伤心,却为老百姓年景不好而伤心。
由于性格的刚直,苏轼在朝堂上遭到了政敌的迫害,皇帝将他派到杭州担任通判。面对横暴放肆的高丽使者,苏轼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当时的人们都很钦佩苏轼的刚健不屈和他处理事情的得体。
杭州有个钱塘江,每年八月十五的涨潮是一年中的盛事,官府用大量的财物做奖励,来吸引人们在江里冲浪做表演,每年都会有人因此而淹死。苏轼不忍,作了一首诗: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正是这首诗,给苏轼埋下了祸患。他的诗被曲解成了嘲讽和攻击朝廷的罪证,“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苏轼遂入狱,这便是乌台诗案。不久,太皇太后病重,宋神宗想大赦天下以延缓病情。太后阻止,说了一句话:只放苏轼一人就够了。
宋哲宗时,苏轼被贬到黄州。无事可做,又无粮无饷的苏轼只能自己开荒耕种地,他把这片土地命名为“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这是当年苏轼无奈的自嘲,却成了现在震铄古今的文化符号。
苏轼给中国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著名的诗词歌赋和书画文章,他让当时蛮荒之地的海南纳入了中国科举的版图,把这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彻底点亮了。
苏轼被贬到海南后,当地出了12个进士,第1个进士就是苏轼手把手教出来的。“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他把自己待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当故乡一样用心去经营。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看过朝堂纷争,也看过民间疾苦,在经受了这样那样的打击后,他依然选择“在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