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6岁,因“发现肝左叶、肝右叶肿物并进行性增大1年”就诊于我科门诊,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提示[肝S4b段、肝S6+S7段]肝血管瘤[IHPBA Ⅱa型],肝功能 Chid-Pugh A级,收住入院,常规检查化验未见明确手术禁忌,依据相关指南推荐,组织术前讨论后择期行肝S4b段、肝S6+S7段不规则肝切除术。
手术在雷衡阳主任医师、景化忠科主任的指导下,由秦涛主治医师主刀、柳亚伟(主治医师)第一助手密切协助,卢锦辉(住院医师)第二助手辅助,Pringle法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2个周期,术中超声定位辅助下精准切除瘤体,瘤体完整,手术时间2小时,出血量100ml,达到了降低创伤、确保安全、有效的目的,术后2天全肠内营养,术后5天恢复出院。
肝脏手术作为普外科最高难度的手术之一,我院肝胆外科医师通过不断学习、奋力进取,近年来逐步形成了更为紧密的高水平协助诊疗团队,在肝脏、胰腺、脾脏等脏器疾患手术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
麻醉方面,手术全程由韩晓通麻醉医师主麻醉,柳钧(麻醉科副主任)指导,术中中心静脉压控制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组织灌注确切。
护理方面,手术全程由苏汇源(器械护士),李雯(巡回护士)密切配合,在术中协作、液体管理及器械准备等方面配合流程。
上腹部MRI检查示贴近肝包膜的S6+S7段血管瘤
术后肿瘤标本
术者(从右到左:秦涛、卢锦辉,柳亚伟)
术后病理检查示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版)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血管瘤专业委员会
韩晓通 住院医师
麻醉科
苏汇源 护师
手术室
疾病科普
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其检出率日益增多,致使愈来愈多的肝血管瘤病人需要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方面,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 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61%),生长较慢,病程较长,且病人肝功能无明显异常 。临床表现与肿瘤直径、部位相关。 若肿瘤直径>4cm,可因对邻近组织和脏器的压迫导致产生临床症状。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右季肋区不适感或胀痛,偶有因左肝巨大血管瘤压迫胃肠道产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极少数因自发破裂或外伤情况下破裂而并发腹腔出血,出现严重腹部症状。也有少数病人因为巨大血管瘤或肝门部血管瘤对胆道的压迫引起胆道梗阻,出现黄疸,或压迫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导致布加综合征。 肿瘤内若有血栓形成或坏死可致发热及全身消耗性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部分病人会产生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肿瘤继续增大的担心、手术风险的恐惧以及治疗花费的顾虑。
治疗方面,对于Ⅰ、Ⅱ型肝血管瘤病人,手术切除治疗肝血管瘤是目前认为最为确切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目前有开腹切除和腹腔镜下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包括血管瘤剥除、不规则肝切除、肝段或半肝以及扩大的半肝切除。 肿瘤直径和位置、肝组织切除量、术中出血量以及输血情况等是影响肝血管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但手术风险主要与术中出血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