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笔记:多巴胺快乐是一种瘾,内啡肽才是更高级的快乐

觉悟
创建于07-29
阅读 2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世纪40年代,有两位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把实验老鼠的脑部植入了电极,老鼠可以压动控制电极杆,老鼠的“伏隔核”受到电流的微小刺激会产生快感,很快老鼠就依赖上了这种感觉。


老鼠就算不吃不喝,冒着被电击的痛,也要跳上通电网格,就是为了触压控制杆电击自己,直到把自己电死。


很不可思议很恐怖吧!这就是上瘾的症状。哪怕换作是人,明知满足这种瘾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和伤害,他们也会义无反顾,这是不是很像违禁品上瘾的人?


为什么?


因为大脑的“伏隔核”受到刺激会更加的活跃,会增加多巴胺分泌的含量。


多巴胺也被称作是“快乐的源泉。”


但是多巴胺就犹如拉闸的水,控制不好,它就会洪水泛滥,会被多巴胺反向控制,形成一种瘾。

或许有人会说:“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肯定有关系,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正陷入在这样的多巴胺陷阱里无法自拔。


现在的商业竞争已经不只是简单地满足需求的供需关系了,背后可能是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人性弱点等复杂的设计。


性、美食、赌博、电子产品信息等,这些都会刺激“伏隔核”分泌多巴胺。


PC电脑初期,有一个热词“网瘾”一度成为现象级社会问题,甚至让政府觉得要不要全面发展互联网,因为会有些担心:它会不会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那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很多“网瘾少年”宁可荒废学业,甚至不吃不喝通宵达旦,也要去网吧上网。


这些现象的本质就是多巴胺上瘾,加上很多人自制力又差,也完全没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不好后果。


互联网世界里充斥着很多好玩的游戏和娱乐信息,它可以直接把人的多巴胺拉满,就像被电击的老鼠一样,等着你的就是无法自拔的上瘾。


现在为什么关于“网瘾”很少被提及了?


互联网PC端都不知道普及多久了,何况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移动端,基本人手一部手机,大家都上网浏览信息,都玩游戏,所以肯定不会觉得它是一个什么问题。


这似乎印证了这样一个心理:当大家都把内裤框头上,看彼此不再是异类,反而你把内裤正常穿,你才是异类。


这就好比:你身边的人都玩游戏,你不玩,你就会被看做一个异类。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在了这样的多巴胺陷阱怪圈里面,通宵达旦地打游戏、追剧、刷视频、刷朋友圈,包括一些充斥着“软色情”的信息,这些“短平快”触手可及的快乐都可以把你的多巴胺拉满。


包括一些人暴饮暴食以及毁于赌博,本质都是对多巴胺上瘾后的依赖所致。


当我们的大脑对这些“酬赏”产生迫切的渴望时,大脑就会促使我们重复某些行为动作,形成一种难以戒掉的瘾。


老鼠会被自己电死,作为人,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危害,并加以控制的话,会毁掉自己积极美好的生活,让你浪费很多宝贵时间,会让你变得颓废不积极,变得难以专注,做事三分钟热度难以坚持。


因为你玩玩游戏,刷刷信息短讯就能满足的快乐,你还有耐心去做其它什么事吗,你甚至把一部电影看完的耐心都没有了,你的快乐会变得越来越“短、平、快”。



甜食吃多了不好,也会腻,但是为什么很多甜食零食感觉吃不腻,会导致很多人暴食,因为甜食食品背后有专门科研人员研发设计甜食的甜度值,它会在一个刚好人们吃不腻,又容易上瘾这样的一个甜度值上。


就像很多人喝饮料形成习惯了,你喝白开水只会觉得寡然无味,因为你的味蕾值变高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餐饮口味越来越重的原因。


重口味的东西是不是对健康有影响,这个很多人都是有共识的。


包括有些人很喜欢追剧,人在追剧的时候,你的记忆、思考、意志力是处于“瘫痪”的状态的,就是这些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你的意识完全是跟着剧情在走。


长期追剧有什么不好的结果?


首先追剧浪费时间这个就不用说了,再者长期追剧会让你丧失自主意识和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很喜欢追剧的这类人容易被他人带节奏,以及容易被一些毒鸡汤洗脑的原因。


听过一个真实的事例,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就是在一个单位,一个女生喜欢一个男生,然后这个女生经常欺负为难男生,后面男生实在忍无可忍,就辞职了,辞职前他把女生教训了一顿。


女生也非常的郁闷难过。


原来是因为她喜欢这个男生,才经常有事没事欺负他的。


因为电视剧里不都是这么演的嘛,喜欢的人都是冤家路窄,你虐我,我虐你。


这就是影视和现实的差别。


你的精神幻想越需要什么,越给你来什么。


什么霸道总裁有钱有颜,偏偏爱上灰姑娘;什么男主男配都喜欢女主这样的剧情等等。

现在的商业市场早就完全的可以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了,所以大数据后面在商业上的运用普及肯定毋庸置疑。


电影《小时代》也可以说是这种大数据下的一个成功案例。


但是它现实吗?


完全就是满足你要什么给什么的幻想。


《娱乐至死》这本书里就有谈及到传媒对于人精神的影响和控制。


偶尔看看剧看看电影调节调节身心也没什么,但是浪费过多的时间在上面,就得预防多巴胺上瘾了。


现在网络的普及,也确实让我们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的方便快捷了,但是铺天盖地的信息汹涌而来,它可能是洪水猛兽。


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屏蔽一些信息,对于信息资讯,我们应该是有目的性的去主动性获取。而不是被动性的让信息来找你,因为被动性找上你的信息很有可能只是“诱饵”。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一个受访视频里有讲到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工作习惯:


不抽烟不喝酒,平时就是喜欢看看书,研究研究产品开发。


他也有提到一个观念:


就是人需要学会延迟满足。


成功收获是需要坚持和痛苦换来的,及时行乐的人,不仅很难和成功相关,甚至它可能把你毁掉。


所以,少做短半衰期的事,多做长半衰期的事,让自己的价值做长远的沉淀。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真正高级的快乐其实是痛苦,准确来说是忍耐战胜痛苦和极限所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


这不是胡扯,这有生理依据。


因为人在忍耐挑战痛苦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它能产生和一些违禁品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


NBA传奇巨星科比,在一些比赛中脚部有受到很严重的创伤,但是他还可以像一个没事人一样在球场上继续比赛,就是因为科比他强大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导致大脑内啡肽的分泌起到的止痛效果,换作一般人早就当场歇菜下场了。


某种程度来说,军人训练他们确实也非常艰苦,但是也肯定非常的快乐,只是它是更为高级的快乐,是有所忍耐和代价的快乐。但是这种更为高级的内啡肽快乐不是短暂的多巴胺快乐所比拟的。



运动的本质也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快乐,因为它是在挑战人的身体和意志力极限,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去挑战马拉松,当你逼近身体和意志力极限达到终点那一刻,你的欣快感和成就感会被直线拉满。


都说满足欲望和需求,但是人的欲望和需求它根本就满足不了,因为它只会让你陷入欲望的无底洞无法自拔。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贪污受贿的人,他们贪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了,他们还要继续贪污受贿,甚至他们会把现金收藏起来不用,让人不能理解。


因为钱只是单一地成为了他们的“猎物”,在他们贪污受贿获取“猎物”时,大脑会产生多巴胺快感,然后这种快感后面形成了一种瘾,所以他们才会一直不停的贪污受贿,就像赌桌上疯狂的赌徒一样。


这种行为是不是很像很多人习惯性不停刷网络信息的人,一个一个地刷,不刷完好像睡不着觉一样。


包括一些沉迷于情欲的人,他(她)们的欲望只会越来越膨胀,越来越滥情,越来越没有底线,甚至没有法律底线,最后直到把自己彻底毁掉。


总而言之,就是人一定要自律要自控。


自律自控、工作、学习、运动、成长这些都是反人性的,人的本性而言,谁不想“躺平”,谁不想一天天拿着一个手机玩,一天天追追剧看看电影,想干嘛干嘛,想吃什么没有节制的吃。


不要无尽地放纵自己的本性欲望,至少这样可以很好的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更为高级的“动物”。


如果大家觉得自律自控和长期坚持的刻意练习很难,可以把目标分解,如果目标分解也觉得很难可以从“微习惯”入手。


什么是微习惯?


比如:你觉得让你一下子做50个俯卧撑很难,那你可以先从1个俯卧撑开始。


当它养成习惯了,我们再加码做10个俯卧撑或者20个。


人的身体和意志力它就像弹簧一样,它是有韧性的,它可以通过这样不断的增加砝码挑战,而让你的身体和意志力不断的扩张增强。


就像俊哥刚开始跑步的时候,稍微跑下还不是觉得有些喘气难受,但是现在随随便便跑个五六公里轻轻松松地和虐菜一样,俊哥下一步计划是挑战半马拉松。

现在的社会阶级开始有固化的倾向,就是它会像马太效应一样,富者愈富有,贫者愈贫穷,社会资源会严重倾斜在少部分人手里。


而让这些贫穷的人满足安于现状,同时也让他们不闹事不制造矛盾,就提出了“奶头乐”战略。


就是像综艺、影视、资讯、游戏等快餐文化越多越好,再加上没营养的快餐食品。


就类似于很多说的:“给他一部手机和WiFi,再上一点快乐肥宅水和零售就更完美,这样他就可以躺一天。”


就是通过这种“奶头乐”让你陷入多巴胺成瘾里丧失思考和积极性,这样阶级矛盾自然就不存在了。


所以,真正美好的人生应该是:


自由有界限,欲望有边界,钱够用就行,情人一个就好。


多巴胺及时行乐应有度,应更多地去追求内啡肽这种更为高级的快乐。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自我坚持的超越;什么是全力以赴的力量;什么是价值沉淀的发光发热。

阅读 2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