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园,传统的维吾尔族特色古建筑和容妃的传说故事

闻风
创建于2024-07-29
阅读 2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公里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传说,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克霍加墓内,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作“香妃墓”。2014年7月开始打造以“香妃”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香妃园)。 

    在喀什博物馆“香妃画像”中是这样介绍的:容妃(1734年9月15日-1788年5月24日)维吾尔名为伊帕尔罕,是传说中香妃的原型。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在大小和卓发动武装叛乱期间,香妃的五叔额色尹、兄长图尔都、堂兄玛木特等配合清军作战,立下战功。平叛后伊帕尔罕随叔父与兄长进京,被选入宫,封为和贵人,先后晋封容嫔、容妃。

     景区设有游客服务中心、香妃石、香妃迎宾仪式、西域民俗文化馆、香妃故居、民俗婚礼、古水磨、爱情树、香妃浮雕墙、宝月楼、闻香亭、镜池、百果园、榨油机、喀什老巴扎、打馕店、香妃画廊、非遗展示区等。

经过外方内园的香妃小广场。

    闻香亭:传说香妃常常在这里跳舞,跳舞时百花盛开,蝴蝶闻香纷至沓来,因此称之为“闻香亭”。

香妃浮雕墙上面共有16幅图案,生动描绘了香妃的身世、守土有功、进京领赏、九宫封妃、与乾隆皇帝在宫中的爱情生活以及去世以后从北京到喀什安葬的辉煌一生。

宝月楼:传香妃入宫后一直思念她的家乡终日闷闷不乐,乾隆皇帝为了爱妃的欢心便建造了“宝月楼”,“香妃园”内的“宝月楼”是仿古建筑,讲述了香妃从喀什到北京,从香香公主到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传奇故事。

乾隆和香妃主题雕像

    阿帕霍加墓: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这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造型宏伟壮观,风格庄严华丽,为整个建筑群之冠,也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主墓为方体圆顶,横长36米,纵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墙上,由绿色硫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还有阿拉伯文警句。

    沙枣,又叫七里香、香柳,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特征。是民勤县常见植物。沙枣花可折枝观赏,奉满室馨香。在历史上有一名因香而知名的女子——香妃,奇妙的体香是一个充满魔力的盒子,让人想起“闻香识女人”这句一直流行的话语,据说香妃身上的体香就是来自于沙枣花的芳香。

    门楼,始建于1812年,门楼精美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硫璃砖,光洁可见。

    高低礼拜寺紧连陵园正门,高礼拜寺供夏季做礼拜用,低礼拜寺供冬季做礼拜用。高礼拜寺虽然面积不大,但其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华丽,寺内木柱精雕细刻、天棚藻井式彩绘图案组合多变,色彩搭配和谐统一,堪称当地人们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

   喀什老巴扎。巴扎,系维吾尔语,集市、市场的意思。是新疆一种特有的传统贸易形式,也是当地人交友、聊天的场所。喀什是有名的巴扎之乡,这些巴扎分布城乡街道各处,在喀什,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是巴扎。香妃园内的这一组铜像复原以前原始的巴扎,一到巴扎天,周围群众纷纷前来“赶巴扎“,一时人如潮涌,热闹非凡。

阅读 2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