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王伟民
《人民日报》说:“读书,是最低成本的进步方式,也是见世面最快速的方式。读一本书,你可能感受不到什么变化。读百本书,你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能游刃有余地解决一些问题。读千本书,会拥有更广阔的见识和胸怀,从容面对生活的波澜。”
——笔者题记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吃饭、睡觉、工作、运动、社交、旅游、冥想、读书、购物等。做不同的事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
人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在我来看,读书既是精神的寄托,也是灵魂回归、丰富人生、自我疗愈的最佳生活方式之一。
最近,看到北大校长的这段话很受启发:“物质的贫穷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你触碰过那些文字会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的帮你擦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书便宜但不意味着知识的廉价,虽然读书不一定让你功成名就,但它能够让你说话有道理,做事有余地,出言有尺度,嬉皮有分寸,读书和赚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前者让人不惑,后者让人有尊严!”
这世间,任何职业都分等级、分高低,而唯独读书是不分身份,不分年龄便能相谈甚欢。有人说,我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了,读和不读有什么区别呢?
哎!怎么会真正遗忘呢,“美人在骨不在皮,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那些读过的书仍然是存在的,在你的言谈举止里,在你的修养认知里,在你的内心里,在你写下的文字里,融入到了我们的为人处世中。
听过一个很赞的比喻,说一本书读完,好像竹篮打水,看似一场空,但其实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一次比一次干净。
不管人生有多难,在书里总能找到解药。
现在我越来越能感受到书本的魅力,甚至一整天把自己的时间泡在书本里。就像加缪的那句话: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读着读着,心灵就纯净了,读着读着,烦恼就消散了。
前段时间,抽空拜读了由【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的《百年孤独》一书后,才恍然明白,人的精神寄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书,可以是工作、可以是山川湖海,唯独不可以是人。
书籍可以开拓你的视野,还能够丰富你的灵魂。当你感到寂寞孤独时,拿起一本书,你就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而对于孤独者而言,人这一生,势必要经历这3次觉醒。
一、孤独无处不在
从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缘起,到最后一个名叫奥雷连诺的后代,在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身上,孤独显得如影随形。
无论是周围喧嚣的人群还是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没能改变这个与世隔绝的小镇上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孤独。这种孤独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孤立,更是精神上的疏离。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但又害怕被人看穿、被人嘲笑、成为被人伤害的孩子。于是选择沉默和隐藏,将彼时难以承受的孤独吞咽。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人很难完全理解我们的痛苦,那些在我们心中如狂风暴雨般的伤痛,于他人而言,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成年人是孤独的,但这份孤独并非全然是坏事,它也是我们难得的自由。当我们学会悲喜自渡时,意味着我们真正开始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们不再依赖他人来拯救我们于困境,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痛苦中挖掘希望。
孤独让我们更加坚韧。当没有人能替我们承受时,我们必须鼓起勇气去面对一切,这使我们的内心逐渐强大。让我们学会了在孤独中反思,在寂静中成长,不断地磨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孤独也使我们更加珍惜真正懂我们的人。
二、人群中也孤独
马孔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镇子上的人们过着热闹而喧嚣的生活。
然而,喧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孤独。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奔波劳碌,或为生存,或为理想,或为执念,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并不能互相理解,即使同在屋檐下,心却四散飞离;即便位置再近,心理上的距离仍然相隔遥远。孤独,仿佛是他们逃不开的命运,伴随其一生。
小说如此,现实生活更是亦然。
回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忙碌着。为那碎银几两,在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人流如潮的街头巷尾里,或谈笑风生,或匆匆忙忙,或面带微笑,或沉默不语,只把孤独和茫然写在暗淡的眸光中,只把寂寞倒在碰撞的浊酒里。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闹剧。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朱自清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杜鲁门道,“孤独就和发烧一样,在夜晚最盛。”
正如书中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直在探索伟大发明的神奇原理,他建立马孔多的过程中,身边围绕着一大批家人和追随者。但是,由于他的想法过于超前,周遭人、甚至他的妻子都不理解他。他内心充斥着不被理解,产生了孤独和隔阂感,周遭的人群常常将他的发明和实验视为疯狂行为。最后他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无奈而孤独,逐渐变得“疯癫”,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直到死去。他虽处人群,但没有人能理解他,没人能懂他思想的高度。
想想我们自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受;需要不需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反思,跳出别人的声音。当我们在喧嚣中、人群里感受到孤独时,不妨试着去拥抱它、接纳它。
三、在孤独中寻觅自己
尽管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被孤独所打败。
他们在面对孤独时,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其中,有些人选择在孤独中寻找乐趣和享受。虽然他们每个人注定孤独,但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
书中的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沉迷于炼金术和天文学,将这些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并未得到世人的认可,但他却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他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独自探索着未知的领域,享受着知识带来的乐趣。
除了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之外,其他家族成员也在孤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他们有的沉迷于音乐、有的沉迷于绘画、有的沉迷于写作……尽管他们的爱好各不相同,但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
这时,也让我想起当代作家陈忠实在写出小说《白鹿原》之前,为了躲避人群的喧嚣和尘世的浮华,不愿被打扰的他回到家乡的小破屋子里进行创作,这张冷板凳他一坐就是六年。
在贫穷偏僻的家乡,他尝尽孤独,却也在孤独中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孤独给了他灵感,孤独也带给他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六年后,这本《白鹿原》一举成名,让世人在惊叹拜读之余也深悟出了孤独之奥妙。
从中也让我体悟到:读书,不能直接给我们想要的财富或者是想要的人生。但是,书读的多了,会让我们知道,人生有很多种活法,它会在我们深陷泥泞的时候,拉我们走出,会在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告诉我们天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宇宙。它会打破我们固有的思想认知,让我们在经历枯燥无味的生活时,寻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对于有趣的灵魂而言,灵魂回归就在于读书。在书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才思会变得纵横驰骋。
当你打开一本书,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与一个高尚的人在交流。
当你举起手中的书卷,翻开经典佳作,便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之门。字里行间,孕育着前人的睿智结晶,让我们得以吸纳先贤的思想精华。
读书,可以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浪潮中,透过文字,通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绪;
读书,可以让我们通过笔端对若有所思文字勾画与批注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体会,享受文字的快乐;
读书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可思议、色彩斑斓的世界。
读书,可以让我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进入静谧的空间,在文字中找到一丝安宁与恬静。
读书之乐远非空想,它能滋养我们的心智,陶冶我们的性情,使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加有趣独特,心灵会变得从容淡定。
钱钟书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你想看的山,想看的水,如果身体不能到达,脚步被现实束缚,不妨通过文字去了解它们,那是最快到达心之所向的方式。试着枕边放一本喜欢的书,睡前翻上几页,几年后,你一定会感激那个爱上读书的自己。
因而,我始终坚信,读书是厚积薄发,量变必然会产生质变。你看过的每本书都将会增厚你人生的阅历,都将是你看清世界的垫脚石,想要做到这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思考,多读书,即成为终身学习者。
今天,我之所以能够把阅读《百年孤独》后的一些内心感受分享给读者,也许这就是书籍对心智的滋养。是通过读书,在文字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我想,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看几页,就会感觉少了点什么。相信,你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若想让自己的灵魂不再寂寞孤独,那就在独行、品茶、读书声中安抚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