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流传着钱锺书是天才的传说,因为他有着深不可测的阅读量。
钱锺书在清华大学任教时遇到了一个研究唐诗的学生,这个学生当时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寻遍图书馆都没有收获。只好前去请教钱锺书,他按照钱锺书提供的位置信息,果然找到了。之后,他逢人便说钱先生的读书量真是特别惊人。
据说,他的家里并没有太多藏书,仅有几部工具书和父亲留下的一些珍贵典籍。他只要想读书,就去图书馆,读完也就记住了,有着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可以过目成诵。这个传说是真的吗?
据杨绛回忆,钱锺书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反复读,还做大量的笔记,这些使他不易遗忘。
所以并不是说钱锺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是靠着写“读书笔记”来帮助自己,他留下来的笔记规模之大,有将近5万页,数千万字,这是他一生做学问的根本。
钱锺书到底有多用功呢?他在膀胱癌住院治疗期间写了几十页笔记,甚至到了80多岁,身体状况极其糟糕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抄书、做笔记。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家训中有一条叫“著书不如抄书”。钱锺书不仅读书笔记做的勤,抄书抄的勤,他翻看笔记复习的也很勤。
“温故知新”,钱锺书依靠这套知识管理体系,驾轻就熟的调取信息,这些笔记成为了他做学问的丰厚土壤。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出了一部巨著《管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