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助力龙岗区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龙岗区文化馆总分馆推出了系列公益艺术讲座。
2024年7月13日下午三点,甘坑社区永平文化创意园福中广场负一层古树里幸福时光文创空间迎来了精彩的公益系列艺术讲座—《箫的文化发展》。本次讲座由龙岗区文化馆总馆主办,吉华街道分馆、甘坑社区服务点承办。甘坑社区近30名居民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期讲座,吴军老师为大家讲述箫笛的发展、融合、演变历史,交流广东流派箫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并与大家畅谈箫的文化,同时现场演奏箫的名曲,带领在场的听众领略箫的魅力。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
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尽管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骨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
无怪今天有许多管乐大师们都认为骨哨就是今天笛子的前身,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
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自从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