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历史文化根脉 明确育人使命担当

快乐“美”一天
创建于2024-07-28
阅读 49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至理名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探寻智慧与真理的道路,深刻地阐述了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窗口,更是我们塑造未来的基石。让我们一同开启哈密市思政课教师今日的研修之旅!

参观洛阳博物馆,领略中华文明深厚底蕴

晨曦初露,我们满怀期待地踏入了洛阳博物馆,由此开启今天的研修之旅。洛阳博物馆犹如一座历史的宝库,以其琳琅满目的文物藏品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绚丽画卷,生动地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从神秘古朴的夏商青铜器,到精致华美的汉唐陶瓷、雄浑大气的石刻;从宋元明清时期笔精墨妙的书画,到温润细腻的玉器,教师们仿佛穿越了悠悠时空,亲身见证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辉煌历程。在这一件件珍贵文物的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积淀而成的独特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些历史文化的根脉,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我们应当深入探寻历史文脉,从中汲取力量,让文化自信在心中深深扎根。

00:45

聆听专家讲座,深入思考中华民族认同融入思政课

午后的时光,教师们齐聚一堂,专心聆听了朱继军教授的精彩讲座——《中华民族认同融入学校思政课的若干思考》。朱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历史思维,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朱教授在讲座开篇提到,从“宗族论”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演变,着重强调其既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也是全体国民的共同体。紧接着,以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为例,介绍了多种研究范式,尤其突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研究范式,并重视大历史观的运用。

此外,朱教授深入探讨了“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华民族建构中的角色,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性,并倡导我们应挖掘历史文脉,提升文化自信,担当历史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于教育实践,致力于文化强国建设。通过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能够巩固文化自信,还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讲座的最后,朱教授还分享了珍贵的金课视频,为教师们提供了直观的教学参考。这场讲座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更展现出了深刻的思想深度,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今天的研修之旅中,我们探寻历史文脉,深刻感受到了增强文化自信、担当历史责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都铭刻在岁月的长河之中。我们要以此次研修为契机,将所学所悟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心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而努力,才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铸就更加灿烂的辉煌!

—END—

图文/编辑:孟甲秀(市直小组)

复审:银雅静(临时党支部委员)

终审:王昌平(临时党支部书记)

阅读 49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