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应县晴。早晨6点起床,徒步去木塔景区的陈二女凉粉店吃早餐,顺道看看清晨没人打扰的木塔。
回到酒店,退房,步行约1.5公里,于7:50到达应县汽车站。购买好公交902路车票,8:10出发前往大同。在回大同路上预约好了11:00-14:00时间段的大同博物馆参观票。
上午10:03,在同煤快线平安路口站下,换乘64路公交,到大同大学东站下,于10:50到达大同博物馆总馆。接下来,将跟着博物馆的展陈去认识大同。
大同,古称平城、云州、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桑干河支流御河纵贯南北;位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内外长城之间,有“北方锁钥”之称;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曾是代国南都、秦汉要塞、北魏京都、辽金陪都 、明清重镇;境内古迹众多,包括云冈石窟、大同古城 、北岳恒山 、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历史悠久,远在10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北京周口店人的一支西迁至大同许家窑遗址一带,繁衍生息。
夏时,熏鬻(xūn yù,匈奴的别称)在此生活;商时鬼方国在此;西周时,北戎在此生活;春秋时期为北狄所居(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
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yān zhī,汉时匈奴单于之正妻的称号),才得以突围。
南北朝时,公元386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在内蒙古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建立北魏。398年7月,迁都于平城(今大同市内)。在此经历六帝七世,直到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97之久。
辽金时,辽兴宗耶律宗真于公元1044年升云州为西京府,成为辽国陪都。辽朝(907—1125年由契丹族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由女真族建立),与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西夏(1038年-1227年)、蒙古(1206年-1271年)等政权并存,共同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期,是继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第三次民族大融合与政权并立的时期。
明朝时,明成祖朱棣和明英宗朱祁镇都曾到大同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清朝时,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偕光绪西逃,1900年8月30日逃到大同,驻跸4日,给大同人民带来奇祸。
大同博物馆总馆,以大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为主线,开设“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历史陈列,着重反映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发展历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繁荣,再现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生活景象,充分体现民族融合的地域文化表征。下辖九座分馆,从不同视角、不同主题展示了大同古城的深厚文化。
代地沧桑,百万年前,恒岳山崛起,大同湖涸缩,沧海变桑田。于是万物生机勃焉,人类文明兴焉。10万年前,火山喷灰早已冷却,“许家窑人”燃起文明圣火,飞索系石球,渔猎在湖滨。岁月悠悠,其后裔足迹踏遍这片群山包围的福地,在桑干河两岸繁衍进化。
文明序曲:洪荒年代,大同盆地(包括河北阳原、蔚县等地)是面积近1 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大同湖,湖畔已有人类文明发生。大约3万年前,大同湖萎缩殆尽,桑干河形成。大同历史的文明序曲,即发生和演绎于“大同湖”和“桑干河”的沧桑岁月。
遥远的 10 多万年前,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大同早期人类,挥动手中的燧石 ,敲打出大同地区远古文明的第一粒星火,从此,文明的圣火向四周迅速传递,燃遍了大同湖周边区域,是为旧石器时代。大同市六县四区迄今共发现旧石器分布地点 32 处。图为石钺
距今1万年前,人类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来临。大同湖彻底干涸,桑干河流域到处都有我们祖先活动的身影。当时的人们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以制陶、磨制石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在大同境内的桑干河流域,以及唐河上游,迄今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54 处。著名的有云冈南梁遗址、马家小村遗址等。
狄代方国:商周时期,北方及大同被泛称为“狄”。
春秋时,有了“赤狄”、“白狄”和“长狄”之分。春秋晚期见于文献典籍的代国,即“白狄”所建,据有今大同盆地及张家口部分地区,代王城在今河北蔚县。此时,代国与晋国已有深度交流。
史载,赵简子曾将“宝符”藏于恒山,令众子寻找,唯赵襄子得其取“代”之意;又将其女嫁与代王,是“和亲”抑或“美人计”不得而知。公元前475 年,赵襄子带兵越过夏屋山,击杀代王,占据代地。从此,大同地区归属于中原政治文化版图之中。
战国兴城:战国早期,赵襄子立其兄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继位后为献侯。公元前 411 年,赵献侯在今大同县境兴建“平邑”,此为大同建城之始。
赵武灵王时,实行“胡服骑射”,西破楼烦和林胡,东灭中山,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疆扩土。在原代地东部设置代郡,西部扩增雁门郡和云中郡。
战国晚期,大将李牧长期驻军于长城沿线,并重创匈奴。
秦汉烽火:秦皇一统中国,代和雁门沿为天下名郡,筑长城以备胡。汉初,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反叛,高祖刘邦遂有白登之围,此时大同已称平城。
秦汉时期,大同地区为边陲重地,北方匈奴常有侵扰,威胁中原。长城沿线,烽火连绵,大同常首当其冲。 两汉政权于是一方面加强边郡建设,立县兴城,在马邑屯集大军,强势出击;另一方面实行“和亲"政策,分化瓦解。匈奴帝国最终分裂,北匈奴西遁,南匈奴在汉朝的感召下,与大批乌桓人一起内迁,定居于雁门郡和代郡等边郡,加入中华大家庭。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令全国县邑筑城,代、雁门二郡新出现崞县、道人、平舒、武州等许多城邑。“白登之战”后,平城战略地位日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大量城邑的兴建,巩固了边疆安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代国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初建立,持续到公元前475年灭亡。
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带。
政治地位:由商王朝所封,其建立标志着代国作为诸侯政权的开始。
西汉时期的代国
时间: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至汉文帝时期。
地理位置:早期地跨晋冀蒙三省区,后逐渐缩小至太原郡。
政治地位:先后四次册封,共六位代王,其中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曾为代王。
十六国时期的代国
时间:315年~376年。
地理位置:由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猗卢建立,是北魏的前身。
政治地位:拓跋猗卢因抗击匈奴有功被晋愍帝加封为代王,其政权后来发展成为北魏。
十六国时期代国(315年~376年)是北魏的前身,由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猗卢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曹魏甘露三年(258年),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和林格尔县),鲜卑召集诸部,确立部落中大酋长地位。
西晋,卫瓘(guàn)任护乌丸校尉时,离间拓跋部与乌桓之关系。拓跋力微卒,诸部离叛。后期拓跋猗卢效忠西晋,支持对抗汉赵,屡立功勋。
元康五年(295年),拓跋力微之子拓跋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自领东部,拓跋猗卢统西部。后来,拓跋猗卢统一三部。
永嘉四年(310年),拓跋猗卢得到晋怀帝册封,授大单于、代国公。
建兴三年(315年),晋愍(mǐn)帝册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奠定了代国雏形。
建兴四年(316年),拓跋猗卢暴死,内部为争夺权利大乱,猗卢手下受到排挤,不少效力于异姓兄弟刘琨。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国号建国,设置百官,制定法律,推动奴隶制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封建国家形式。
建国三年(340年),定都云中盛乐城,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拓跋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国都襄国(今邢台市)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国。什翼犍(juān)兵败奔逃后被其子拓跋寔(shí)君杀,代国灭亡。
历任代王
追谥 姓名 在位时间
穆皇帝 拓跋猗卢 307-316
文平皇帝 拓跋普速根 316
哀皇帝 拓跋始生 316
平文皇帝 拓跋郁律 316-321
惠皇帝 拓跋贺傉 (nù) 321-325
炀皇帝 拓跋纥(hé)那 325-329
烈皇帝 拓跋翳(yì)槐 329-335
炀皇帝 拓跋纥那 335-337
烈皇帝拓 跋翳槐 337-338
昭成皇帝 拓跋什翼犍(juān) 338-376
北魏平城:既是百年帝都,又是是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丝绸之路的起点。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斑驳拙朴的宴猎壁画,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军阵,异域风情的全银玻璃器皿会将我们带回到1600年前的平城。
拓跋鲜卑以平城为基地成就伟业。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入新鲜的血液。
盛乐时代: 拓跋鲜卑离开古老神秘的嘎仙洞,走出大兴安岭。东汉初开始南迁,曾于美丽的呼伦湖畔留下足迹,最终进入“匈奴故地”,称雄于阴山南北的广袤草原。
258 年,首领拓跋力微在定襄盛乐召集部落联盟大会,形成一个奴隶制形态的国家,开始了“盛乐时代”。其后,拓跋鲜卑通过与西晋修好,继续南下入山西境,并涉足中原事务。
310年,拓跋猗卢与西晋并州刺史刘琨联兵大破白部鲜卑和铁弗部刘虎。晋怀帝封拓跋猗卢为代公、大单于,获勾注陉北5县方圆数百里之地,并移10万部民充实之,拓跋部势力已空前强盛。313年,拓跋猗卢以盛乐为北都,修平城为南都。
315年,拓跋猗卢因屡助刘琨击败刘聪和石勒,被晋愍帝进封为代王,许其置官属,食代郡和常山郡,是为拓跋代国之始。
338年,拓跋什翼犍(juān)即代王位,国号建国,设置百官,制定法律,推动奴隶制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封建国家形式。图为漆屏风画
京都平城:398 年,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其后百年间,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南北朝隔江对峙,是其统治最辉煌时期,史称“平城时代”。发生在平城的“太和改制”无疑是北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升华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平城作为北魏国都97 年,历 6帝7世的开拓和经营,形成郭城周围32 里、人口上百万、商旅云集、使者络绎的大都市。
京都平城是在秦汉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分为宫城、外城、郭城。 宫城位于平城北部,宫殿栉比,建筑恢宏。外城坊间开巷,巷通街衢,规划完整,布局严谨。郭城外东设东苑、太庙;西置郊天坛、西苑、武州山石窟寺(今云冈石窟 );北建北苑、鹿野苑;南筑圆丘、明堂等。
丝路遗珍:北魏是中国南北朝史最重要的一个王朝,是民族大融合,世界大交往与对话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魏都平城则是其中枢和大本营,既为都城,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持续近一个世纪。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旅通道,更是精神和文化传播之路。留存至今仍独领风骚的云冈石窟、斑驳陆离的玻璃器、金银器无言诉说着它的过去,也见证了人类文明在交流融合中的辉煌发展。佛教传入中原,始于东汉,则大发展于北魏。北魏建国之初,沙门法果宣称皇帝即“当今如来”,拜天子乃是礼佛,故北魏佛教具有浓重的国家色彩。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平佛教圣地凉州,沙门佛事俱向东传,佛教造像盛行。由于佛教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皇权统治,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令灭佛,6年后文成帝继位,复法。沙门昙曜在武州山主持开窟造像(今云冈石窟),此后平城进入了佞(nìng)佛时期。
胡风汉韵:3 到6世纪的中国,草原民族纷纷内迁,诸胡政权林立。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实现北方的统一。散布中原的胡汉各族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呈现胡汉杂糅、兼容并蓄的局面。中原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游牧民族,同时胡风胡俗也注入了华夏社会。中原居民生活的饮食起居习惯发生变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更是增添了粗犷奔放的色彩。
恒州平城: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改为恒州。不少贵族耆(qí)老怀念鲜卑旧俗,抵制汉化,羁留旧都,平城经济文化发展缓慢,“胡化”之风抬头。仅数十年间,平城脱离社会主流,丧失其重要地位。 恒州时期,民间崇佛活动仍热情高涨,云冈石窟晚期的“秀骨清像”风格形成,至今依然动人心弦。北魏末,先是柔然进逼,继而六镇之变,恒州陷入长期战乱。526 年,一代帝都平城,在战火中沦为废墟。8 年后,北魏王朝终结。
北魏,又称“拓跋魏”、“元魏”,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鲜卑族拓跋氏所建,国祚148年(公元386年—534年),传12帝(列入正史帝纪者),疆域东起辽西,西至今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
386年,原代国王族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复国成功,改称魏王,建立北魏,定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后又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国,势力日益强大。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正式称帝。其孙太武帝拓跋焘(tāo)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其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并改姓元氏。 太和年间,在冯太后的支持下,颁行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制度,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力达到鼎盛。
宣武帝元恪(kè)时期,发兵南侵,大大扩展了北魏疆域。
孝明帝元诩(xǔ)时期,胡太后于519年临朝,前期北魏达到极盛。而后,北魏先后发生宣光政变(520年)、六镇起义(523-524年)、河阴之变(528年),北魏由盛转衰。
534年,孝武帝元修被权相高欢所逼,西奔关中,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历任北魏皇帝
追谥 姓名 在位时间
道武皇帝 拓跋珪 公元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 拓跋嗣 公元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 拓跋焘(tāo) 公元424年-452年
文成皇帝 拓跋濬(jùn) 公元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 拓跋弘 公元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 拓跋宏 公元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 元恪(kè) 公元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 元诩(xǔ) 公元516年-528年
武怀皇帝 元子攸 公元528年-530年
节闵皇帝 元恭 公元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 元修 公元532年-534年
辽金西京:唐代大同,时有云州和云中郡之称。会昌五年( 845年),置大同军节度使,是“大同”作为行( 军)政区划名称之始,一直沿用至今。
10世纪初,契丹人崛起于松漠之间,趁唐末战乱,建立辽国,日渐强盛,进逼中原。五代时,辽册立后晋石敬瑭为“儿皇帝”,割取“燕云十六州”,大同属辽。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大同成为辽之西京。女真金朝代辽,西京依旧;蒙古元朝改大同路。
辽金大同,陪都重地,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经营,大同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重要舞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风貌。奇构凌云的应县木塔和宏丽壮美的华严寺,至今屹立,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繁荣与佛教威行。经过考古发掘,沉睡千年的铜器、金银器、瓷器、绘画、雕塑不断重新面世,别具韵致的西京风华日渐清晰:春水秋山,茶酒诗射;胡风浓郁,汉制隐约。骄悍与儒雅交织,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唐代云州,一度为云中郡,为边地重镇,有大同军城常设,时有烽警。永淳元年(682年)曾为东突厥默啜(mèi chuò)所破,州县俱废,天宝年间复置。安史之乱,时局动荡,兵戈不息,常浴战火。
唐末五代,云州几度易手,战事惨烈。最终沙陀人李克用以大同为基地,进而盘踞晋阳,称雄藩镇,奠定后唐王朝。
近世以来,大同唐代遗存多有发现,大量的墓志、石刻、铜饰相继面世。特别是种类繁多的铜镜,精巧富丽,流光溢彩。盛唐气象在这战乱频繁的边城,丝毫不减颜色。
西京遗构:大同,200 余年辽金陪都,既为辽金的军事重镇,亦是两朝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还是佛教盛传的地区。在这里,豪放的草原风格与深邃的华夏文明接洽成型,造就了西京文化的独特蕴涵。大同辽金建筑就是这种独特文化的代表作:气慨雄壮的华严寺大殿,结构高峻的应县释迦木塔,建筑技艺至今令人惊叹。那些朴实雄宏的飞檐硕拱,装饰华丽的琉璃鸱吻,巧构精雕的天宫楼阁,都无不体现草原民族对晚唐遗风的传承和光大。
辽金元大同城: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五京之一,城池广袤二十里,辟四门,东日迎春,南日朝阳,西日定西,北日拱极。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后仍为西京。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金元时期延续辽代大同城池规模未变。
边地风情:来自北方草原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相继进入中原后,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既保留其传统习俗,又吸收农耕文化的生活方式,创造出别致迥异的辽金元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拥有200多年西京陪都的历史,其风俗民情具有典型意义。大同出土的各色文物,细致详尽地描述着当时人们的生活。耕田和牧场相间,土房与毡帐并立;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各民族和平共存,其乐融融。
宗教大观:唐代以后,民间信仰呈现多样化,大同既有佛寺道观,又有清真寺院,但仍以佛教为盛。辽金西京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僧众云集,佛寺林立,保留至今者如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禅房寺,灵丘觉山寺,浑源圆觉寺,应县佛宫寺、净土寺,朔州崇福寺等;云冈石窟也迎来再度兴盛,有十寺之建。金元时期,道教兴盛,宫观众多。金末,道教大师丘处机西游中亚后,曾在此停留弘教。元朝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诸教俱兴。忽必烈时,诸方僧众四万余汇聚西京普恩寺(今善化寺),作资戒会七日七夜,堪称西京盛事。
明清重镇:洪武元年(1368),明军逼近元大都(北京),元顺帝率众北逃,次年常遇春攻占大同,国家一统。北方蒙古诸部如鞑靼、瓦刺、兀良哈等,成为明朝统治的严重威胁。为抗击蒙古各部,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大同镇因“屏全晋而拱神京”,位居“九边之首”而名重天下。金戈铁马,号角连营,成为了当时主旋律。重兵屯集,军资转输,肇启“晋商”发迹初端。明代隆庆议和,汉蒙开始“封贡互市”,边贸不断。
满清入关建国,边境移向西北。大同仍是军事后勤保障基地,但刀光血火不再,南北商贸渐兴,商旅辐辏,店坊林立,“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明清重镇大同,经历过烽火连天、刀兵相接的惨烈战争,也参与了铸剑为犁、商贸交通的和睦往来,更见证了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今天,气势恢宏的长城,地处咽喉的得胜堡,斑胶的兵器火炮,精美的金铜玉器,古老的家具招牌,无言地诉说着那时的故事。
九边重镇:大同镇在明代被视为 “ 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防御体系十分完善。大同镇以府城为中心,在周围设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右卫、云川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镇虏卫、平虏卫、威远卫、井坪千户所等13个卫所。计有城堡72个、边墙千里、烽燧1600余座。根据明代正德年间所著的《大同府志》,当时大同驻扎将士87782名,军马31785匹,素有“ 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是名副其实的“ 纥(hé)纥金城”。
大同宏府:明代大同府所辖有朔、应、浑源、蔚(今河北蔚县)等4州;大同、怀仁、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马邑(今朔州市朔城区)等7县。
清袭明制,雍正、乾隆年间,州县省并,大同府辖2州(浑源州、应州),7县(大同、广灵、灵丘、阳高、天镇、山阴、怀仁),1厅(丰镇厅)。
边地商贸:大同在明代军事重镇地位奠定后,随之而来的是以军事贸易为主的商业繁荣。明朝曾于大同设立马市,促进了蒙汉两族间的贸易往来。开中法的实施更吸引大批商贾辐辏转输,大同成为九边各镇中最为繁华之地。清初战乱甫定,大同恢复元气。边疆远移漠北,大同成为集散供给之地。由此出发,晋商开拓北方市场,将茶叶、丝绸、土布、铜器、瓷器等货物转运恰克图,大同成为中、蒙、俄商路的重要节点。
大同恐龙:恐龙自 2.35 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到0.65 亿年前在地球上天绝,在地球上生活了1.7亿年之久,足迹遍布七大洲。中国是世界上恐龙最多的国家,东起山东与浙江,西达新疆,北从内蒙古与黑龙江,南至广东都有恐龙发现,时代跨越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现在已经命名的恐龙有200多种。
中生代时期的大同也是恐龙的乐园,大同恐龙生活在植被茂盛、水系发达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庞大的恐龙家族。它们中有体长20-30米的不寻常华北龙,有具备惊人防御力的天镇甲龙,还有会游泳的鸭嘴龙以及拥有锋利前爪的跃龙。它们在大同这片土地上取食、嬉戏、争斗、繁衍,并且在无法抵御的自然力量作用下走向消亡。
梵语清音:两汉之际,佛教东传我国。北魏王朝以兼收并蓄的广博胸襟吸纳了这个来自异国的文明。根植中原的北天师道崛起,佛道较量,佛教一度势弱,经历了灭法复法的惊险过程,步入佞佛时期。武周山前,铿锵的钎锤不仅铭刻着佛教在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大同渐次中国化的进程,也拉开了大同作为雕塑之都的序幕。由北魏而及唐辽,由金元降及明清,云冈石窟将雄健与辉煌凿于岩;曲回寺将虔诚与喜悦雕于石;华严寺、善化寺将庄严与感动塑于形;永安寺、云林寺将谦恭与信心绘于壁,延绵流传,奇葩纷呈。一千五百余年佛道争锋,此长彼伏,引领潮流,彼此效仿,相互融合,佛道造像绵绵不绝,交相辉映。一尊尊或雕于寺观、或藏于民间的雕塑艺术珍品成为大同历史脉搏及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它们用或博大雄健、或简约流畅的民族性格将大同悠远而灿烂的文明雕凿成为永恒。
晚上6:30,大同已经退去白天的炙热,吹起微微凉风,步行至大同古城和阳门(东门)。买一张等墙门票(10元), 登上大同古城墙,吹吹北魏的风,看看北魏盛世。
大同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轮廓呈正方形。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增筑起来的,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城墙以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 14 米,上宽 12 米,下宽 18 米,建有主城门四座,东侧和阳门、南面永泰门、西侧清远门、北面武定门。
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月城为城门外屏蔽瓮城门,并控制城壕或护城河吊桥起落的小城,是阻止敌人攻入城内的第一道防线,因形似弯月故称之为月城。
今日想说:发达的公共交通网,让穷游大同既方便又省钱。
公交快线605路:云冈机场-和阳北门,每隔约30分钟一班,票价3元。T2航站楼出来,就是快速公交605路等车站台,沿途经过很多站点,根据需要选择下车地点。
公交3路:公交四公司-云冈石窟,每隔约10分钟一班,票价1元。下车就是云冈石窟进出口。
公交901-1:北魏大道振兴街路口-浑源汽车站
公交901-2路:恒安新区-浑源汽车站,每隔约15分钟一班,票价15元,延长至悬空寺票价25元,延长至恒山票价30元
公交902路:方特欢乐世界-应县汽车站,每隔约10分钟一班,票价10元。下车步行约2公里到达应县木塔。
浑源-应县:城际巴士,汽车站到汽车站,每隔约1小时一班,票价16元。上车后提前跟师傅说好木塔下车即可,早晨8:10准时有一趟。
大同市内:各路公交+共享单车+步行,轻松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