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大同小雨。昨夜的雨已赶走昨日的炙热。清晨的天空依旧飘落着零星下雨,清风迎面吹来,带着丝丝凉意,这才方有避暑圣地的感觉。
早晨7:00出门,走进迎泽路上的一家烧饼店,要了一个鸡蛋烧饼和豆浆。
回到酒店,换好衣服,开始今日古城徒步之旅。线路安排由远到近,再考虑人流对拍照的影响,第一站选在九龙壁,接下来依次是法华寺、关帝庙、纯阳宫、善化寺、华严寺,沿途拍拍鼓楼、钟楼等随眼可见的小景点。图片为太平楼,一侧悬挂“天下大同”牌匾。没有了大同蓝,拍照效果就差了很多。
圆通寺是途径的第一个寺庙景点,鉴于寺外管理较为凌乱,人车混杂,加之今日又有法会(观音诞生日),里外人员都很多(包括志愿者),进去转一圈,拍张照片,直接离开了。
钟楼是遇到的第二个景点建筑,位于古城西侧清远街街口中心,与城东太平楼、城南鼓楼、城北魁星楼相应;始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毁于1951年,复建于2015年(历时两载有余)。复建后的钟楼为明代建筑风格,歇山顶楼阁式建筑,立面三层三檐,总高27.24米,楼体四面悬挂牌匾“声和击壤”、“至大中正”、“大音铿咙”、“昭光振曜”。
离开钟楼、途径太平楼,继续东行200米,到达九龙壁。此时距离景点开门还有5分钟。正好过马路拍一张代王府的正门。
九龙壁位于大同东街南侧,坐南朝北,原是代王府的前照壁;建于公元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由426块黄、绿、蓝、紫、黑、白等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分须弥座、壁身、壁顶三部分;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的九龙壁,比北京北海九龙壁早建250年;也是我国最大的九龙壁,体积是北京北海九龙壁的三倍。
璧中九龙姿态各异,分别呈U形、S形、O形、8形等造型。主龙位于中心,与代王府的中轴线重叠,呈坐状。其左右紧邻两侧为米黄色降龙,头部朝左,身体相背;依次往外为棕黄色升龙,首尾都朝向左前方;再次为两条紫色降龙,头部朝左,尾部相背;最外两侧为两条棕黄色升龙,头部相背,尾部朝左。
从左向右前八条龙两两组合,组成四组二龙戏珠的画面,第九条龙单独成一组。
壁前建有倒影池一方,长34.9米,宽38米,深约0.8米。
代王府位于九龙壁的正对面,一路之隔,由于演出时间点对不上,所以离开九龙壁后,直接去了法华寺。图为参观九龙壁前拍
法华寺,因《法华经》而得名;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北侧;据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大同县志》记载,“该寺明时建,久废,砖塔存”;坐北朝南,四进式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三士殿、大雄宝殿、法华塔、藏珍楼,两侧建有伽蓝殿和祖师殿、罗汉堂、钟、鼓楼等。
图为法华寺的琉璃牌楼山门,四柱三门,高大雄伟,红、黄、绿三色琉璃在阳光下光彩夺目,气势恢宏。
天王殿供奉弥勒佛、韦陀、及风调雨顺四大天王。
三士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面容祥和。东西墙壁绘有八大菩萨和十方佛,后壁绘有法华法会场景。
大雄宝殿供奉三身佛。佛像庄严而坐,面容慈眉善目,温婉典雅。山墙绘有水陆壁画,又称人神行进图,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包括儒、释、道各色人等。
法华塔,又名白塔,是大同现存唯一的一座白色空心覆钵式琉璃喇嘛塔,通高18米,为清代遗构。塔座为双层束腰八角须弥座,高2.8米,边长1.7米,西面设台阶可达上层。塔座之上是白色塔耳,下细中粗,形若宝瓶塔耳四方各开一栱式小窗,窗上两侧各有一砖雕琉璃金刚,周设祥云装饰。塔颈为八重项轮叠置,间隔有黄、绿、紫琉璃装饰。刹座上置仰莲,宝珠塔刹。
藏珍楼,一栋藏汉结合的建筑,双层歇山屋顶,配有三座突出的阁楼;用于存放珍贵文物,也用于师傅诵读经书。今日正值法会,有幸邂逅诵读经文,很美妙。
离开法华寺,往西步行约500米,到达一个容易被低估的景点----关帝庙。图为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搭为卷棚歇山顶,后为硬山顶,平面呈“凸”字形。前檐下悬挂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演真楼”牌匾。该戏台原址在皇城街,2008年迁移至此。
关帝庙,俗称大庙,因专祀关羽而得名;位于古城内鼓楼东街北侧,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崇圣殿(过殿)、武圣殿(大殿)、春秋楼,两侧配建奶奶殿、财神殿、名将祠等, 西跨院结义园内建有结义堂和武侯祠。除现存大殿外,其余建筑均为2008年按原规制复建;2013年3月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关帝庙在鼓楼东街,创建无考,元泰定年间敕(chì)降封号,紫石小碣,今不存。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相继增修,具有碑记”。清康熙、乾隆年间增修。
图为山门,面阔三间,悬山顶。
崇圣殿,俗称“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供有骑马关公铜像,高3.3米,重2吨,表现出关羽的将帅风采。墙壁绘有“水淹七军”和“生擒庞龙”等内容的壁画。
武圣殿,俗称“大殿”,位于大庙的中心;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顶,上覆黄、绿、蓝琉璃瓦;为元代遗构,是大同市区内唯一一座元代建筑。
殿前建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呈卷棚式,覆黄、绿琉璃瓦,是清代为扩大祭祀活动面积所增建。
殿内有神龛三间,为重檐歇山顶,与藻井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增修。神龛内供奉木雕像三尊,中为关圣帝君,西为关平、东为周仓。
殿东侧外墙镶有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对关帝庙重修的碑碣。
春秋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高14.6米,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殿内一层供奉关公夜读《春秋》楠木像一尊,高3.5米。二层存有清代神龛,上书“嘉庆四年”题记,神龛内供奉着早期木质关公坐像。殿内绘有《黄河渡口斩秦琪》、《华容道义释曹操》、《酒当温时斩华雄》等壁画。
关帝庙出来,沿鼓楼东街往西步行约100米,就到达鼓楼。鼓楼东街有浑源凉粉、中药茶饮、奶茶等,可以在此做个补给。
鼓楼位于古城永泰南街终端,始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清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高约20米,为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式过街楼,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
鼓楼在旧时专为传递信息、捉贼报盗而建,后为报时所用,因此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随着时代变迁,逐步转变为击鼓祈福、驱除霉气之意。
鼓楼东街尽头拍照鼓楼照片,继续往西步行约50米,来到大同纯阳宫。图为纯阳宫广场上的牌坊。
纯阳宫,又称吕祖观,因供奉纯阳吕祖而得名;位于鼓楼西街14号;坐北朝南,按照全真教的仪轨所造,为三进式院落,东西长18.52米,南北宽23.9米;始建于金末元初,明代洪武四年重修;是大同市现存的唯一一座道教全真教宫观;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南宫为芮城永乐宫为,中宫为太原纯阳宫。
据《道藏·浑源县真常子刘君道行记》记载:“元光二年(1223),邱处机西行回归,道宁执以弟子礼,受授全真道法,加号真常子。被推为道宫长,筑室西京。”图为纯阳宫广场上的戏台。
纯阳宫现有建筑为清代遗构,沿中轴线建有山门、灵官殿、祖师殿、献殿和三清殿,两侧依次有钟鼓楼、三官殿、奶奶殿和东西耳楼。
宫门为三路五楼牌楼,泛黛溢彩,造型别致。三路,象征步入三清;五楼,寓意五行俱全。
一进院为灵官殿,两侧配建钟鼓楼。
二进院为祖师殿,是宫内最壮观的建筑;面阔五间,成正方形,四面回廊,单檐歇山式;殿内供奉吕洞宾、王重阳和丘处机;东配五帝殿,西配奶奶殿。
三进院一层为三清殿、二楼为藏经楼,殿前为献殿,东西为耳楼。
三清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19米,南北宽12米。殿内供奉三清教主,中间为元始天尊,左侧为灵宝天尊,右侧为道德天尊。环殿墙绘制了154平米的笔画,描绘了四御大帝、二十八星宿、真武大帝以及五行真君。
二楼为藏经楼,壁描绘的是万神朝元图,表现了诸天拜三清的场景。
献殿俗称“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长11米,南北宽8米;主要用途是每逢诸真诞期举行道场时摆放祭品、法器,是信徒们进行朝拜的地方。
东西耳楼为面宽三间的二层楼,东为道长云房,西为客楼。
结束纯阳宫的参观,往南步行约600米,到达善化寺。第一眼看到就是山门正对面的五龙壁。
五龙壁,原是大同兴国寺的照壁;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长19.9米,高7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上面浮雕着五条巨龙,上下翻飞,盘旋回绕,其形态优美、雕刻精细,龙爪子、眼睛、睫毛、双须、竖发无不霸气外露,王者风范十足。1980年乔迁至善化寺。
善化寺位于古城南寺街6号;俗称南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开元寺;五代的后晋时期改名为大普恩寺;后来辽金大战 大同被金兵攻陷,善华寺的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金代初期(1128年),寺僧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寺庙;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展开,前为天王殿(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代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普贤阁(建于1154年,金贞元二年)。
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
天王殿(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
殿内左右次间供奉四大天王像,为明代雕塑。
三圣殿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内采用减柱法。
殿内正中供奉华严三圣雕塑,均为金代原塑。
华严三圣,又称“释迦三尊”,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胁侍菩萨为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为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
殿内两侧立金碑2通, 以南宋朱弁(biàn)撰写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最为有名。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又称《金碑》、《朱弁碑》;立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碑高4.45米,宽1.28米;全文共计1076字,用颜体写就;碑文记述了善化寺在辽末毁于战火的情况,以及僧人圆满大师重修寺庙的壮举,是善化寺仅有的最早的文字资料。
朱弁,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之叔祖父,建炎元年,朱弁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图为善化寺最美菩萨。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最大的殿宇,前有月台,左右建钟鼓二楼。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五脊顶,作为辽代建筑,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排名全国第三。
殿内共有塑像34尊,正中端坐五方佛,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为东方阿閦(chù)佛 、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闻佛,佛像两侧有弟子和菩萨侍立,均为辽金原作。
殿堂两侧分列24尊护法天王的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
殿堂西壁和南壁有康熙年间所绘的壁画190多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九脊顶,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
善化寺出来,向西北步行约600米,到达华严寺,门票40元。
华严寺,取《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位于古城下寺坡街459号;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与天津独乐寺、辽宁奉国寺并称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 。
寺院建筑极具契丹民族特色,依据契丹民族东向而建的习俗,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东,依东西轴线布局;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
上寺始建于1062年(辽清宁八年),有山门(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等。
山门(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左侧为南方增长天王和西方光明天王。
右侧是东风持国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山门正面为普光明殿, 其左侧为药师殿,上悬“净心行善”匾额;右侧为弥陀殿,上悬“顿悟成佛”匾额。
普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出廊,前有抱厦。
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
殿壁上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讲述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教诲下,参访五十三位老师,求得善知终成真觉的故事。
穿过普光明殿,来到上华严寺的山门(内供哼哈二将),走过山门,来到大雄宝殿下。
大雄宝殿是上寺主殿,始建于1062年(辽清宁八年),重建于1140年(金天眷三年);建于高4米的青砖台基上,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443.5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两侧为明朝时期增建的六角钟鼓亭。
殿正脊置鸱吻,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清朝时期补制。
鸱吻,又叫鸱尾,是中国古建筑上的一种建筑构件,位于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一般用防火性好的琉璃做成,既是作为装饰,又有防火的寓意。
殿内四周满绘壁画,画面高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东侧墙壁藏经柜下两处底层壁画,虽色彩剥蚀,画面已不甚清晰,但仍有金代遗风。其余区域画风格明显不同,是清朝时期重绘后的结果。
壁画内容全部为佛教题材。包括:佛本行经变、佛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药师如来、十八罗汉、禅宗传嗣等。
图片为壁画隐藏在壁画里的作者署名。
殿内佛坛供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均为泥塑,为明朝原作。
两侧塑二十诸天,均为明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参观完大雄宝殿,向南步行20米,来到下寺。
下寺始建于1038年(辽重熙七年),有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辽代塑像、石经幢等。
薄伽教藏殿是下寺主殿,寺内最早建筑;建于1038年(辽重熙七年);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
作为藏经殿,内存明清时期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内环绕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三十八间,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
殿内佛坛供奉辽代塑像3组31尊,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彩塑组居中
以过去燃灯佛为主尊的彩塑组居左。
以未来佛弥勒为主尊的彩塑组居右。
三组雕塑均为中国现存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为最,其上身微裸,体型丰满,线条流畅,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两面嘴唇微微一笑 ,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轻抬左脚,重心移向右腿,被郑振铎誉为“东方维纳斯” 。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宝塔下有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佛祖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是传统与现实结合的典范之作。
今日想说:小小古城彰显大唐遗风,辽金盛世,值得你来。遗憾的是我与代王府擦肩而过。
代王府,位于大同古城东北隅,原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就藩大同所建的王府;始建于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建成于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坐北朝南,南北长690m,东西宽260m,是明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19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四面围有数米高的墙垣;府内的建筑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代王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中心为承运殿、圜殿、存心殿。内廷是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正宫,中心是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
1644年(崇祯十七年)3月,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代王府也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至灭国的历史全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