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
【工作进展】
区经普办打好“组合拳”高质量完成“五经普”工作
省调查队领导到沙县区调研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情况
稳中求进 聚焦富民上半年我区居民收入增幅全市第一
沙县区统计局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经济运行】
上半年沙县区经济运行简况
【数据分析】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沙县实践
区经普办打好“组合拳”
高质量完成“五经普”工作
一是行政推动有力,宣传成效明显。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经普领导小组会多次听取五经普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举行经济普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通过电视台、《沙溪之声》以及横幅、电子屏、户外广告、公交车等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成效显著。二是业务培训高效,实地指导到位。分批次组织区级登记业务大型培训会3次、专业培训会和推进会近23次,累计培训指导人数高达约2600人次。同时,区经普办及统计局各专业人员每周不定期地深入普查一线开展普查登记指导不少于1次。三是强化督查调研,压实包保责任。实行区政府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经普办专业人员分区域、分行业包保督查制度,指导推进各地普查登记工作。区经普办成立6个业务指导及数据质量核查小组,分区域分专业核查各普查小区数据质量。截至目前,普查登记、审核及验收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区共登记一套表单位488户,非一套表单位6609户,抽样个体户1364户。
省调查队领导到沙县区调研
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情况
7月23日上午,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吴文芳率调研组到我区开展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情况调研工作,三明调查队副队长王文光、区委常委副区长谢斌、区统计局局长汤发泉等人陪同参与调研。
调研组一行深入三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实地调查,与园区和有关台资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研讨。园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园区的发展规划、配套服务、海峡两岸现代农业融合基地建设、招商引资、闽台农业合作与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调研组与园区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就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两岸农业技术与文化交流、未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困难和问题,以及希望政府提供哪些支持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
稳中求进 聚焦富民
上半年我区居民收入增幅全市第一
上半年,我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富民工作重点,深挖富民产业,出台实施一系列惠民举措,城乡居民收入呈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态势,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我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2元,增长7.7%,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04元,增长6.9%,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6元,增长7.9%,增幅位列全市第三。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133元,同比增长8.7%,增幅位列全市第一。
沙县区统计局传达学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7月22日下午,沙县区统计局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由局党组书记刘靖宇主持。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会议要求,全局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精神,深刻领悟党中央战略考量,立足统计职能,找准找实履职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会议强调,一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精心策划,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二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抓好学习培训,根据年初制定的“四领一促”工作方案,科学谋划和扎实推动我局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结合全会精神,撰写出高质量分析文章;三要扎实抓好各项重点工作,坚定不移实现全年任务目标,以攻坚之势、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年底考核指标工作,同时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为区委、区政府提前谋划“十五五”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四要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统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全区统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上半年沙县区经济运行简况
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持续回升,稳步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一、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一季度回升3.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4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3.32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4.50亿元,同比增长4.6%。三次产业比重为4.7:62.4:32.9。
二、农业。上半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6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居全市第7位。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2.1%、3.8%、6.1%、1.4%、4.7%。
三、工业。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5位。全区工业用电5.69亿千瓦时,增长13.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4.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4位。
四、投资。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一季度回升4.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37.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2.2%。
五、消费。上半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5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限上批发业销售额11.25亿元,同比增长23.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
六、财政。上半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7.71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2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位。公共财政支出13.30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七、金融。6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6.65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5位。其中,住户人民币储蓄余额165.98亿元,同比增长21.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2.30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位。
八、城乡居民收入。上半年,我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2元,增长7.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位。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804元、16456元,分别增长6.9%、7.9%,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个、0.8个百分点,分别位列全市第1位、第3位。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沙县实践
“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统计分析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县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沙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沙县篇章,展现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13~2023年,沙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高于同期全国6.1%的平均增长水平,2014、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相继跨越200、300亿元大关,2023年突破340亿元,达347.3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2.05倍,地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二是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沙县区人均GDP达140053元,突破14万元大关,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89.6%,年均增长6.0%,高于同期全国5.7%的平均增长水平;按2023年平均汇率(7.0467)折算达19875美元,接近2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门槛。三是三次产业协调并进。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按不变价计算分别比2012年增长53.0%、101.8%、123.0%,年均增长分别为3.9%、6.6%、7.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5.2:52.2:32.6调整为2023年的10.2:51.2:38.6,一产、二产分别下降了5.0、1.0个百分点,三产提升了6.0个百分点。四是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沙县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19亿元,比2012年(11.35亿元)增长33.8%,2013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2.7%。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五是存贷款规模创历史新高。2023年末,沙县区各项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64.61亿元和274.26亿元,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120.7%和79.6%,年均增长分别为7.5%和5.5%。存款、贷款余额均创历史新高,对沙县区实体经济的支撑进一步增强。
二、改革创新引领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县区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协同发力重点领域集成改革,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㈠构建小吃特色产业体系。90年代,沙县小吃以乡民自发探索经营模式起步;1997年,沙县政府成立沙县小吃办,建立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开始引导沙县小吃向品牌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沙县小吃”商标成功注册,确立“总公司+子公司+加盟店”发展模式;2017年,沙县建设小吃工业园,为全国门店提供原材料或是半成品,推动沙县小吃从传统的“夫妻店”向标准化连锁经营升级。如今,沙县区集成一揽子小吃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小吃产业“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通过以园聚链,沙县小吃产业园进驻了新沙一品、鑫满园、醉有才、厨神食品、星鲜点、舌间道、淳百味等食品加工及配套企业30家,涉及小吃速冻品、半成品、预制菜等上下游产业。打造沙县小吃“总部经济”,深化沙县小吃文旅集团股份制改革,集成店面升级、技能培训、智能设备等多重加盟赋能服务,打造沙县小吃产品展示、产品研发、产品检测、技能培训、大数据归集五大中心和文化研究院“一站式”服务高地。2023年,商务部主办的小吃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沙召开,沙县小吃华夏行系列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举办,沙县小吃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沙县小吃加盟店数量已达4456家,其中海外加盟店22家。目前,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有沙县小吃的身影,日本、美国以及新加坡等10个国家建立品牌合作公司,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核准注册“沙县小吃”商标,沙县小吃年营业额超500亿元,全国门店近9万家,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在小吃业带动下,沙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1800元增长到2023年的27751元,10年间增长了135.2%,平均年增长率达8.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年位居三明各县(市、区)首位。
㈡林改宅改激活农村要素。2003年沙县按照省统一部署,明晰了山林产权,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16年,沙县区在群众实践中推出了“一评二押三兜底”机制,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拓宽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青山。为进一步激活“林”要素。2019年沙县在全省率先推出“林票”作为林农在联营山场中的股权收益凭证,进一步解决了林农所有的林权分散不利于生产的问题。如今,沙县区深入探索林票“2.0”,将村集体与国有林场合作的森林资源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制发林票,推动社会资金“上山入林”,并将林票开发范围从乡镇林场、村集体、村民小组延伸到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林业大户。沙县区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发放首批林业“碳票”,启动国家认证的竹林碳汇“CCER”项目,创新推出“福林贷2.0”“福农·碳票(汇)贷”。截至2023年末,沙县区已累计发放各类林业贷款16.3亿元,发行林票1.22亿元,发放林地经营权证1360宗13.6万亩,发行林业碳票7.23万吨,并成立全省首个林业碳中和基金,获自愿认捐达268万元。盘活了闲置的林地山地,也带动了农村生产,2023年,沙县区农业产值29.62亿元,比2012年增长104.3%,年均增长6.7%;林业产值15.42亿元,比2012年增长49.8%,年均增长3.7%;牧业产值11.45亿元,比2012年增长88.8%,年均增长5.9%;渔业产值1.82亿元,比2012年增长32.6%,年均增长2.6%。自2020年9月被列为全国新一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沙县区以“三权分置”为核心,围绕“两完善、两健全、五探索”形成宅改13项制度成果在全区试点实施。沙县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农业农村部成效评估专家组初步验收,截至2023年末,全区共流转宅基地537宗4.55万平方米,腾退宅基地1395宗8.58万平方米,有效利用率达95%,为乡村建设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实行“地票”“房票”兑换制度,推动宅基地从村内流转到跨村流转。在全市率先推出“福宅贷”“福股贷”,累计发放贷款1928笔2.85亿元。
㈢深化医改锚定全民健康。2012年,三明医改启动,以“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为改革目标,一启动便瞄准了虚高的药品和耗材价格,药品价格和药耗费用在改革后快速实现大幅下降。2020年,沙县总医院药耗占比30.5%,较改革前下降27.77个百分点。2016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明医改随即开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治已病”和“治未病”并重的新探索。在此基础上,沙县区以“两师两中心”为重要载体,开始探索建立全民健康管理制度。培训百名健康管理师和疾病管理师,疾病管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加强“三医”改革统筹,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引进新设备提升医疗卫生整体实力。经过多年建设,总投资1.21亿元的沙县区总医院应急救治病房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2023年末,沙县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总数1391床,比2012年末(1035床)增加34.4%;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05人,比2012年末(952人)增加26.6%;其中,执业医师451人,比2012年末(338人)增加33.4%;注册护士526人,比2012年末(394人)增加33.5%。医疗队伍进一步壮大,医疗硬件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4年3月,沙县区总医院疾病管理中心累计排期26078人,累计随访33873人次,评估总数168207份,生成六大处方总数91018份;沙县区健康管理中心累计服务17000余名群众。
㈣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发展。2023年,沙县区共有专任教师3858人,比2012年(3168人)增加690人,通过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师资力量不断增强。2021年三明市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设区市。在人口和就业向城区集聚、乡镇学校凋敝、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沙县区开展“总校制”办学改革,通过实施“城区校+乡镇校”“乡镇中学+小学”“优质校+薄弱校”等办学模式,一对一支援、多法人组合、单法人多校区、九年一贯制等多种路径,丰富总校制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延伸,打造全区基础教育命运共同体。小吃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沙县区带来留守儿童多的问题,沙县区深化“留守孩”管理改革,认真落实关爱留守儿童“五个一”机制;探索“小吃学校”新型管理模式,规划建成城南中学“小吃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推进“5+2”课后服务与“民办公助”延时服务,创新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及配餐服务,落实“一校一案”个性化课后服务定制。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沙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2023年沙县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0334人,比2021年(7840人)大幅增加2490人;初中在校生13820人,比2021年(12577人)增加1243人;中考总分合格率75.54%,比2021年(50.43%)大幅提升25.11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8283人,比2021年(7151人)增加1132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649人,比2021年(1223人)大幅增加426人。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开放落户限制,提高非户籍人口在常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落实异地就医结算。2023年末,沙县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2939人,比2012年末(51626人)增长41.3%;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20479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0027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3545人,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准入。
㈤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一个好的基层治理作为依托。2022年1月,沙县区成立全省首个区级智慧治理服务中心,整合基层平台信息,通过视频巡查、平安单位、智慧校园、小区智慧安防等智慧赋能,网格化解楼栋内小矛盾、便民服务一个窗口全面咨询、诉求线上反映一建办理等工作模式,让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转变。截至2024年3月,沙县区智慧治理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各类群众诉求件39297余件,开展服务4.6万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9.97%。探索推行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创新联动治理、靶向治理、微治理模式,搭建“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治理框架。
三、抢抓机遇锐意进取
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县区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期目标、近期工作统筹考虑,抢抓沪明合作、山海协作、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三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等历史机遇,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㈠现代农业融合并进。一是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统筹推进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保障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2023年,沙县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85亿元,比2012年(33.14亿元)增长80.6%,年均增长5.5%,其中粮食产量比2012年增长2.3%,水果产量比2012年增长25.0%,蔬菜产量比2012年增长21.0%。2023年,闽西禽蛋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竣工验收,开展畜禽稳产保供工作,全年肉蛋总产量41793吨,比2012年(30022吨)增长39.2%,年均增长3.1%;其中肉类总产量30682吨,比2012年(25393吨)增长20.8%,年均增长1.7%;禽蛋产量11111吨,比2012年(4629吨)增长140.0%,年均增长8.3%。2023年,沙县区“肉蛋+水产品+食用菌”的高蛋白食物产量占食物总产量的比重为13.6%,比2012年(10.9%)大幅提升2.7个百分点,不断推动人们的餐桌更丰富、营养、美味。二是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沙县小吃原材料生产基地,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强板鸭、蛋禽、面干等品牌包装推介,打造“沙县红边茶”区域公共品牌,依托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农业科技成果与人才优势,推动科技、资金、政策、信息等要素向产业链集聚,围绕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引导区域内各单位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三是沪明携手共奏“山海曲”。沙县区用好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政策机遇,开展沪明对口交流合作,推动三十多款优质农特产品进入上海生鲜线上平台,推动沙县拌面等特色农产品进入上海工会福利采购,推动梅子根咸鸭蛋、醉有才面干等优质产品进入杨浦区商贸集团供应链,为上海市民丰富舌尖上美食的同时,也进一步释放了沙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潜力。
㈡工业经济提质升级。一是规模壮大且亏损额负债率下降。2023年,沙县区工业增加值123.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81.1%,年均增长5.5%。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0.69亿元,比2012年(2.23亿元)下降69.1%;资产负债率47.0%,比2012年(56.9%)下降9.9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授权大幅增加。2023年,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比2012年(14家)增长150.0%;全年专利授权455件,比2012年(130件)增长250.0%。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抢抓沪明合作、山海协作机遇,锚定“3+1”主导产业链上目标企业开展精准对接,通过招商引资大突破和本土龙头企业提质升级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2023年,共有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3家,比2019年(12家)增长91.7%;共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比2022年(7家)增长114.3%。四是主导产业“链式”成长。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延链补链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2023年,三大主导产业(即高端装备制造、硅及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及生物医药)产值比2012年增长79.9%,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2年的53.8%提升至2023年的58.9%。
㈢深耕市场促进消费。一是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完成小吃门店改造提升,打造夜市、美食街、露营基地、文化交流展示馆等特色旅游消费新场景。举办小吃文旅嘉年华等主题节庆活动,其中“2023年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暨海峡两岸美食节”期间吸引游客人数突破75万,带动消费近7亿元。二是持续开展促消费活动。发放各类补贴和消费券,拉动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住房等重点领域消费。2023年沙县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14亿元,比2012年(46.92亿元)增长147.5%,年均增长8.6%;商品房销售面积261155平方米,比2012年(241143平方米)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044元,比2012年(15703元)增长104.1%,年均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68元,比2012年(8676元)增长147.4%,年均增长8.6%。三是沪明续写山海情。抢抓沪明合作难得历史机遇,在三明市与上海市的支持下,依托沙县小吃门店规模优势和产业基础,引进上海食品加工、数字经济、平台服务等相关企业,积极助推在上海的小吃门店标准化,积极推动沙县小吃入驻上海市机关、企业、高校食堂等,参与上海早餐工程及上海国际美食之都等建设,设立上海市沙县小吃运营中心,建设沙县小吃物料城市配送仓。
㈣融入中心城市发展。一是交通物流一体融合。十八大以来,向莆快速铁路、南三龙快速铁路、厦沙高速公路、三明至沙县快速通道、三明沙县机场、三明陆地港等通车(通航),加上原有的鹰厦铁路,福银、泉三高速公路,G205国道和沙溪航运码头,沙县区“水、陆、空”现代交通物流网络基本形成。三沙同城公交线路陆续开通,票价仅2元。通过打通对外运输通道,建设市县一体化交通网和交通线路,沙县区加快融入三明市一体融合交通。2023年,沙县区公路客货运周转量76409万吨公里,比2012年(54084.5万吨公里)增长41.3%,年均增长3.2%;共有171个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占全部建制村的100%,比2012年(96.5%)提升3.5个百分点。沙县区已构建覆盖全区的客货同网、资源共享的城乡客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二是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建成体育公园、七峰叠翠公园、龙湖公园、畔溪公园、东溪公园、豆士溪公园、一河两岸景观、鼓楼坪公园等城市公园,合理布局社区公园,完善休闲步道、健身设施,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大幅增加市民家门口“绿色福利”,2023年,城区建成区绿地面积1299.11公顷,绿地率39.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22平方米,比2019年(18.63平方米)增加3.59平方米。推进城区主次干道和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建设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其中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共实施24个片区、改造面积约447.09万平方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按照三明市城市建设规划要求,改造管网,升级市政设施,新建、改建公厕,因地制宜增加停车场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不断补齐城区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开启绿色宜居活力沙县。
下阶段,沙县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沙县新作为、谱写沙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