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塘庄,明万历年间,柳林村孙姓迁此定居,因此地多枣树,又多坑塘,兼以孙姓先至此建村,故名孙塘宝庄,后简称孙塘庄。明朝后期 ,在庄东南角建一庙宇,内设万佛殿,供奉药王、观音(老母)、关公、二郎神诸神灵位,朝拜者络绎不绝,绵延几百年香火不断。
在封建的旧社会,孙塘庄一直无一所正式的学校。民国 1919 年,庄内一位叫孙汝俭的孙氏子弟,在京师府(今北京)通州靠经营砖窑致富,孙老先生是一位有识之士,开朗,有远见,聪慧有内涵,心善德高。永远怀着一颗感恩赤子之心,致富不忘本,致富不忘乡亲,斥巨资为家乡铺路修桥、打井、办学校。在庄北(原供销社旧址)建了一所孙氏私立国民小学,这是八农场第一所正式的学堂,三间简易教室,两位授课教师,老先生亲任校长。那个年代,能上得起学的家庭寥寥无几。老先生特别规定,冬三月农闲时节穷人家的孩子想上学的,不收学费!也正是那几年的启萌教育,从这里走出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学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三年后的1932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私立小学迁至孙塘庄观音庙,把庙内房屋建筑改成10间和3间功能教室,正式命名为“孙塘庄公立初级小学”。1938年学校扩建,拓教室18间,学校更名为“孙塘庄公立完全小学”。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又走了几十年,一直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学校才真正步入了正轨和快行道。1976年唐山大地震校舍全毁,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盖简易教室。1984年在河北省物资局副局长朱希宝(孙塘庄公立小学的学生)的协助下,国拨5万余元建材, 重新建起了一所24间教室的新小学。当时,八农场南部区域共有九所小学(含中心小学、完小和教学点),一所初中。全八场共有20所小学,3所初中,一所高中,在校学生4800多人。2005年,学校又在孙塘庄村西于唐公路东选址,在区委、区政府和八农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一所占地23亩105间教室和专用功能教室的崭新漂亮的平房结构的新学校落地剪彩并喜迁新居,结束了多年来分散不集中的状况,合并所有的完小和教学点,统一到新学校上学,最高峰学校学生人数达到过1-6年级600多人,幼儿园200余人,这就是如今的曹妃甸区第八农场中心小学。
孙塘庄学校自建校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战争的洗礼。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塘庄学校的学子们投笔从戎,踊跃参军,1945年日本投降,他们又转战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身负重伤。学子们的革命行动引起了敌人极大恐慌和仇恨。1946年农历11月25日,国民党小集据点的还乡团包围了孙塘庄,抓捕杀害了孙塘庄的党员、干部,抗属孙晓岚、孙树木、孙宝进、孙立春(抗属)。1948年农历2月 15 日,敌人包围了孙塘庄,捕杀了回家探母的区小队战士孙忠民,还有村干部孙立栋、孙瑞福,抗属孙忠凤。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孙立成、孙贵缓、郑学林、孙立俊、孙长合、孙忠凯、孙方举、孙忠孝、孙德珍、孙贵福、孙贵权,称为孙塘庄 11 烈士。甲等残伤军 人孙方哲(已病故)生前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特等照顾。1955年9月27日共和国授军衔时, 3.2万余名校级干部中,孙塘庄的孙助民(孙佩珍)、孙献珍、孙忠先、孙书新、朱希宝等是很年轻的,其中孙忠先28岁,孙助民32岁。曾任北京市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德,小学启蒙教育时光也是从这里度过的。
建国后,孙塘庄小学仍旧为祖国源源不断输送着栋梁人才。
孙东地,1961年小学毕业,1967年高中毕业后,取消高考,返乡务农,1973年9月随着工农兵上大学,迈进华北理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晋升教授,担任学院团委书记;
赵晓晨,1964年生,1984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再航天集团第四研究所工作,历任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后任中国航天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党委书记;
孙冬梅,1958年12月生,1978年3月-1982年底就读于华北理工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主任医师,教授,曾经担任研究生学院党委副书记,2018年退休。其二弟孙志东,曾任唐海县粮食局局长、县政府办主任、区政法委书记、乐亭县纪委书记等职,现已退休;
孙兆东,1950年1月生,1995年9月-1997年12月,唐山市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大专学历,曾任唐海县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孙自生,1971年3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滦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注:孙自生是孙兆东的长子,孙兆东是孙助民的长子。祖孙三代都为官,一门父子三出仕,成为曹妃甸区家喻户晓的佳话。)
孙兆伦,曾任唐海县武装部长;
孙秘珍,曾任十农场党委书记;
孙素慧,曾任曹妃甸区副区长、政法委书记,现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兆平,曹妃甸区第一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曹妃甸区民主促进会主委;
年轻一代更是后起勃发、不逊前辈,青年才俊年年涌现。
孙玉娜,清华大学;
孙静,最早的硕士研究生;
李月莲,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博士;
孙维,天津大学博士;
郑双平,博士后,留学美国;
郑增,中国政法大学本硕连读,德国波恩大学硕士研究生;
孙明旭,湖南师大毕业,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博士;
戴建伟、戴艺伟(哥俩),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妹妹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人民大学研究生;
孙梦圆,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研究生;
韩崴,2023年亚运会皮划艇冠军;
……
学子们这种优秀的传承和绵绵不绝的不竭后劲,以及从母校走出后的优异表现,我们真的既欣慰又动容!
百年风雨路,人材代代出。曹妃甸第八农场中心小学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肩负着重托,担负着使命,依然在发挥着独有的强大育人功能。近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从这里走出去,活跃在世界、全国各地、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不断书写着传奇励志故事。多年来,千余名教育工作者扎根这里,呕心沥血,潜心于人,默默奉献着毕生心血。众多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感人至深。佟贵坤(已故)、齐贵林(已故)、孙铁英,先后荣获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园丁;王怀平,获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韩振刚,获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学雷锋十佳教师;孙艳明、孙和平获唐山市优秀教师称号。正是这些榜样教师巨大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始终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无限活力,教育教学效果育人效果显著。请原谅我因为时间仓促、沟通不畅等诸多原因不能一一列表。由于搬迁,学校规模日渐缩小,但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体育局和农场的亲切关怀下,办学条件逐年改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日益完善。2017年建成了塑胶跑道,2021年完成操场人工草坪的铺设。红蓝相间的笔直赛道,绿草白间的绒绒草坪,既美观大气又安全舒适,圆了多年的办学梦想。宽敞明亮藏书众多的图书馆、阅览室,高规格的微机室、创客教室、录播教室、实验室,齐全高效的各专用教室,漂亮实用的大礼堂(曾经的食堂,现在是多功能活动室),班班多媒体,班班智慧黑板,每个教室都装有空调,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崭新的农村小学旧貌换新颜,正在焕发出更加独具特色的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学校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宗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潜心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夯基奠基为本,德育引领为先,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育人,把学校精心打造成适宜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为争创一流乡村学校不断在努力。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硕果累累。连续多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学校,区运动会艺术节屡获佳绩,每年都有教师和学生在优质课、演讲、征文、计算机、机器人等方面获省、市、区级奖励,学校培养出了多名省、市、区骨干教师、名师,他们从这里成长,从这里走出去,分散在全区各个学校,如点点繁星,散发出灿灿星光。百年来,数以千计的教育工作者的孜孜不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全身心付出,精心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衷心感谢他们!厚重的百年历史,百折不挠的艰辛办学路,每每回味,总是激动万分,感慨良多。历史需要铭记,新历史更需要开创!新时代下,我们不会忘记初心,责无旁贷。我们会牢记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不断传承,不断创新,勇毅前行,争创更大更辉煌的不朽业绩……
后记:
历时半年有余,七上县城,三下丰南,走村串户,遍访当事知情人,电话视频甚至打到北京、石家庄、东北、济南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尽量求得第一手详实准确的资料,无数次的访谈、记录,无数个难眠的夜晚,几易其稿,百年校史文字终于完稿。那一刻,我涕泪纵横,如释重负。我深知,百年的校史是学校的灵魂,厚重、悠远、绵长。她记录着百年的艰辛,书写着百年的求索,见证着百年的发展。我有幸亲临亲历其中,尽己所能完成这份神圣的工作,不敢说完美,只能说用情用心做了足慰。
百年的历史必须铭记!传承其精神,牢记其宗旨,保持其百年未变的初心使命,真正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真正把打造一流的乡村小学,造福家乡作为本职工作的不竭动力。矢志不渝,踔厉奋发,续写辉煌,仍是我辈场小人的光荣使命……
衷心感谢苏云珍大姐,孙兆兴大哥,孙久珍、孙贵珠两位前辈大叔和李仕宏主任,还有众多提供无私帮助的各位前辈、同仁、乡亲父老,敬请对校史稿的内容指证建议,以便我们继续完善。再次感谢,永祝安好……
2024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