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涌河——老杨树的见证(记民营企业家郭晓光)

翁牛特旗丰州龙凤文化研究中心
创建于07-28
阅读 25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老杨树的见证(上)

——记民营企业家郭晓光


◎邵涌河 

山本没有路,河本没有桥,爬山哟涉水哟寻呀么寻觅道……只要你大胆朝前走,脚下就是路一条。

——电视剧《一村之长》主题歌

幽幽蓝天下,科尔沁沙地西缘,有个村庄,中等规模。村中央有棵老杨树,乃清朝嘉庆年间栽植。200多年来,老杨树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以其不畏酷暑严寒的生命力和挺拔向上的气势,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沧海桑田和枯荣丰歉,也见证着世代村民土地里刨粮食的艰辛和改换门庭的荣耀。古老的村庄有吉树相伴,世代村民引以为自豪,除树下乘凉外,还经常有人在古树前跪拜祈祷,求神树保佑村民所求皆如愿,所行化坦途。

公元1987年的一天,又有一位土生土长的“拜树人”来到老杨树下。他中等身材,略胖的体态掩饰不住青春的气质,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凝视着仙风道骨般的老杨树,心里如同翻江倒海。一时间,很多话涌到喉咙口,又不知如何向陪伴自己长大的老杨树诉说,眼神里充满敬意,充满渴求,也充满希望……

村庄叫牌楼沟门村,归乌丹镇管辖;“拜树人”叫郭晓光,学业有成走出沟门的庄户人家后生。

牌楼沟门村中的老杨树

1987年,郭晓光从赤峰工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翁牛特旗啤酒厂工作。尽管是在企业上班,可在家乡的父老乡亲看来,也是鲤鱼跃龙门,光宗耀祖了。上班之前,他回村看望父母。临走时,当羊倌的老父亲送儿子到老杨树下,把赶羊鞭甩得“啪啪”响:“咱家你爷爷是羊倌,他老人家撵不上羊群的时候,老爹我八岁就接过赶羊鞭,世袭当了羊倌,如今我的腿脚也快……”饱经风吹雨打的老人家顿了顿,瞅了一眼手中的赶羊鞭,声音颤抖地接着说:“如今该轮到你翻穿皮袄毛朝外了,可你却偏偏不愿当羊倌,眼瞅着赶羊鞭到你爹我这辈子就后继无人了,我这心……”蓦地,父亲把赶羊鞭紧紧抱在怀里,生怕被人抢去了似的,然后一咬牙、一跺脚:“也罢,趁老爹我这腿脚还能动,你就离开这一亩三分地,上沟外混出个人样来,也好给咱放羊出身的家庭增增光……”“不过……”老父亲话锋一转:“不管做啥,都要一步俩脚印,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老父亲的这番话,就像赶羊鞭抽打在儿子的心头上。此时,踌躇满志的郭晓光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个啥滋味。他暗自攥起拳头,心里默默发誓:为让饱经风霜的老父亲早日扔掉赶羊鞭,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一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上,找准人生的起跑线,靠聪明和才智改变命运,靠机遇和打拼奔向前程,为老父亲争气,为牌楼沟门村争气,也为老杨树争口气。

父亲驱赶着羊群走了,郭晓光离开了老杨树,朝村外大步走去。突然,他情不自禁地回转身,深情地看了一眼老杨树,不禁心潮起伏,百感交集。神奇的老杨树啊,我是在您的荫护下长大成人,您放心,我会把您挺拔向上的宝贵精神装进心里,生根、开花、结果。听老辈子人说,二百多年前当时郭、姚两姓迁来塞外在此落脚后,便拓荒打井,勤耕苦作。十余丈深的村井旁,一片新绿装点着村庄。如今,历经二百年沧桑岁月,虽然仅剩这一棵参天古树,但它却一直默默地发挥着光合作用,给村庄带来吉祥,村民敬若神明,牌楼沟门充满了神秘色彩。郭晓光的目光从老杨树移开,向沟外的山路望去。山路宽宽,通向无限光明的未来。于是,他信心百倍大步走出了沟门。

郭晓光毕业后被分配到旗啤酒厂工作。在年仅 21 岁的郭晓光看来,尽管啤酒厂的技术工作很深奥,然心灵手巧又善于钻研的他就像蛟龙得水,定会大显身手。果然,上班后他很快就适应了工作,时间不久便成为生产技术骨干,深得厂领导赏识和职工们拥护,特别是去山东青岛啤酒厂学习取经回来后,更是百尺竿头进一步。厂里从青岛引进的罐装机,是赤峰市唯一一套最先进的啤酒罐装设备,驾轻就熟的技能,精明能干的本领,使大家对郭晓光赞不绝口,传颂有加。由于技术把关精益求精,质量检测一丝不苟,旗啤酒厂生产的啤酒以其平顺甘醇、柔和适口以及回味无穷等特点声名鹊起,消费者好评如潮,市场一片火热。

就像啤酒生产一样,上乘佳品必定人人喜欢,声名远播。而作为啤酒厂技术骨干的郭晓光,在业内同样因技术精湛、身手不凡而赫赫有名。因此,当1990年旗外一家啤酒企业来厂求援调试设备,厂领导二话没说,随即派技术尖子郭晓光代表厂里前往助一臂之力,并语重心长地要求郭晓光把兄弟厂的事当分内事对待。当郭晓光满怀热情来到这家啤酒厂并见到厂长时,厂长并未把他放在眼里,还埋怨回来复命的厂另一位负责人:“咋接来个小孩儿?他能干啥啊?”

郭晓光听了,心里有些不服气。可是,当他发现厂区外边等着拉啤酒的车辆长龙,不禁同情起厂长来。此刻,临出发时厂领导的谆谆嘱托,仿佛又在耳畔回响。郭晓光想着想着,不禁攥起了拳头。

经过四天五夜的连续奋战,郭晓光凭着纯熟的技艺,终于将新设备安装完毕并投入生产。当琼浆玉液般的鲜啤汩汩流淌时,厂长大惊失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立即安排饭店犒赏这个可畏后生,并送上800元现金和20箱啤酒作为酬谢。这还不算,这位厂长又“御驾”亲征,专程来到郭晓光供职的旗啤酒厂挖人,请求郭晓光改换门庭,异地施展抱负。孰料,立志为家乡贡献青春的郭晓光不为所动,他婉拒了兄弟啤酒厂厂长后,继续在旗啤酒厂技术员岗位默默奉献着聪明才智,并很快走上生产车间副主任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生产的台柱子。由于技术过硬,旗啤酒厂生产的乌丹蜂王啤酒走俏市场,产品几乎供不应求,年销量达三千吨以上,企业红红火火,如日中天。1991年,德才兼备的郭晓光被抽调到旗烟酒专卖局工作。1994年,旗啤酒厂在产品提档升级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力量。郭晓光又被重新调回啤酒厂负责技术工作。当组织征求他意见时,郭晓光字字铿锵,从令如流:“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郭晓光是一把火,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烧成一片火红。他正直的人品和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工作单位以及社会上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认可,也受到旗有关领导的关注和赏识。1995年,求才心切的旗树脂厂厂长来“死缠烂打”,请求郭晓光到树脂厂任副职,并负责向组织提出申请。按说,那时他有去乡镇工作的机会,发展空间很大。然而,目睹厂长心急如焚的样子,郭晓光想到的不是个人前途,而是企业命运。他暗自思忖:自己一直在企业打拼,上国有企业去任职,也好发挥自己的长项,在企业管理中大显身手,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他调整了一下情绪,稳了稳心神,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让汗水为企业发展而流淌,不为个人利益而奔命,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胸怀。于是,郭晓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旗树脂厂厂长的请求。

交代原单位工作、办理调动手续……当志在必得的郭晓光即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施展聪明才智时,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席卷而来。在改革大潮的冲击波中,正科级单位的旗树脂厂宣告破产,激情似火的郭晓光犹如被当头泼下一盆冷水,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袭上心头。到乡镇工作捧“铁饭碗”的良机错失,擦肩而过,信心满满地走上企业管理岗位时,企业又宣告破产,顿时,郭晓光不知所措,两眼迷茫:我已将心向明月,怎奈明月照沟渠,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面对挫折,郭晓光像一只迷失路径的羔羊,跋前疐后,进退维谷。蓦地,他想起了家乡那棵老杨树,想起了在老杨树下谈天说地、呵护自己长大成人的父老乡亲,想起了父亲挥鞭驱赶羊群从老杨树下经过的苍老身影。

1996 年的一天,思父之恩、怀树之意、恋乡之情,驱使郭晓光又踏上了还乡之路,去看望常年以放羊为生的老父亲,看望慈祥憨厚的父老乡亲和记忆犹新的沟沟岔岔,更主要的,是想看看村中那棵老杨树。一路之上,他的内心如同翻卷的海潮,不时掀起滔滔大浪。一波三折的人生之路,心有不甘的坎坷命运,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复杂心情,一股脑地往脑海里涌,往心田里灌。心理越复杂,思乡情越切。终于,归心似箭的他,毕恭毕敬地站到了村中老杨树下……他想到同是从牌楼沟门村走出的姚川树。郭姚两家是老表亲,郭晓光长姚川树一辈。姚川树从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考入昭乌达蒙古族师专,后分配到乌丹一中,由一般教师到教研组长、副教导主任、副校长、一中校长。在家务农时,田间地头休息时,姚川树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数学题。姚川树的成功在于踏实刻苦,认准的路一直朝前走,不回头。郭晓光下决心向表侄学习,走好今后人生的路。

牌楼沟门村的太阳似乎升得有些晚,大概跟地势低洼有关。撒羊的时候,村庄响起鸡、鸭、驴等家畜大合唱,小村尽显乌丹城所没有的沸腾。郭晓光行色匆匆地走出村口,与老杨树告别后,便踏上了返程的路。

新修的公路虽然略有弯曲,但平坦坦,光滑滑,行驶在上面,给人以“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之感。此时,郭晓光手握方向盘,两眼坚定地目视前方。

这次返乡探亲,可谓不虚此行,收获多多。因为,老杨树的坚韧不拔和执著向上精神启发了郭晓光,使他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他不禁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仿佛冥冥之中,老杨树给了他很多启示。老杨树告诉他,人生之路有多条,走不通时换一条;老杨树告诉他,条条大路通罗马,金子到哪都发光;老杨树还告诉他,是杠杆就要找支点,有支点才能撬动地球。于是,天资聪颖的郭晓光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转变观念,辞职下海。

郭晓光是有经商头脑的。早在1989年,郭晓光从青岛啤酒厂学习归来,那年他23岁。一个偶然的机会,头脑灵活、独具慧眼的郭晓光发现旗水泥厂的旧水泥包装袋可以翻新处理变成新水泥包装袋。于是,郭晓光灵机一动,开始利用节假日闲余时间,以每个0.1元价格,大量回收内含四层牛皮纸的旧水泥袋子,然后经过去尘、封口、横版印刷等技术处理,翻新成质量合格的水泥包装袋产品,并以每个1.17元价格出售给水泥厂。结果他第一次赚了1170元,第二次赚了2万元。好戏连台,1990年,他与平庄水泥厂合作实施旧水泥包装袋翻新时,存款额度已达7万余元,不仅在乌丹城区首幢个人集资住宅楼购买了一套楼房,还结婚成了家,在同学中第一个骑上了摩托车。

旗树脂厂破产后,郭晓光瞄准了饮食业。经过市场调研,便跟妻子张海燕摽起膀子经营起乌丹城区自来水公司饭店来。至于客源,郭晓光一点也不发愁,凭借他在旗啤酒厂、白酒厂以及酵母公司等企业和社会上的人脉关系,前来就餐的顾客蜂拥而至,几乎踏破了饭店的门槛,生意天天都那么火爆。终于,靠日升月恒的饮食服务,抱布贸丝的郭晓光赚得盆满钵盈,可谓财源滚滚。

到1998年,郭晓光手头自有资金达到60多万元,他不满足于经营饭店了,要做大买卖。恰好商业局仔猪厂要对外转让——郭晓光第一个递交申请,以标的37万、三至五年付清,盘下商业局仔猪场。当郭晓光在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时,志在必得的同时,感觉肩上沉甸甸的。

俗话说,家趁万贯,带毛的不算。乍开始经营时,仔猪市场价每斤高达12元,于是郭晓光扩大经营规模,仔猪存栏高峰时,达到四、五百头,他又进了 5000只鸡。但一年后仔猪价格大跳水,毛斤每斤由 12元跌落至1.55元。手头存款全花光了,尚存栏 400多头仔猪因价位太低不能出售,每天需要大量饲料,妻子就手掐开饭店食客的欠条,讨账购买仔猪饲料。那些日子郭晓光急得团团转,唇上起了好多泡,连续好多天睡不好觉,万般无奈之下,他将仔猪场原价退回商业局,又欠下50万元外债。

他曾后悔过凭头脑一热关闭饭店,转手经营仔猪厂,开饭店时手头握有资金60多万元,办仔猪厂不仅没赚到钱,开饭店挣的钱全部花光,又负债50多万元。

他想起鲁迅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决定另谋出路,但路在何方?

营口是中国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曾是东北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及多种物资的集散地。2001年至2005年,郭晓光三上营口,外出打拼,但均铩羽而归。第一次去营口,经朋友介绍投资开山填海工程,尽管出大力流大汗,分文没进腰包,又赔进七、八万。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第二次去营口,他结识了一位经营烟花爆竹的老板,这位老板要同郭晓光合伙办烟花厂。这正应了一句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烟花厂老板赶到乌丹办厂时,郭晓光马不停蹄,全身心投入,跑手续、选厂址、安变压器、打井等等,忙得不亦乐乎。面对 320亩的烟花厂厂区,面对新取的“满都拉烟花厂”厂名,郭晓光摩拳擦掌,他下决心要大干一场,让烟花厂红火起来,让自己走出困境,让事业像烟花一样一飞冲天。

就在烟花厂即将投产运营的关键时刻,上苍给他出了一道难题:“非典”疫情爆发,烟花厂暂停上马。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停就是三年。漫长的三年过去了,这位辽宁客商实在拖不起了,无奈地撤回了。临走,客商用颤抖的声音对合作伙伴郭晓光说:“你我合作一场,八万元外欠款你负责讨回,归你。”客商又指了指厂区:“这块地也归你……”此时,郭晓光五味杂陈,与客商紧紧抱在一起,洒泪作别。

一位名人说:“对所有创业者而言,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那便是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烟花厂因疫情而胎死腹中,郭晓光又上林东联系经营鹿产品,第三次赴营口开店铺。他想得很好,那一款款保健功能极强的鹿茸、鹿鞭等产品,还有那香喷喷的鹿肉馅饺子等保健食品,定能征服所有保健心切的人,使消费者纷至沓来,争相购买。然而,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市场风云变幻莫测,鹿产品经营惨淡,门可罗雀。到2005年,郭晓光被迫从营口撤离,将鹿产品存货全部拉回。

一步一步屡屡受挫,接二连三失败,郭晓光犹如关羽败走麦城,不禁黯然伤神,心怀沮丧。

从营口撤回后,他回到牌楼沟门,看望年迈父母的同时,又来到老杨树下。老杨树身躯仍然那样挺拔,树冠仍然那样葱翠。秋天的阳光透过枝叶碎金乱银般洒落在地上。面对老杨树,他回顾了下海经商走过的路,虽小有成功,但基本上失败了。接手商业局仔猪场那是他经商以来一次大的失误,走出去三赴营口也是连连受挫,频频失算。他读过《孙子兵法》,他想起其中的一句话:“谋定而后动,知止而后得。”他的失误在于缺乏深思熟虑和周密的计划,在失败的征兆显露时又不能及时果断地终止行动。勇气可嘉,但谋远尤为重要。

他想起了父亲的一生。父亲和母亲育有七个儿女。他从记事起,父亲手执放羊鞭,放了一辈子羊。那时子女多,家庭生活困难。父亲每天晚上回来时总背回一大捆柴禾,日积月累,自家的柴禾垛之大在牌楼沟门村也是出名的。

他想起参加工作后,用自行车给父亲带回一大箱啤酒的情景。父亲刚喝第一口,连连说不好喝,说有马尿味。后来父亲上山放羊,身边总带有一瓶啤酒,渴了一口,逢人便说,这是我老小子买的酒……

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好羊倌。他放的羊,体肥膘壮,母羊产羔率高,病死、丢失率为零。父亲的成功在于他脚踏实地,而他自己过于浮躁,头脑发热,谋未定而盲目行动。

作者简介:

邵涌河,男,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新闻记者职业。八十年代初生活工作在羊肠河畔时,便从新闻媒体通讯员起步,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常有新闻、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等作品见诸报刊。有的作品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共鸣和社会反响,取得较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1996年梦圆记者职业后,更是倾情奉献,全身心投入,新闻采写和文学创作取得一定成果,部分作品获得国家、自治区和市级奖励。著有作品集《沙漠里的祈雨者》一部。

《龙乡魂》编辑部

主编:张仲仁

编辑:朱治文、国向曦、王德明

美篇制作:张健

阅读 25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